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斌
【摘 要】本文論述以生態體育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提出要培養生態體育與生態文明意識;樹立綠色體育消費觀;踐行低碳健身;參與生態體育,建設文明生態;加大對生態體育、生態文明與建設的宣傳等教學建議,以更好地愛護生活的環境、有效利用資源、保護地球。
【關鍵詞】生態體育 生態文明建設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115-02
生態體育是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引下,沿著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環境兩個維度對現代體育進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努力而形成的體育理念。生態體育強調體育主體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注重體育與環境的協調、互動、關懷、共生。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的活動要與自然環境和諧、友善、友好、互利。在21世紀的今天,體育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同時,要求自身在與人、環境的發展上和諧共生、相互協調。
一、生態體育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是社會文明的重要表現,生態體育是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內涵,國家提倡“全民健身、全民參與運動”,體育在人們的生活中影響越來越大。體育是廣泛開展的社會活動,特別是大型綜合性賽事的舉辦和戶外運動的快速興起,使得體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需要我們在體育發展中踐行生態文明,并利用好體育關注度、影響力來宣傳和推廣生態文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人們不再僅僅滿足物質追求,在精神和身心上的追求顯得越發重要。人們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參與到與人交流、與環境相處中。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如徒步、路跑、攀登、越野、騎行、馬術、游泳、潛水、籃球、乒乓球、擊劍、武術、跆拳道、滑雪、冰壺等,這些體育活動均受到人們的喜歡和關注。在這些活動的背后,需要大量的空間、設施、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環境資源的壓力無形增大,這就要求人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考慮資源的節約利用。生態體育與生態文明的建設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二、體育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一)推動生態體育,促進綠色發展
體育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生態為各種體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生態遭到破壞的環境反過來制約體育活動的開展。人們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有時就會破壞和摧毀生態系統的平衡。比如,在一些冰雪運動項目上,為能體驗到更強的刺激,在對冰雪場地、設施建設過程中,不顧原本的地形地貌,肆意改造,導致相近的山體塌陷、叢林被摧毀,大自然一些原本在那生存的物種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因此提倡在推動生態體育的同時還應促進綠色發展。首先,在建設體育設施、場館過程中,有效而且有計劃地利用土地資源,不浪費不“瞎搞”。在一些比較發達的城市,城市規劃已比較擁擠,因此在踐行生態體育、倡導綠色體育先行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城市空間的局限性。有效的辦法是利用二層次的城市空間,比如在地下建設田徑場、健身活動場地、活動中心等,還有合理利用頂樓空間等。而在一些偏遠的山區、農村等地方,盡量在不破壞原土地資源的基礎上,把荒蕪的土地利用起來,發揮最大的可實施性,不占用農田、林地。其次,在推行綠色體育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新能源與可再次利用的高科技技術。比如在對游泳池的改造過程中,利用現代能源再利用技術,做到節能減排、水循環的再次利用等,可以有效地節約資源。再比如對室內田徑場、足球場、賽馬場等設施的建設之前,要經過多次地形、生態環境的考察,盡可能避免對原生態環境的破壞。
(二)以生態體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體育是一個全球熱詞,是大眾非常關注和關心的事,參與人數眾多,涉及各年齡段,參與人群基數大,影響度高。用體育手段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無疑是一個可執行度非常高的方式。第一,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體育賽事越來越多。在比賽場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節能環保、可循環利用的設備、可反復使用的體育比賽設施。實際上,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開發,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國家都在踐行“綠色奧運”的精神,都在盡量使用節能環保的產品,努力傳遞著“綠色環保”的意識。第二,一些體育健兒在全世界積極宣傳和倡導踐行綠色體育、生態體育,起到很好的引導和帶頭作用。比如姚明代言保護鯊魚的廣告就引起了很好的反響。第三,在體育場所設置醒目的環保標語,對大眾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體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一)培養生態體育與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體育意識包括人們對體育健康知識、體育衛生知識的認知與掌握,對參與生態體育的活動意識、態度與形式。生態文明建設也應樹立相關的意識,包括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評價以及對生態文明構成的要素、公民應盡的義務、遵守的生態文明條約。體育活動與人的活動息息相關,生態文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可見樹立正確的生態體育與生態文明觀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樹立綠色體育消費觀
在新時代,提倡的是建設節約型社會。一些富有者樂此不疲地追求體育的高檔消費,這無疑是一種奢侈浪費,與生態體育提倡的綠色體育消費觀不符。所以在消費觀上,人們要轉變意識,建立綠色節約的消費觀念。
(三)踐行低碳健身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理念是一種生活態度,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減少碳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輕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在選擇健身的方式上,建議在室外跑步或者選擇快走代替室內跑步機,更不要在室內一邊用著跑步機一邊開著空調健身。數據統計表明,人均約每年25噸的碳放量,當健身的時候選擇室外,不是室內開著空調,能在全國范圍內一年省下來33億度的電。在提倡低碳出行、低碳健身的時代,每個人都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細節,從小事做起,踐行“低碳生活”“低碳健身”,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貢獻一分力。
(四)參與生態體育,建設文明生態
在21世紀的今天,國家倡導全民健身,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而如何把體育與生態文明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更是一個生態體育、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方向。在選擇體育活動參與的形式上,要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那些不對環境、資源、土地、空間造成破壞的活動。比如,現在在國外特別流行的一種體育活動方式是一邊跑步一邊撿垃圾。這個健身活動方式是由一名瑞典大叔發起,后來取名叫“Plogging”。與傳統的慢跑相比,這種跑步項目在同樣的時間里所消耗的熱量多30千卡。這種一邊跑步一邊撿垃圾的方式,不僅能夠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周圍的生活環境,使得生態環境得到優化。
(五)加大對生態體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
宣傳生態體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思想和理念,可以通過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廣告標語、文明提示語等手段。在學校,還可以組織生態文明知識競賽、生態體育賽事;出生態體育黑板報,宣傳相關生態文明知識,讓學生體會到體育魅力的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
生態體育與生態文明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協調,最本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育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態體育觀、了解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政策,通過體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宗超.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龔建林.生態文明視域中的生態體育[J].體育學刊,2008(7).
[3]張景奇,劉萍,徐建.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評述[J].經濟地理,2014(8).
[4]鮑明曉.體育助力“五大建設”[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1).
[5]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百度百科.低碳生活[EB/OL].(2010-05-10).http://baike.baidu.com/view/1930641.htm.
【作者簡介】熊 斌(1977— ),男,廣西桂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體育教學。
(責編 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