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班主任工作是勞心勞力之事,單憑班主任一人之力管理好班級幾十名學生,很有難度。倘若班主任能巧妙借助外力,不僅能增加教育統一戰線人數,讓教育力量更大,而且能讓教育鮮活生動,學生易于接受,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班主任可借哪些力呢?
憑借學習小組之力,讓班級“合作之根”深入人心
班主任的“無為”,需要學生的“有為”來配合。沒有學生的“有為”,班主任的“無為”就成了“無所作為”。要培養學生的“有為”,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班級自主管理機制。
在劃分學習小組時,班主任要兼顧男女學生人數比例、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學習習慣、思想品格等因素,讓每個學習小組成為實力均等的戰斗團體。學習小組所有成員共同制訂組規,確定組名、組訓、組徽及小組宣言、誓言等,形成“小組是我家,人人要出力,個個要添彩”的氛圍。小組成員搭配得當、小組文化創建較好,這就意味著小組管理成功了一半。
小組每天都要進行競賽,而小組競賽的評分標準,應該由班級學生共同討論制訂。根據一周的作業試卷完成情況、課堂紀律、衛生清潔、宿舍秩序等,設計出適合本班學情、班情的“小組競賽評分標準”“評比表格”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獎勵機制。
一旦班級的自主管理機制正常運行起來,班主任就要用合理的激勵和評價手段,讓小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這樣,班主任會發現“班級如此和諧,世界如此美好,班主任也可以如此幸福”。
善借專業人士之力,讓班級“疑難雜癥”悄然痊愈
記得三年級的時候,剛開學一個月,學生小報告不斷、科任教師多次投訴、個別學生發生沖突,讓人焦頭爛額。我開主題班會、與學生促膝長談、找家長共商策略、扣分批評懲戒等,但收效甚微。
那一陣子,我感受到了嚴重的挫敗感,而且孩子們對我的批評和談話產生了抵觸情緒。在反思時,我看到了這樣一段話: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而是維護孩子的心力,讓他成為內心強大的人,成為勇于改變自我的人。
誰能夠給學生這種力量?又該如何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呢?我去請教了學校的心理教師張老師,在與張老師聊班情、談困惑、求支招的過程中,我豁然開朗。在張老師的幫助下,我們一起實施了主題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團隊輔導課,為期一個月、每周一次。
尤記得,那是周五的班會課,當張老師走進教室時,孩子們臉上閃過疑惑的表情。當張老師領著孩子們玩“大風吹”的游戲時,我看到孩子們眼中閃著雀躍的光;當張老師帶領他們分小組玩“角色扮演”情景劇時,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當活動進入最后一個環節“尋找愛的小天使”時,孩子們抽完簽,聽完老師的游戲要求,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興奮與期待。從那天開始,我發現孩子們身上宛如注入了一股“氣”,這股氣是換位思考,這股氣是包容謙讓,這股氣是關愛他人……
第一次團隊輔導課后,孩子們一直處于期待中:他們期待下周五“最美小天使”花落自家,他們期待下周五團隊輔導活動帶給他們別樣的成就感。那一次課程后,孩子們一直處于努力中:努力去幫助身邊的人,努力去包容謙讓身邊的人,努力去尋找身邊人的閃光點……
接下來的團隊輔導課,張老師通過“尋找最美小天使”“探索小天使美麗秘籍”“優點大轟炸”“共建我們的家”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孩子們成長。孩子們有意無意間開始朝著向上、向善、向陽的方向成長,漸漸找到了自己最美的那一面。
“適當的溫度可以使雞蛋變為小雞,但不能使石頭變為小雞,因為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外因缺一不可。班主任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練好內功是第一要務,善借外力是輔助要素。
巧借家長之力,讓班級“文化之花”傲然綻放
“家長進課堂”已成了各校課程實施的一種新常態。實踐中,從“課堂”到“課程”再到“課程化”,家長資源不斷升級,而班級的特色文化也不斷升級。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家長忙,孩子也忙。有不少孩子出現了情緒問題,甚至部分孩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出現了偏差。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情緒調節能力,我開始利用自主德育課為孩子們講各種情緒管理的小故事。故事讓孩子們走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
小瑋比其他同學壯實很多,脾氣暴躁,經常欺負同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武力值”也在不斷提升。而小瑋的家長工作特別忙,對孩子實行“三無”教育:無時間,無耐心,無方法,一切順其自然。小瑋與同學發生沖突之后,我采取了各種教育策略:和風細雨講道理,暴風驟雨狠批評,班級同學多勸說……低年級尚且有用,但隨著年級升高,招式已老,效果越來越差。
偶然間,我看見班上周媽媽的朋友圈中推薦的“芳香自然療法”課程,眼前一亮,便向家長咨詢此課程的特點,得知其特別適合用來舒緩情緒。我越聊越感興趣,于是和她相約第二天在學校“咖啡吧”深談。就這樣,在家長的鼎力支持下,我們開啟了為期半年的班級特色課程。
第一節課是“藍手魔法”,周媽媽從調查孩子們喜歡什么顏色和什么味道導入課程,當孩子們跟著周媽媽一起聞香,一起制作泡泡,一起學習“靜心令”,我發現:節奏慢了下來,整個世界都靜了下來。第二節課是“一呼一吸間,世界改變了”,孩子們從一個有趣的繪本故事《跟著青蛙小弟學呼吸》中認識了呼吸與身心健康的關系,跟著周媽媽學習了用呼吸調整情緒的方法。第三節課是“貓有九條命,花有兩重生”,用感官尋找植物和精油的相同之處。孩子們在認識事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中,悅納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他人。第四節課是“房子里的三把椅子”,在閱讀了繪本《瑪麗亞去非洲》后,在芳香中,孩子們用彩筆繪制自己的家,感受到了家帶來的獨一無二的溫暖。一系列的主題課程之后,學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努力讓自己的情緒處于開朗、喜悅的狀態,擁有向上的正能量,努力去釋放身體的負能量。不知何時,周媽媽課堂上的那句“我快樂,故我在”成了孩子們的座右銘。
這次的家長課程可謂是一段輕松喜悅的蛻變覺醒之旅。正是這次無意間借助學校之外的智慧,讓我學會了把一些資源引進班級,滿足學生多元的教育需求,也打造了獨一無二的班級特色文化。
君子當借力而行。班主任的工作紛繁復雜,更需要借助方方面面的力量為己所用。這借來的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助力。能夠為我們提供幫助的力量很多:領導的力量、同事的力量、家長的力量、社會的力量等,但這些都是輔助的力量,不是主要的、根本的力量。最根本的力量其實來自學生本身,只有把他們的力量“借”到手,我們才能真正輕松。
(作者單位:江蘇省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