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美
【摘 要】本文闡述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從社會影響、教師職業特點、學校管理、教師個人等方面分析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并從國家、學校、教師個人等三方面提出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民辦中職學校教師 職業倦怠 現狀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010-03
自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首次提出“職業倦怠”這一概念以來,職業倦怠在教育行業中也一直備受關注和熱議。根據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的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在15個行業的倦怠指數調查中,教師的倦怠程度居第三位,僅低于公務員和物流從業人員。當前,國內外都非常重視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因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對教育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日益重視,民辦中職學校教師正面臨職教改革的巨大壓力,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為了進一步了解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情況,本文以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觀察法、調查問卷法、訪談法、文獻檢索法分析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成因及應對策略。
一、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
職業倦怠專指助人行業中的個體在面對過度工作需求時所產生的身體和心理的極度疲勞狀態。教師職業倦怠是指在長期的工作環境及其伴隨的壓力中積淀下來的一種不良的精神狀態,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
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1981年心理學家馬勒詩等人提出了教師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第一維度是情緒衰竭,指教師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感情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第二維度是去人格化(去個性化),指教師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個人發展停滯,行為怪僻,提出調度申請等;第三個維度是無力感(低個人成就感),指教師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煩瑣事務。這三個維度已經成為當前判斷教師是否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依據。
筆者從南寧市某民辦中職學校教師中隨機抽取了60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87.3%的教師感到職業壓力很大。同時,筆者也對該校有職業倦怠傾向的教師進行了為期一個學年的觀察和記錄,從生理、心理、行為三方面總結其職業倦怠的表現。其中,身體方面的表現有:身體酸痛、記憶力下降、食欲減少、睡眠質量差、生理紊亂等;心理方面的表現有:莫名的焦躁、焦慮、疲憊,甚至恐懼、排斥、厭倦參加教學的相關工作或活動,對自己的職業地位和職業生涯感到失望、無自信;行為方面的表現有:情緒波動大,性急易怒,常常無法冷靜地處理個人情緒問題,對教育教學工作敷衍了事,缺乏活力等。
二、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根據對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可以總結得出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四個方面原因。
(一)社會影響方面
1.社會期望過高導致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產生職業壓力。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發展職業教育,如2017年國家發文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2019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更是將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國家鼓勵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中職教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國家期望教師能培養出一批批對社會有用的創新型人才,家長們也寄厚望于教師,希望教師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擁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中職教師特別是民辦中職教師,在這種職業道德、學術素養的高標準的要求下,承受著較大的精神壓力,這是民辦中職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客觀因素。
2.社會地位和待遇偏低導致民辦中職學校教師教育積極性受挫。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提高教師工資待遇,但與義務教育教師相比,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經濟待遇普遍偏低。國務院督導辦印發通知指出,各地要高度重視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工作,認真落實《義務教育法》和中央有關文件對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規定。與福利待遇不斷得到提升和完善的義務教育教師相比,民辦中職學校教師或多或少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感,影響工作積極性,逐漸缺乏教育動力和熱情。
(二)教師職業特點方面
1.教師工作量大、煩瑣。教師工作既耗費體力又耗費腦力,是一份艱辛的工作。作為一名民辦中職學校教師,每天除了常規的教學工作,如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指導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等,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做學生的德育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工作。尤其是面對素質普遍偏低且具有較明顯的社會化傾向的民辦中職學生,民辦中職學校教師在教學、德育方面承受著不少的挑戰和壓力,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
2.教師職業“無邊界性”?!盁o邊界性”即教師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明顯的界線,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完成工作,尤其是班主任需要24小時待命,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正如日本學者佐藤所說:“醫生的工作是通過治愈一種疾病而終結,律師的工作是隨著一個案件的結案而終結,教師的工作則不是通過一個單元的教學而宣告結束。”教師長期處于壓力的工作狀態中,并且反復循環,這是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
(三)學校管理方面
1.學校缺乏民主管理、缺少發展性評價。教師的勞動具有復雜性、創造性、長期性等特點,而當前教育形勢下不少學校的管理就是簡單地讓教師“忙起來”,把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的主要評級標準。而民辦中職學校又有其特殊性,不少學校把招生作為學校生存立命之本,教師除需要承擔升學壓力外,還要兼顧每年的招生工作,甚至有些學校對教師有明確的招生指標,并與教師工作績效、年終評定掛鉤。在這種缺乏民主、缺少良性評價的管理制度下,民辦中職學校教師未能真正民主地參與到學校管理中,缺少職業價值感、認同感,從而增加了工作的強度和壓力,強化了職業倦怠感。
2.學校對教師專業化發展關注度不高。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教師以個人成長為主線,以實現幸福人生為目標,實現心理品質和知識、技能、情感等專業素質的提高與完善的專業成長過程。從關于民辦中職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民辦中職教師整體的專業素養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學校對教師專業化發展關注度不高:一是教師職前培訓落實不到位,缺乏良好的職前引導;二是在職培訓缺失,雖然每年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國培、市培,但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由于學校教育經費的短缺和教育體制等問題,能參加正規的在職培訓、進修的機會少之又少,導致教師教學理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能力逐漸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需要,職業信念逐漸消失。
3.學校對教師職稱評定不重視。民辦中職學校工作重心的偏離,使得教師職業階梯成長不受重視,職稱參評缺乏系統的指導性,教師對職稱參評有心而無力又無助。以2019年南寧市中職學校職稱評定通過率來說,初級職稱通過總人數為14人,全部為公辦中職教師,即民辦中職學校教師通過率為0%;中級職稱總人數為49人,民辦中職學校教師通過率為2.0%;副高級職稱通過總人數為37人,民辦中職學校教師通過率為0%??梢娒褶k中職學校教師職稱參評通過率極低,教師成長階梯受阻,教師深感工作是個“無階梯”的生涯,缺乏持續目標動力和挑戰性。
民辦中職學校在制度管理方式、工作重心的偏離,以及對教師專業化發展和職稱評定關注度不高,缺乏系統性的培訓和指導,是導致民辦中職學校教師專業化成長缺失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
(四)教師個人方面
1.教師存在個體差異,包括身體素質、性格特點、價值觀等方面。部分教師面對來自不同生源地、不同性格類型的具有社會化傾向的學生,不能積極地調整好心態,及時采取有效的教育機制和教學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成績不達標,教學效果不理想,從而產生了對教育工作的挫敗感、無力感,長此以往就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2.民辦中職學校教師“低自尊”的人格感。一些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認為中職教師社會地位低,再加上民辦性質,與公辦類學校教師相比,缺少國家各項政策和保障制度的支持,總覺得自身社會身份、地位、待遇都低人一等,從而對自己、對自己的職業產生不自信和厭倦感。
三、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根據以上分析,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筆者擬從國家、學校、教師個人等三方面提出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一)國家方面
首先,國家要完善關于民辦中職學校管理與發展的相關制度和政策,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統籌協調管理,形成從國家到地方較完整的制度保障,為民辦中職學校教師在物質經濟基礎和專業化發展等方面建立較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
其次,建議政府加大對民辦中職學校的投入,包括人才調配和經濟支持等,幫助改善民辦中職學校教學條件和物質環境。
最后,國家、政府層面應通過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政策傾斜等為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營造良好的“尊師重道”的社會氛圍,維護中等職業教育的尊嚴,并逐漸形成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對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合理期待,為民辦中職學校教師工作創造良好寬松的人文環境,并給予人文關懷。
(二)學校方面
1.更新辦學理念,完善辦學體制。學校領導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切實實行民主管理,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積極聽取一線教師的心聲,并及時回應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使教師有較強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減少職業倦怠。
2.關注、重視教師專業化成長。學校應建立并完善本校的教師培訓體系,積極主動地創造有利條件讓更多的一線教師參加校外不同層次的學習培訓和在職學習,指導并幫助一線教師提升職稱水平,培養更多的“雙師型”教師,讓教師能有較清晰的職業目標感和職業規劃,并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較好地適應新課改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從而減少教師對職業生涯的衰竭感。
3.保障并合理提高教師的基本福利待遇和薪資水平。民辦中職學校要轉變對教師的評價觀念,建立全面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強化發展性評價,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讓教師在公平、公開、公正、合理的競爭環境中良性發展。
(三)教師個人方面
1.認識自我,適當調整心態,增強心理抗壓能力。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不能僅僅依靠國家、學校等外部的力量來緩解,教師自身的內因化解才是最徹底的解決方式。教師要認識自我,做到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接納真實的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在工作中坦然應對困難和壓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2.相信自我,培養積極心智,增強自我效能感。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要相信自己在教學工作中有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同時要不斷地學習,加強師德修養,充分認識到教師職業的重要價值,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靈活運用教育機智來化解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體驗成就感、歸屬感,增強自我效能感。
3.充實自我,更新知識結構,實現自我價值。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能力水平,設立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和職業規劃;二是學會合理安排娛樂消遣時間和工作學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確保充足的睡眠質量,讓身心處于良好、健康的常態,以有效抵抗和消減工作壓力,確保工作和學習的成效;三是堅持終生學習,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更新教學觀念,同樣也要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不斷建構和完善自我知識體系、自我價值體系,以保證有能力主動創設自己人生的價值。
總之,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家、學校和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自身,都需要共同關注、研究并正確認識民辦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和成因,從而形成有效合力應對和緩解民辦中職學校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春梅.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3(9).
[3]楊秀玉,楊秀梅.教師職業倦怠解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2).
[4]潘玉峰,趙蘊華.教師職業倦怠與應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5]俞國良,辛自強.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0(5).
(責編 王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