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剛
【摘要】計算教學一直是枯燥無味的,為使學生能感受到計算的方法及應用的樂趣,教材在編寫時總是將計算教學置身于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情境之中,但這樣造成了教師重應用教學而輕計算教學,無法關注計算的算理探究。通過模擬強化訓練,學生只掌握了計算的技巧與方法而不知其算理,在學習新的計算知識時不會進行知識類比與遷移。基于此,本文對數學核心素養下運算算理的構建作了探討。
【關鍵詞】模型;算理;數學核心素養
我區教研室的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在學生綜合素質檢查中,因為計算丟分的占了總失分的60%,占比率相當高,這樣很不利于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么高的失誤率呢?經過走訪、座談、聽課與查閱學生樣本,我發現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計算教學教師重視不夠;二是學生對計算興趣不高;三是教學中只重方法不重視算理;四是學生只會算不會觀察與思考;五是學生良好的計算及檢查習慣未養成;六是未重視學生運算能力素養的培養。基于以上問題,我們把教學研究的方向放到了計算教學方面,以期通過算理教學研究改變目前的現狀。
一、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核心素養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確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框架、維度和指標。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確定,那么如何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落實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就成為我們研究的新方向。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十大核心概念中有關運算能力的表述是: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要達成這一核心素養目標的基礎在于計算算理的理解與掌握。因此,教學中重視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與研究,有助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
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算理的模型構建
第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口算算理的模型構建。口算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體現。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學會利用計數器、學具理解“湊十法”的技巧,數形結合構建口算算理。再經過有針對性的訓練達到對算理、法則的熟知,從而在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時能進行算理同化類比,找到口算算理的共性。
第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估算算理的模型構建。估算,學生往往會當作準確的計算來算,例如:每瓶可樂3.5元,15元可以買4瓶嗎?學生經常會選擇:3.5×4=14元<15元。其實,他就拋開了估算在準確計算。3×4=12元<15元<4×4=16元,3.5介于3與4之間,而15更接近16,所以肯定可以購買。明確了估算的含義之后,再根據簡化原則進行估算就得心應手了。
第三,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筆算算理的模型構建。常用的學具有小棒、點子圖、計數器、表格,通過實物操作演示轉化為數學符號的抽像,類比、轉化、遷移讓學生經歷探究算理的過程,再進行筆算算理模型的構建。例如筆算12+24時,通過小棒的擺一擺,再用計數器的演示,尋求兩種方法的共同點,整十數相加,個位數再相加,優化筆算技巧,探尋筆算算理。通過數形結合的形式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中重要的思想與方法。
第四,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簡算算理的模型構建。《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方法合理、靈活。”為達到這個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怎樣算簡單,為什么可以這樣算,通過數學模型的類比,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簡算模型,再根據運算定律的特征延伸同模異形的不同形式簡算算式。例如:乘法分配律,a×b+a×c=a(b+c) 通過合二為一或者一分為二的形式,可以延伸如 99×126? 99×126+126等形式。
第五,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追求算法多樣化同時,更加重視算理的探究。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標的新提法,主要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通過創新思維尋求不同的解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推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面對繁多的方法學生又缺乏辯證思想,算法不統一,不利于計算算理的形成與推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是可行的,但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優化算法,統一學生的思維形式,再經歷算理的形成過程,自主構建數學模型。
三、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算理模型的遷移
在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之間架設一座橋梁,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要從模型中去探尋算理的相通與巧妙,學會類比反思,遷移轉化,從而更優化。例如在教學《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激情,讓學生觀察情景圖,你能從中獲取哪些數學信息?又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呢?生:每行有12人,有3行,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會列出算式嗎?生:12×3。師:得數是幾呀?你是怎么算的?生1:12+12+12=36,把乘法轉化為學過的加法來算。生2:10×3=30,2×3=6,30+6=36.師: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師把這幅圖變成大家熟悉的小棒圖。怎么擺?
師:用點子圖,圈一圈、算一算,然后說一說你是怎么計算12×3的嗎?師:你能用表格來填一填嗎?
通過讓學生操作小棒、點子圖、表格,在各種不同圈法對比中找出更簡單、更優化的方法。讓學生感悟12分成10和2,再分別與3相乘比較簡單,建立起分成十位與個位數字再分別乘的乘數的模型。再讓學生去創造豎式,學生會對這個模型進行延伸,結合加法豎式演化出乘法豎式。最后通過微課帶小視頻,對算理進行歸納總結。這就是對口算算理的充分理解與構建,再進行模型的遷移與轉化形成筆算模型。
四、強化算理探究意識,優化計算訓練方法
學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計算教學的重心,也是培養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核心。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經常出現只重方法不重算理,學生依葫蘆畫瓢、有樣模仿、形似神散,在實際計算中容易出現知識相混、易錯易漏、拓展不開。在計算教學中要通過培養學生探究計算算理的意識和方法,建立算理的基本模型,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在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優化訓練方法,從而達到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提高。
算理是數學計算的魂,算法是數學計算的神,尋求算理與算法的平衡點是計算教學理性回歸的關鍵。尋求計算算理模型之間的共性與異同是計算教學算理探究的捷徑,是培養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豐富學生的直觀與想象,錘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凸顯學生學習個性。
參考文獻:
[1]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吳正憲老師“小數除法”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育,2016.
[2]霍秀又.新形勢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探索[J].考試周刊,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