陳宇
每位班主任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它作為教學工作之外的“副業”,只是簡單應付一下;有人很熱愛這份工作,認為只有做班主任才算是真正做了教師,工作很投入;還有人不僅熱愛,而且把班主任工作當作專業來研究,想成為專家型班主任。
專家型班主任這條路注定不會輕松。很多班主任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帶班成績斐然,是不折不扣的優秀班主任,但在往專家型班主任發展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
那么,優秀班主任與專家型班主任的區別在哪里?有人說是寫作——專家型班主任能著書立說,而優秀班主任想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都很難。
這樣看來,寫作能力似乎是優秀班主任到專家型班主任發展之路上的攔路虎。那么,為什么寫作能力有差距呢?其實,差距不在寫作技巧,而在于一種關鍵能力的缺失。
著名管理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曾提出了一個名詞——概念性能力。
什么叫概念性能力?舉個例子,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地學校均推遲開學。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個學校紛紛開展了網絡學習。某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和我討論,學校要求班主任圍繞這次疫情,在網上給學生開展系列主題班會課。他初定了一些選題,包括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普及防疫知識,討論疫情引發的社會問題,感恩教育,怎樣調節情緒、加強自律,如何與家人相處,生命教育,追求幸福,等等,大約有十來個。他想把這些選題整合成幾個板塊,給每個板塊設計一個主題,但思來想去,總找不到滿意的關鍵詞。我思考了一會兒,對他說:“你的這些選題歸納起來無外乎3個大主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包括與他人)、人與自我。”一句話令他豁然開朗,問題解決了。
像這樣從一堆散亂的材料中迅速找到共同點和區別,將其甄別出來進行歸類,并對每一類材料的特征加以概括的能力,就是一種概念性能力。
班主任如果缺乏概念性能力,就難以把自己的經驗、做法上升到方法、規律乃至方法論的高度。這不是能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而是衡量班主任專業性的標準之一。
概念性能力不是寫作能力,而是一種思考能力。每位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都會有靈光一現的“神來之筆”,優秀班主任更是具備“見招拆招”、隨機應變的本領。但是,如果不能提煉這些妙招背后的概念、規律,班主任工作就難以實現專業化,年輕的班主任也將無法從優秀的前輩那里學到真正有價值的方法。
如何提升概念性能力?無他,反復思考、專業閱讀、寫作練習。寫作,不僅僅是為發表、獲獎,更是一個把感性的、零散的思想火花總結、升華的過程。班主任不僅要不斷實踐,而且要培養洞察一種行為、一個案例發生的本質原因的能力,更要能從這些具體的做法中發現規律,并把它提煉出來,以一定的方式輸出,供他人參考。
有了概念性能力的優秀班主任不一定都能成為專家,但一定能更專業。堅持下去,你也許離專家型班主任就不遠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三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