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獨特的文化,它秉承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珍貴的藝術價值,給后人提供了豐富的旅游素材并賦予深厚的旅游文化內涵。通過挖掘、整理東陽古詩詞,嘗試把古詩詞融入東陽旅游規劃、東陽旅游景點營銷推廣、導游詞中,從而弘揚東陽古詩詞文化,發展和繁榮東陽旅游業,推動“詩路金華”的建設。
關鍵詞:東陽古詩詞;融入;旅游業
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發《浙江省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提出要以水系(古道)為紐帶,建設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之路、大運河詩路,作為全省大花園建設的標志性工程。錢塘江詩路以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蘭江—婺江—衢江為主線,輻射杭州、金華、衢州、嘉興4市。金華對“詩路浙江”建設最有力的響應,就是以浙中生態廊道為主軸,著力建構“浙中詩路”,并以此推動“詩路金華”建設。
打造詩路黃金旅游帶對浙江省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傳承優秀文化,實現串“珠”成“鏈”,建成“詩畫浙江”最佳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義。東陽是詩畫浙江“鏈”上的一顆明“珠”,所以大力挖掘東陽古詩詞的潛在功能,發揮古詩詞的文化價值,把古詩詞融入東陽旅游業中,對發展和繁榮東陽旅游業顯得尤為重要,從而可以推動“詩路金華”的建設。
一、東陽古詩詞挖掘現狀
東陽古詩詞在歷朝府縣志書、《婺詩萃》《婺詩補》《金華文略》《石洞遺房集》《白云山洞集遺》《橫城義塾志》《東陽古跡類詠》等近二十種古籍中都有記載,在近代東陽市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編出版《東陽古詩文選》、金一初主編出版《東陽歷代風景詩選》。《東陽古詩文選》收詩1449首,文136篇,上起南朝,下迄清朝。東陽籍作者的詩分為感事、勝游、寫景、唱酬四類,勝游詩詞數量較多。外籍人士所作有關東陽的叫留鴻篇,分詩、文各一卷。東陽籍作者的文分為十類,作上下兩卷,各類各卷又按朝代先后編排。東陽籍與外籍作者共546人,雖不全面,但已略可窺見東陽古代人文之盛。東陽籍作者426人,得其字或履歷者357人,匯成作者簡介一冊,附于十卷之后。外籍作者120人,簡介附注于所作詩文之后。簡介內容視所得資料,多則詳,少則簡,無則缺。《東陽歷代風景詩選》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收錄歷代名人歌頌東陽的詩作,上自南朝宋,下迄清代,歷史跨度為一千五百余年,有謝靈運、沈約、崔顥、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朱熹、辛棄疾、陳亮、陸游、宋濂、王守仁……等名家的詩作。第二編收錄了歷代主要是東陽籍詩人歌詠城鄉風景的詩作,這部分內容最為豐富,各處勝景,情韻悠然,色彩紛呈,美不勝收。第三編所輯為原來屬東陽所轄,現劃歸他邑所管地區的風景詩。
因東陽科舉發達文化興盛,相比于客籍作家的詩詞,東陽籍本土作家的詩詞則要細化得多,如元代大儒陳樵詩賦理論行跡被載入《四庫全書》,一生留下了283首詩賦,著有《鹿皮子集》四卷。陳樵一生文名遠播,但一直隱于家鄉山林,因而其詩歌作品,大多是典型的東陽書寫。東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其筆下明麗清雅,詩意盎然。陳樵詩歌不僅僅作為文學文本,更多的是傳承和展示了東陽地方文化特質。
二、古詩詞融入東陽旅游規劃
旅游發展必須要先做好規劃,東陽旅游規劃中可以挖掘古詩詞的文化價值,深度開發古詩詞旅游資源。對于古詩詞的挖掘和保護,挖掘是必要的,而保護的重點應放在推廣和傳承。對于一些與古詩詞有關的文物、遺址應當重視起來,這些是展示古詩詞文化的重要載體,能夠做許多與旅游相關的事情。
如可以規劃開發位于東陽市郭宅鎮的石洞書院,石洞書院為南宋紹興十年郭欽止創辦,郭欽止,字德誼,郭宅人。石洞書院創東陽民間興學之新風,延聘葉適主師席,朱熹、呂祖謙、魏了翁、陳亮、陳傅良、陸九淵、陸游等名儒相繼來此講學、交游、題詞、作詩。書院學生來自魯、贛、皖、蘇、湘及省內各地,一時石洞書院成了全國性的學術交流中心。書院至今仍存朱熹手跡“石洞之門”鐫刻石崖。葉適《石洞書院記》稱欽止“以學易游,而不以物樂厚其身,以眾合獨,而不以地勝私其家”并作詩《石洞詩》。陳傅良有《東陽郭希呂山園十詠》。魏了翁執教石洞書院時作《題石洞》詩。陸游晚年因慕名而至石洞書院,觀賞16處景點后寫下《長衢郭氏山林十六詠》,還有詩作《謝郭希呂送石洞酒》等。王信作詩《題石洞書院》等。東陽籍文人對石洞書院作詩有幾十首,如趙祖鵬《詠石洞八首》等。
當時的石洞書院是個環境幽靜、風物優美之地,乾道八年王徠《石洞記》描述:“行南湖以東,繚入田塍三里許,……所謂石洞書院,郭德誼所創,東陽最佳之處也。”。群賢畢至的石洞書院,院主郭德誼之子希呂、希魯兄弟,常于曲水處“酌客實觴而流之,盡日而歸……極流觴之歡。”很有點蘭亭宴集的風味。
在石洞書院幾百米外有個象田村,近年來成立東陽市象田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完美打造鄉村休閑游。所以,石洞書院悠久歷史和古詩詞文化資源也可以與象田村的鄉村休閑旅游結合,不僅通過增添人文底蘊提升了鄉村旅游品位,更重要的是讓旅游者與古代文人通過飽含激情的古詩詞達成一種豐富而深刻的文化交流,弘揚古詩詞文化,推動東陽旅游業的發展和“詩路金華”的建設。
再如可以規劃開發峴山,古時峴山的地理范圍包括東峴峰、筆架山、西峴峰和西甑諸山(包括水竹塢、神仙頂和雙巖尖)。據舊志記載,峴山中段稱為南山,因地處吳寧舊城雙峴門正南而得名。現今的南山省級森林公園,是東陽市政府于2011年經省政府批準的建設項目,范圍包括筆架山、水竹塢、神仙頂、雙巖尖等四大景區。故現今南山之稱呼用峴山更貼切,與歷史地理更符合。
峴山,在東陽歷代舊志中都被列入勝跡之首,也是歷代鄉賢及地方政要吟詩作賦、撫今懷古的游覽勝地。有古詩如南齊沈約《游甑山》、南梁蕭子云《贈海法師游甑山》、宋王概《九日登峴山》等,東陽籍文人作詩達上百首如元陳樵《西峴山二首》、元黃溍《西峴峰》等。
水樂亭位于西峴山兩峰間,宋熙寧中縣令王概作亭澗上。王概用丹青向蘇軾求詩,蘇軾與弟轍揮筆寫下了《寄題水樂亭》和《和子瞻東陽水樂亭歌》盛贊其勝。蘇東坡兄弟題詩,水樂亭名聲鵲起。水樂亭幾度廢興,清乾隆甲申由知縣李德舉移建于紫云巖下,并和東坡韻賦贊曰:“峴山對峙夾清流,飛崖逗磴淙石竅。”東陽籍文人作詩有十多首如盧選《西峴聽水樂二首》、盧桂發《水樂亭懷古》等。
涵碧亭于唐寶歷三年由邑令于興宗初建。于縣令在縣南一清溪(今西峴山麓中)中發現了一奇特泉石,就在泉石上刻雙魚,雙魚石旁建一亭,叫涵碧亭。劉禹錫七言詩《答東陽于令題寒碧圖》由于縣令建亭后畫圖向其乞來。還有唐方干《自嚴陵至東陽訪于邑侯興宗題涵碧亭》、明鄭天孟《涵碧亭二首》等,東陽籍古詩人作詩有十幾首如元陳樵《涵碧亭三首》等。
峴山各景點可以將古詩詞巧妙地融入亭榭閣臺牌匾,增強景點的活性和人文底蘊,給亭榭閣臺牌匾賦予一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韻味,能激發游客對峴山濃厚興趣。挖掘和利用峴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做到新舊交融,峴山必將煥發異彩。
三、古詩詞融入東陽旅游景點營銷推廣
中國歷代文人對山川名勝、人文古跡的描寫吟詠,不僅激發了人們游覽的興趣,同時也為景區景觀作了絕好的宣傳。這種宣傳與現在旅游景點營銷推廣作用有異曲同工之處,雖是無意識的,卻是深入人心的、長久的,這些詩詞作品對景觀或一個地方的成名、揚名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李白《望廬山瀑布》、張繼《楓橋夜泊》等古詩使西湖、廬山、寒山寺家喻戶曉。
東陽古詩詞沒能與西湖、廬山、寒山寺的古詩詞一樣婦孺皆知,所以在營銷推廣東陽旅游景點時在古詩詞方面多做功課,將這些充滿意境的詩詞歌賦運用到營銷推廣中,不僅提升營銷的品質,更能夠激發人們旅游的興趣,從而喚起旅游的熱情,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如營銷推廣東陽的青山秀水和歷史文化可以應用“東陽本是佳山水,何況曾經沈隱侯。……”這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贈給東陽于中丞縣令的詩《答東陽于令題寒碧圖》,高度贊揚了東陽佳山秀水的人居環境和吟歌詠唱的社會風氣。
如營銷推廣吳寧臺可以應用明張元汴《登吳寧臺吊古》“赤手捍孤城,官清嶺可憑。……”吳寧臺位于老市府后院,為紀念五代時御寇殉職的縣令張潮而建,距今一千余年,為東陽城歷史最為久遠的古建筑。吳寧臺、官清嶺在古詩中出現頻率較高。
如營銷推廣西甑山可以應用沈約《游甑山》“平子去已久,余風今復追。……”它是目前各類東陽典籍及詩文選集中所見最早出現東陽意象的作品,也是東陽古代詩詞史上寫景抒情佳作。沈約南朝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守,甑山,即現西甑山。該詩表達了秋游甑山的心情,描繪了西甑山的美麗景致。
如營銷推廣東白山可以應用清葛聚云《太白山》“名山推太白,雄鎮東陽東。云有鵲橋起,上與銀河通。仙凡終隔絕,瞻拜徒望風。”
四、古詩詞融入導游詞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人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即向游客介紹有關旅游勝地的歷史典故、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傳說故事、民族習俗、古跡名勝、風景特色,使游客增長知識。將古詩詞融入導游詞,可以提升景區的文化藝術氛圍,打造當地的文化品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食糧的追求和向往更加明顯,而導游通過富有文化底蘊古詩詞對旅游景點的介紹,更多地激起游客對當地旅游的熱情和認可度,進而激活當地的旅游資源,發揮當地的地域優勢。
如盧宅肅雍堂在導游詞加入清盧日章詩《筆架峰》“繁華謝珊瑚,銅臭擯金鐵。……”游客不僅欣賞了美輪美奐的木雕藝術和蘊含的濃厚傳統思想文化內涵,還可以讓游客了解到筆架山自來便被認為是東陽的文脈之山,東陽作為教育之鄉,文化之邦,人文優渥,人才濟濟,其來有自。
如橫店影視城八面山導游詞中加入八面山上禹王閣的古詩楹聯“伏蒼龍三過家門圣德巍鐘山留履跡,鑿金雞一平洪荒飛檐振黎明叨王恩。”游客到橫店不僅游覽影視城,也了解橫店的歷史典故,八面山上有大禹治水留下的遺址遺跡,讓游客感受到大禹治水精神。
如橫店圓明新園位于官橋村,官橋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有創辦于明嘉靖年間的明德書院。在圓明新園的導游詞中可以加入明德書院的古詩《明德書塾》“義學起明中,文孫紹理學。畢竟還中興,勿忘祖德倬。”使游客了解明德精神,繼承明德精髓,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也可以引起部分游客對官橋村感興趣,到古村落游覽,感受橫店鄉土文化、風土人情。
綜上所述,東陽古詩詞是東陽所特有的文化遺產,上起南朝,下迄清朝,上千首古詩詞內容涵蓋范圍廣,對東陽的歷史地位及其演變都有記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和旅游文化價值。在新時代把古詩詞融入東陽旅游業,既傳承和弘揚古詩詞文化,又豐富旅游內容,加快東陽旅游業發展,促進“詩路金華”建設,助推“詩路浙江”建設。
[注釋]
[1]金一初.東陽歷代風景詩選[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2]呂繼紅.古代旅游詩詞的文化價值和潛在功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4).
[3]李楊,佟松林.淺談古詩詞在旅游業的運用[J].中國商貿,2009(11).
[4]陳凱.古代詩歌中的東陽書寫[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02).
[5]吳遠龍. 緊扣廊道主軸 建構浙中詩路[OL].[2019年02月18日].http://www.jinhua.gov.cn/11330700002592599F/dywj/201902/t20190218_3715727_4.html
[6]孫天勝.古詩詞不該只沉睡在大眾的記憶中[N].中國旅游報,2017-03-10(04).
[7]嚴梅蘭. 峴山之名釋疑[OL].[2017年04月26日].http://dyrb.zjol.com.cn/html/2017-04/26/content_883469.htm
(作者單位: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浙江 東陽 ?3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