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整個初中的教學課程體系當中,科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其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必須引起教師的關注與重視。作為科學學科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當中,不斷地改進、優化教學策略,以提高科學學科的教學成效,促進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成長與發展。文章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教學工作經驗與學習認識,先簡單分析了科學學科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影響,然后主要就如何提高科學學科教學成效,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科學;教學策略
在核心素養的教育指導及要求下,我們應當將初中科學學科的教學開展,作為一個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既要客觀認識到科學學科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影響,又要通過教學策略的改進、優化,不斷提高初中科學學科的教學成效。
一、科學學科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影響
基于時代發展趨勢以及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需求,我國提出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其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指導及要求,不論在什么學科的教學當中,教師都必須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的體系完善、內涵全面、層次分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便是“科學精神”。
就初中科學學科的教學來說,其知識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可以有效增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了解,同時通過初中科學的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科學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打開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思想觀念,使他們能更加客觀地看待和認識這個世界。而且在科學教學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等也可以得到鍛煉[1]。由此可見,初中科學學科教學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過從以往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初中科學學科受到的重視程度并不高,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方法也較為單一和陳舊,因此教學成效不是非常理想。而在核心素養的教育指導及要求下,教師則需要轉變、提升教學思想,改進、優化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成效,這樣才能使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二、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科學學科教學策略
1.通過課堂導入的設置激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
從以往的初中科學教學情況來看,教師經常容易忽視課堂導入的設置,往往是一開課就直接平鋪直敘地開始教學,這只能讓學生被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不能讓學生對學科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探究欲望,所以不少學生都會在教學當中出現走神、發呆、開小差等現象,這會嚴重影響到教學成效。因為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本身就還不成熟,自我約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如果他們自身對學習沒有主觀興趣的話,就肯定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當認識到課堂導入的重要性,如果在導入階段,教師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學習動力,整堂課的氛圍就會變得非常活躍,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地配合、參與教學,并展開自主的思考與探究,這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前提[2]。
例如,在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教材《火山與地震》這一課的教學當中,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近些年火山爆發和地震災害的相關資料,發生時間越近、影響越大越好,并且最好是能夠以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教師在開課的導入階段讓學生了解這些資料和信息內容,便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火山”“地震”產生學習、了解興趣。在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后,教師再順勢地切入課文教學,就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讓學生對“火山”“地震”形成客觀、科學的認知。
2.增強科學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
初中科學的教學內容雖然較為簡單、基礎,但同時又和現實生活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為此在實際的初中科學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突出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種種聯系。其原因是站在學生的主體角度上來講,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聯系的知識,往往都更加直觀,學習、理解起來更加輕松,主觀學習認知、學習體驗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深刻,這更有利于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3]。
例如,在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教材《生態平衡》這一課的教學當中,如果教師只是寬泛、空洞地向學生進行生態平衡方面的知識教學,便很難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也難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對生態平衡保護的科學素養。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當將現實生活當中的種種現象引入教學中來,讓學生基于現實生活來認識和理解垃圾的產生、水資源的污染,會對生態平衡帶來哪些破壞,對人類今后的生活、延續又有哪些影響以及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應當如何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生態平衡等,這可以有效加深學生的主觀認知與學習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科學的環保意識、科學的環保行為習慣。
3.在教學中合理引入、應用信息化技術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生活閱歷較少,而初中科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又有一部分具有較高的抽象性,這會對學生的學習、理解帶來較大的難度和阻礙。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很多時候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認為只要學生機械性地記住知識點即可,但這并不能讓學生實現真正主體性的發展,因為學生對科學知識根本就沒有主觀的認知,記憶也不夠深刻,可能很快就會忘記。考慮到初中生的認知規律、認知特點,當前教師可以將信息化技術合理地應用到初中科學教學中來,這可以極大地降低科學教學的抽象性。
例如,在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教材《地球的運動》這一課的教學當中,不論是圖片還是文字,其實都會讓學生對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產生很大的疑惑,因為他們不能實際地觀察到地球的運動。而信息化技術則可以非常輕松地模擬出地球的運動情況,并且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重點部位運動的展示,或是直接與學生進行控制、交互,這樣一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加的形象、深刻,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更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4]。
4.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動手實踐
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在知識結構和思想認識上形成客觀、科學的規律,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科學活動方面的動手實踐。當前很多的中小學生從小就缺少動手方面的鍛煉,尤其是在勞動方面的實踐非常少,因此在他們的腦海中或許能夠時常產生一些新穎的創意和想法,但是其卻并沒有能力將其實現,歸根結底這都是學生缺少動手能力造成的。因此,我國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構體系當中明確地提出了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么一個要求。通過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僅可以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探究中收獲更高的行動能力。所以,在初中科學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動手實踐,讓學生從實踐當中去深入地認識、理解科學知識,并掌握科學動手實踐能力。
例如,在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教材《植物的無性生殖》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便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引導每個小組進行植物無性生殖實踐,以孢子生殖、器官繁殖、分株繁殖、嫁接繁殖等方式,來嘗試繁育出新的植物,讓學生親自去證實科學知識,得到動手實踐能力的鍛煉。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尋找一塊荒地,將其開墾出來,專門用于植物栽培、種植方面的實驗與觀察。期間,同樣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合作進行,相互之間做好溝通、配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便會更加的主觀、深刻、形象,更為重要的是,其在勞動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方面也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顯然這對于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發展來說,是更加有利的。
5.改進、優化對學生的教學評價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評價方法過于側重學生的卷面答案、考試分數,其實這根本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情況,為此,教師應當改進和優化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對其予以過程性、激勵性的評價[5]。
例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表現加強關注,如學生的思維能否始終跟隨教師的引導,能否產生一些科學、理性的質疑,在產生了質疑后,能不能通過自主的學習、探究去解決疑問。還有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其動手能力如何,能否與其他的同學進行高效的溝通、合作等,這些內容都應當作為評價標準,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而在給出教學評語的時候,教師還需要注意一點,要體現出評價的激勵性,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如其學習態度、科學思維、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肯定學生的發展,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努力地學習。然后,再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委婉地給出指導,幫助他們學習改進。
結語
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和指導背景下,教師必須提高對初中科學學科教學的重視力度,對課堂教學策略做出改進與優化,提高教學的成效,切實培養起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能力,以促進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倪世民.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科學教學及其優化[J].新課程研究,2019(16):53-54.
[2]馬福貴.基于學習進階理念 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發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7):35-36.
[3]竺張定.核心素養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融入分析[J].華夏教師,2019(2):81-82.
[4]周建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初中科學教學[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9):67-69.
[5]沈森挺.基于學生認知規律視角談初中科學學科教學中跨學科知識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1):159-160.
作者簡介:卓樂天(1973—),男,浙江寧波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