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瀅
摘 要:“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校園共享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常態。然而,隨著發展進程不斷加深,校園共享陷入了由大學生“失信”行為所引發的發展危機。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從大學生“失信”行為入手,圍繞共享主體、監管主體和共享環境三個方面對其展開原因分析,進而提出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完善校園共享規章制度、優化校園共享環境、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等對策,以此增強大學生誠信意識,引導大學生誠信共享。
關鍵詞:校園共享;大學生;失信行為;誠信教育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共享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共享”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這種影響輻射到了大學校園,引發了新一輪的校園共享熱。反觀現實我們不難發現,校園共享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其中,由于部分大學生參與共享時未能嚴格遵循契約精神,做出了一系列的“失信”行為,校園共享屢次陷入發展困境。然而,在大學生“失信”行為背后,折射出的是當代大學生岌岌可危的誠信狀況。因此,新時期從校園共享的視角去審視和分析大學生“失信”行為的具體表現及相關原因,并以此為基礎探究治理大學生“失信”行為的可行性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何為校園共享
所謂共享,是指“某事物被共同擁有,并由集體管理”①。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園地,其實質上就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共享場所。大學生通過共享校園內部的公共資源,來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就是校園共享最初的表現形式。校園共享作為社會公眾共享在學校的縮影,既有著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公眾共享的共通之處,又有著獨特的內涵。
(一)校園共享的內涵
校園共享作為一種發生于校園內部,大學生基于相互信任的前提和基礎,依托互聯網平臺共享校內公共資源使用權的共享模式,其實質就是大學生對校內學習和生活資源的“共用、共享、共治、共贏”。關于校園共享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闡釋。其一,“信任”要素是校園共享發展的核心要素。校園共享與社會公眾共享一樣,都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共享。為了保證校園共享有序發展,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共享時必須遵守契約精神,相互信任,以此營造良好的共享秩序。其二,“共贏”是校園共享發展的根本要素。作為學校的一員,大學生既享有使用校內公共資源的權利,又負有保護校內公共資源的義務。這就意味著每個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共享過程中,在謀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要充分保證校內公共資源的完滿性,以此保證其他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從而實現共贏。其三,“互聯網”是校園共享發展的保障要素。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共享的范圍突破了時空限制,在共享平臺上任何人都可以進入這個網絡鏈接,參與共享經濟活動②。也就是說,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大學生主要依托互聯網絡平臺搭建共享關系,實現點對點的共享,校園共享變得更加靈活和自由。
(二)校園共享的特征
校園共享作為一種基于特定環境,特定主體和特定對象發展起來的共享模式,有著獨特的特征,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校園共享有著特殊化的共享場所和共享主體。校園共享只能在校園內部進行,不能超出校園;另外,校園共享只向校內成員開放,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及相關工作人員。其中,在校大學生是校園共享的主要參與者。其二,校園共享有著專門化的共享對象。校園共享作為一種以服務在校大學生為主的共享模式,主要集中于學習領域和生活領域。前者主要是指大學生對校內公共學習資源的共享,例如:共享師資,共享教室,共享圖書館,共享自習室等。后者主要是指大學生對校內公共生活資源的共享,例如:共享宿舍,共享食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其三,校園共享是一種公益性或微利性共享。大多數情況下,校內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都是免費的。大學生只需為部分校外資源付費,并且所付費用趨近于企業成本。顯然,相較于社會公眾共享的盈利性,校園共享呈現出公益性或微利性的特征。
二、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表現及原因分析
從整體上看,多數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共享時都能嚴格遵循相關要求,做到誠信共享。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部分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共享時會產生“失信”行為,導致校園共享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校園共享由此陷入發展困境。為使校園共享恢復有序發展,最為關鍵的就是從大學生“失信”行為入手,深入分析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心理動因和相關外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一)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具體表現
反觀現實,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在學習和生活兩個領域均有發生。在共享學習領域,大學生的“失信”行為主要表現為對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壞,例如:侵占、折損、污損、毀壞公共圖書、雜志資料;破壞教學設備;侵占教學場所等。在共享生活領域,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則表現為對生活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破壞。以共享單車為例,共享單車因解決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頗受大學生青睞,成為大學生使用次數最多、使用頻率最高的共享物品。然而,隨著使用人數不斷增多,共享單車陷入了發展危機,部分大學生為了自身方便,做出諸如:亂停、亂放自行車;私自上鎖,占為己有;毀壞、涂改二維碼;將單車扔進河里,掛到樹上等破壞行為。與此同時,共享雨傘、共享圖書、共享充電寶等物品也正經歷著諸如共享單車所經歷的發展危機。綜上所述,大學生校園共享的“失信”行為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對校內公共學習資源和生活資源的“損、毀、盜”。
(二)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原因分析
關于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相關原因,應從共享主體、監管主體和共享環境三個層面展開分析。
其一,從共享主體層面來看,大學生淡薄的誠信意識是誘發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根本原因。眾所周知,人本質上都是功利主義者,個體追求的往往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取向干擾下,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辨和選擇判斷能力,從而在面臨義與利的抉擇時,缺少規則契約意識和平等互利意識,很容易為一己私利而舍棄誠信這一為人處世的準則③。也就是說,部分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共享時,缺乏誠實守信的意識,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失信”行為。
其二,從監管主體層面來看,企業和學校監管缺位是誘發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主要原因。以共享單車為例,部分大學生之所以會做出‘損、毀、盜的行為,根本動因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主要原因則是外部監管嚴重缺位。企業和學校作為校園共享的監管主體,在監管過程中,尚未制定健全的共享制度來規范大學生的共享行為,使得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共享時無所適從,他們甚至無需為自身的失信行為承擔任何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的“失信”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其三,從共享環境層面來看,不良的校園環境是誘發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重要原因。校園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園地,其環境狀況事關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經研究發現,校紀校風優良的學校,學生整體的道德風貌和行為習慣都比較良好,校園共享因此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在那些尚未樹立良好校紀校風或者校紀校風不夠科學的學校,校園共享往往遭遇著嚴重的發展危機。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由于缺乏一種科學的“精、氣、神”的指引,大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這就間接引發了大學生參與校園共享時的“失信”行為。
三、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治理對策
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治理,應當堅持剛柔并濟的原則。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誠信觀念,強化誠信意識,自覺踐行誠信共享;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外部監管來規范大學生的共享行為,督促大學生誠信共享。對此,應從“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完善共享規章制度,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四個方面入手,不斷強化大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引導大學生誠信共享、有序共享,從而推動校園共享的健康發展。
(一)以大學生誠信教育為根本,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正如前文所述,大學生校園共享“失信”行為的根本誘因是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因此,為了糾正大學生在校園共享過程中的“失信”行為,最為關鍵的是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其一,高校應當構建一體化誠信教育體系,推進課程育人。高校應將誠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專業課等課程之中,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合力育人功能。其二,高校應當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推進文化育人。在開展教育過程中,應當積極援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作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素材,以此增強大學生的情感認同,進而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其三,高校應當大力開展誠信教育活動,推進實踐育人。相關主題活動可以通過召開班會、組織比賽、專家講座或座談研討等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引導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將誠信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④。其四,充分發揮互聯網力量,推進網絡育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交流交往的主要陣地。因此,高校應當立足于大學生實際情況,創新教育途徑和載體,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推進大學生誠信教育。通過建立誠信教育主題網站,開發誠信教育公眾號,開辦誠信教育網上課堂等途徑實現線上線下合力育人。
(二)以校園共享制度為抓手,完善誠信共享的保障機制
校園共享作為一種發生于特定環境和特定主體的共享,是基于共享主體相互信任的基礎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信任”是校園共享有序發展的核心要素。然而,由于校園共享主要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共享,而陌生人間又比較缺乏“信任”,這就導致“信任要素”在校園共享過程中難以發揮“核心作用”。這時,企業和高校作為主要監管者,應當加強對校園共享的監管,通過健全共享規章制度來規范大學生的共享行為。其中,企業和學校要充分考慮校園共享的特殊性,要依據共享主體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共享制度。例如,可以通過建立諸如學生信用考核機制,評價機制,獎懲機制等制度,來規范學生的校園共享行為。總之,當大學生在校園共享過程中不能自覺遵守契約精神,不能誠信共享、有序共享時,企業和學校就應當發揮外部監管的“強制力”作用,通過健全校園共享制度來約束大學生的共享行為,以此保證校園共享有序發展。
(三)以校園環境建設為載體,營造誠實守信的共享氛圍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⑤。也就是說,個體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環境的影響。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園地,其環境狀況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因此,高校應當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以此營造誠實守信的校園氛圍,涵育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一方面,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氛圍。高校應當加強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建設,打造以誠信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環境,應將“誠信觀念”融入樓宇、雕像、文化長廊設計之中,融入校風、學風、教風的制定過程之中,以此增強大學生對“誠信”的情感認同,從而涵養大學生的誠信觀念。另一方面,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氛圍。高校作為大學生的聚集地,是全社會最為活躍的輿論陣地。并且,高校輿論環境對大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輿論引導,以此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園輿論環境。對此,高校應當大力弘揚誠信行為,批判失信行為,以此構建風清氣正的校園輿論環境,從而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引導大學生誠信共享。
(四)以大學生自我教育為核心,提升誠信共享的內在自覺
大學生作為校園共享的主體,其誠信狀況直接決定了校園共享的發展走向。因此,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成為新時期校園共享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大學生誠實守信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僅需要教育者開展外在教育,而且還需要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自我教育,以此提升誠信共享的內在自覺。一方面,大學生要加強理論學習。眾所周知,個體的價值觀念對個體的行為表現具有導向作用。也就是說,大學生誠信共享行為建立在誠實守信觀念之上。為樹立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念,大學生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從先進人物、道德模范中汲取精神養分,以此深化自身對誠實守信的認知和認同。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加強實踐體悟。校園共享歸根結底是一項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大學生要能將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念外化為具體行動。因此,大學生在開展自我教育時,必須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體悟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參與誠信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將誠實守信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增強自身的誠信行為實踐,以此引導自己誠信共享、有序共享。
國無信則衰,人無信不立。誠實守信作為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是每個人必備的品質。大學生作為校園共享主體,更是應當不斷強化誠信觀念、提升誠信意識、增強誠信踐履,以此推動校園共享的有序發展。
教育論壇
高職院校畢業生服務國家西南貧困地區發展研究
[注釋]
①[美]里夫金著,賽迪研究院專家組譯.零邊際成本社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96.
②陳健,龔曉鶯.共享經濟發展的困境與突破[J].江西社會科學,2017,37(03):47-54.
③李亞芳.當代大學生誠信品德的缺失及教育對策探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17(02),139-141+147.
④吳晨.大學生生誠信價值觀的涵育路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2):46-49.
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參考文獻]
[1][美]里夫金著,賽迪研究院專家組譯.零邊際成本社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96.
[2]陳健,龔曉鶯.共享經濟發展的困境與突破[J].江西社會科學,2017,37(03):47-54.
[3]李亞芳.當代大學生誠信品德的缺失及教育對策探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17(02),139-141+147.
[4]吳晨.大學生生誠信價值觀的涵育路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2):46-49.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