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小娟 魏錫連
【摘要】立足山區,堅持挖掘、整合和利用豐富的五華鄉土資源,在環境創設上注重童真、童趣,打造“土味”的校園文化,將鄉土資源、自然資源引入到幼兒園課程中,大力營造氛圍,積極探索實踐,形成幼兒園的園本課程模式,促進了幼兒園特色化的發展。
【關鍵詞】鄉土資源;傳統文化;辦園特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由此可見,幼兒園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中,必須考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周圍環境的特點。我園立足山區,堅持挖掘、整合和利用豐富的五華鄉土教育資源,在環境創設上注重童真、童趣,打造“土味”的校園文化,將鄉土資源、自然資源引入到幼兒園課程中,大力營造氛圍,積極探索實踐,已形成幼兒園的園本課程模式,促進了我園特色化的發展。
一、緊扣鄉土資源 ,增添保教活力
(一)在環境創設中融入鄉土元素
在創設環境時,我們不但注重環境的美觀、兒童化,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突出特色。以鄉土化、環保、節能、廢物再利用為原則,積極發動教師、家長收集鄉土材料,如稻草、玉米皮、花生殼、野花、樹葉、泥土、砂石等,還把家里遺棄的廢布料、紙筒等帶到幼兒園,經過老師的清洗、整理、添色、添畫、編織、修修剪剪變成一件件漂亮的作品,充實到幼兒園的墻面、走廊、樓梯、區域活動等環境創設和體育活動器材制作中。使幼兒園的環境既環保又有特色,讓幼兒園處處體現鄉土化、生活化教育的影子。我們營造“足球之鄉,山區名片”“木偶文化,傳承非遺”“下壩迎燈,客家風采”“傳承鄉土文化,共創書香校園”“認識農家竹編,走近鄉土文化”等主題環創設計,濃濃的鄉土韻味、客家特色、環保氣息的環境創設不僅生動,富有童趣,既豐富了幼兒園的外部環境,又讓走進我園的人都能在園內欣賞到以鄉土材料和廢舊物品為資源營造的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體驗到鄉土資源的無窮魅力。
(二)在園本課程中弘揚鄉土文化
特色打造離不開教師和幼兒的課堂,在園本課程的開發嘗試中,我們挖掘鄉土文化,傳承客家文明,結合五華客家特色,實施本園創編的園本教材《稻草樂》《竹文化》《有趣的泥、沙、石》《客家童謠》等,真正讓師幼走近鄉土,領略傳統文化,感悟山區鄉土資源的博大精深,讓客家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
(三)在豐富的活動中展示鄉土樂趣
充分利用鄉土資源,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給幼兒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和快樂。“五華提線木偶戲”,是國務院準列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粵東文化之鄉五華一張絢麗的名片。我園有效利用社區資源,經常分批次組織幼兒到縣木偶劇團觀看、學習木偶表演,到文化館觀看竹馬舞表演等,為師幼打開了一扇認識和了解家鄉傳統民間藝術的窗口,使幼兒幼小的心靈能近距離感受到客家鄉土文化的豐盈,激發幼兒探索、認識祖國和家鄉藝術瑰寶的興趣,又可以秉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四)在教育科研中拓展鄉土主題
近年我們幼兒園正在實施省級“十三五”課題“立足五華鄉土資源,創鄉土化特色幼兒園的探索與研究”、市級科研課題“客家鄉土文化資源在梅州地區幼兒園的運用與研究”、縣級科研課題“利用本土資源,優化幼兒游戲活動的實踐研究”等。通過課題、論文的引領,扎扎實實地進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營造出幼兒園具鄉土特色的濃厚氛圍。
(五)在家園互動中體驗鄉土情趣
為了讓家長進一步了解我園的鄉土特色課程,我們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向家長展示了課題研究成果。活動使課題研究深入家長,并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達到共同構建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努力方向和鄉土特色課程。期間家長還非常樂意協助幼兒一起收集上課用的自然材料,與幼兒一起利用農村或廢舊材料進行親子小制作等,與老師一起參與設計環境。家長們熱情高漲,參與課題實踐的調查問卷、提出建議、幫忙完善鄉土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有的家長百忙中抽空利用節假帶和孩子田頭、溪邊、山間等收集鄉土材料,為特色課程、游戲、環境提供有利于鄉土主題或經驗擴展的相關資源,他們在快樂中體驗,收獲成功,切實提高了家園合作的實踐能力和協調能力,也更好地拓展了我園的鄉土文化深入研究和實踐。
(六)在游戲活動中巧用鄉土材料
我們借助山區的優勢,就地取材,利用山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鄉土材料,自制了特色的早操器械,讓幼兒直接、形象地接觸、感受鄉土材料,更激發了幼兒的做早操、玩游戲的興趣。家長、師幼齊齊動手,收集了各種自然資源制作教具玩具,如,木樁、稻草、竹棒、竹筒、樹葉、玉米桿、玉米棒、鵝卵石等等,都是制作戶外游戲玩具的好材料。大家把收集來的材料經過清洗、消毒、整理,與幼兒共同商討,根據內容,緊扣“有趣”特點,制作了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動作發展所需的游戲器械。這些器材雖土,但融入現代元素,集科學化、鄉土化、趣味化、兒童化于一體。
二、拓展鄉土資源,收獲特色成果
鄉土特色辦園活動的開展為我園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促進了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形成了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方式,主要成效有:
(一)教師觀念更新,視野開闊
通過“品味鄉土”,教師建立了“玩具、材料、空間就在身邊”的觀念。在環境創設中注重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精美”,注重實效,挖掘和利用本地豐富的物質資源,開發了教師的創新思維,培養了教師“變廢為寶”的能力,讓教師領悟到了山區幼兒園身處特定地理環境的優勢,積極探索鄉土材料的開發和利用,成長為節儉、動腦、就地取材、熱愛本土教學的優秀教師。
(二)幼兒學習方式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在實施鄉土園本課程活動中,我們利用身邊的農村資源,帶幼兒走到河邊撿鵝卵石、山林摘松果、田頭拾稻穗等。隨著視野的開闊、學習渠道的拓寬,山區的鄉土資源給了幼兒們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時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樂,在大自然的探索發現過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幼兒的學習興趣、操作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審美情趣均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進步。
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園以立足鄉土創特色,整合資源促發展的辦園思路漸趨成熟,辦園特色日趨明顯,基于山區幼兒園鄉土資源課程建設的研究,促進師幼能力不斷發展,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不斷升華。
參考文獻:
[1]楊靜.回歸自然,回歸生活[J].幼兒教育,2003.
[2]張振平.巧用本土文化滲透教學活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