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勇
【摘 要】本文以一名鄉鎮小學骨干老師為個案,運用深度訪談法、觀察法和實物分析法收集資料,通過分析質性資料,發現教育信念、名師引領、關鍵事件、自我反思在其專業成長過程中分別起著動力源、航向標、催化劑和撒手锏作用。筆者認為新教師成長為一名教學骨干,離不開名師引領等外在因素及教師個人努力等內在因素。
【關鍵詞】新教師 專業成長 自我反思 敘事研究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強調“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動力源泉”,提出了“師德養成教育全面推進行動”等十大行動計劃[1]。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下,近年來,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了進一步提升。但是,優秀師范畢業生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從新手到骨干的成長蛻變,需要系統培養,更需要新教師個人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實踐和反思。與城區小學不同,鄉鎮小學對新入職教師的崗前培訓和專業發展重視不夠,教師的專業成長幾乎完全依靠自己的“摸爬滾打”。通過個案研究,深入分析新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的心路歷程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本文以在廣東省肇慶市H鎮Q小學任教的Z老師為研究對象。Z老師今年39歲,出生在廣西某縣城,在廣西某師范學院畢業后升入廣西師范大學就讀本科,本科畢業后沒有直接從事教師職業,而是在廣州某企業擔任文職人員,工作三年后通過肇慶市教育局組織的教師招聘考試被分配到H鎮Q小學任語文教師,同時兼任班主任。在十年的教學生涯中,Z老師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和調適,從一名“生澀”的新手教師逐漸成長為業務骨干,擔任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多次代表學校和片區參加教學競賽,教學業績突出,先后多次獲評市級“優秀教師”稱號等。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運用訪談法、觀察法、實物分析法等質性研究方法,同時輔以問卷調查對Z老師任教學校的教師進行調查,獲取相關資料。
一是訪談法。與日常的談話不一樣,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是一種研究性交談,是研究者通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2]165。為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專業成長經歷,本研究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首先設計了半開放式的訪談提綱,然后以訪談提綱為工具,引導被研究者講述其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工作中發生的對自己成長造成深刻影響的事件,接下來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編碼和詮釋。
二是觀察法。觀察法就是研究者通過參與研究對象日常生活來觀察研究對象的相關活動以獲取研究素材[3]。質性研究認為,觀察不只是對事物的感知,而且取決于觀察者的視角和透鏡[2]227。因此,筆者在不干擾研究對象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采用動態、半參與的形式,對研究對象在課堂教學與日常工作中的表現進行觀察,依據觀察記錄表對其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等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
三是實物分析法。除了訪談法和觀察法之外,質性研究還通常圍繞研究問題收集相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實物資料,發現并分析實物背后所隱含的深層含義。本研究主要通過分析研究對象提供的教學反思日志、教案、教研論文、教學課件和視頻、榮譽證書等資料,間接理解和建構研究對象的成長過程。
3.研究過程
由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是大學同學,相識已有15年,雙方有著共同的學科專業背景,雖然兩者從事的具體工作崗位不同,但雙方經常就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因此,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既是“熟人關系”又是“局外人關系”,這對研究者在自然狀態下進入研究現場進行觀察和訪談提供了便利,為保障所獲取資料的真實性奠定了基礎。
首先,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觀察,對Z老師工作、生活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初步了解,既觀察其所處的校園環境,又探尋其所在學校同事之間對教學的基本態度,尤其是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整體看法。其次,在訪談結束后,筆者及時將所有錄音轉錄成文字,同時隨機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之后對這些文字材料、觀察記錄及收集到的實物資料進行歸類和分析。再次,筆者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篩選,逐級進行登錄,完成初步分析和編碼。最后,根據編碼情況,筆者圍繞教師專業成長這一主題,進行歸納分析。
二、研究發現:自我反思是新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
通過現場觀察和訪談,筆者了解到Z老師工作在距市區二十多千米的鄉鎮中心小學,該鎮以水稻、花生、蔬菜、水產、禽畜、水果種養為主,學生家長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居多,少數學生家庭從事經商或個體經營,極少數學生家長在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因人而異,主要以母親參與為主。Z老師工作的小學校園環境優美,各種硬件設施齊全,校園文化氛圍濃厚,教師之間的關系比較融洽,有利于新教師盡快熟悉工作環境,融入工作氛圍。Z老師正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逐漸實現自我轉型,由一名新教師成長為一名骨干教師。
1.教育信念:教師成長的“動力源”
筆者在與Z老師日常接觸和訪談過程中了解到,其父親曾是一名教師,使她對教師這份職業充滿
熱情。
一是任職前的“鄉土情懷”。通過分析質性資料,結合訪談內容,筆者發現Z老師剛入職的時候通過教師招聘考試,以0.03分的優勢被錄用,圓了多年教師夢的同時,她對教師這份工作也倍加珍惜,對做一名“農村優秀教師”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在她看來,“中國社會走過了歷史激流中的大時代,迎來了和平安享中追求自我的小時代”。在社會價值觀越來越多元的當今社會,她卻堅信“如果我們擁有一份堅定的教育理想與信念,扎根農村這片土壤辛勤耕耘,就等于為農村的孩子鑄造一把利劍,幫助他們在今后人生路上披荊斬棘,走向坦途”。
二是任教過程中的“孜孜不倦”。正式從事教學工作后,Z老師認為“對職業無比熱愛、盡職盡責的教師”才能稱得上優秀教師,“整天抱怨學生、不尊重學生的教師”在她看來算不上優秀教師。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她要求自己做到“認真備課”“滿懷激情地去完成每一樣工作”,對工作“孜孜不倦”“無怨無悔”,對學生“給予更多的幫助和尊重,理解學生的難處,幫助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得到真真切切的成長。
三是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不折不撓”。每一位新教師入職后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理想與現實的反差、理論與實踐的鴻溝等。Z老師在入職后也面臨著諸多不適應的問題。面對困難和挫折,Z老師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堅信“只要努力,也能夠慢慢成長”,教學經驗的積累要“靠自己摸爬滾打,不斷摸索”。
2.名師引領:教師成長的“航向標”
每位新入職的教師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征,照搬別人的課堂雖有“東施效顰”之嫌,但教學內涵是一脈相承的,名師的課堂生動有趣、內涵豐富,更值得新入職教師學習和借鑒。
一是刻意模仿。與城市小學不同,大部分鄉鎮小學對新入職教師的培養缺乏“傳幫帶”機制,教師專業成長主要靠自己摸索,Z老師也不例外。在入職前三年,Z老師主要通過學習名師的教學案例來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用Z老師的話說:“這種方法很笨拙,道路也走得較艱辛,但隨著一個個階段性瓶頸的突破,你的教學也會漸入佳境,自己的努力并不會白費。”新教師在缺少外界幫助的情況下,模仿名師或許不失為專業成長的一條路徑。
二是慢慢地“跳出來”。模仿名師并非刻板照搬,模仿的目的不是做名師的影子,而是在于“取其精髓,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風格,甚至超越名師。在經歷了三到五年的“模仿期”之后,Z老師逐漸對教學有了自己的見解,“知道知識點在哪里,知道整篇文章的重點、難點在哪里,知道應該怎么教”。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和積累,Z老師已經逐漸從名師的影子中“跳出來”,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3.關鍵事件:教師成長的“催化劑”
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Z老師的成長過程與她所經歷的一系列“關鍵事件”密不可分。
一是公開課的“頓悟”。新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日常課堂教學實踐的鍛煉,而公開課則是一名優秀教師成長必須經歷的一道“門檻”。在一次由區教育局組織的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中,Z老師被推薦作為H鎮的教師代表參賽。按照活動要求,參賽者須事先在所在學校進行評比選拔,但是她所在學校的老師都想逃避這種公開課,對上公開課心里有壓力,于是通過自由推選的方式推舉Z老師參加。正式比賽前,區教研室的領導進行視導。聽完Z老師上的那節課后,在點評環節,其他老師紛紛夸贊Z老師有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得很精妙,但不知道其用意如何。區教研室的領導聽后非常生氣:“你們推出來的這一節課,并沒有經過學校內部的比賽。” Z老師回憶說:“點評時,雖然聽出了她的不高興,可是當時的我懵懵懂懂,只是覺得是自己沒上好,沒有聽得出謝主任的生氣。”后來,她突然就領悟到了。通過這一事件,Z老師慢慢能夠感悟人生,合理地看待周圍關系,對她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方面的幫助是潛在的也是深
遠的。
二是忘記戴手表。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僅反映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上,而且體現在教師對課堂的掌控上。作為一名新教師,利用好課堂教學的45分鐘是幫助其走向熟練的第一步。Z老師回憶起自己第一次上公開課的情況:從課前準備到教學活動設計各個環節都做得很充分,去外面正式比賽,下課鈴響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還有一個環節的內容沒有上。“因為忘記戴手表,根本就不知道時間的把握。”這次公開課經歷之后,她在平時上課就有意識地嚴格限定時間,精簡環節、刪繁就簡,然后慢慢地做到從容
淡定。
4.自我反思:教師成長的“撒手锏”
通過查閱Z老師的教學反思日記和訪談,筆者發現她是一位善于發現問題和總結反思的教師。遇到問題不回避,解決問題多反思是她一貫秉持的教學態度。
一是從關注教材到關注學生。剛入職的時候,Z老師更多的是關注教材內容講什么,教學單元的知識點是什么,然后根據教學要點再去設計課堂教學環節,“這種教學方式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明顯的教教材,而不是教學生,導致教學效果不見起色”,慢慢地Z老師發現了教學問題所在—沒有關注學生。“原來我是游離在學生之外,學生想什么?學生能到達什么樣的程度?學生的能力能不能掌控得到?學生會遇到什么困難?這些我之前都沒有去想,只是自己自顧自畫、自講自話。”通過反思,Z老師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二是從“目中無全人”到“一視同仁”。一名教師擁有什么樣的學生觀直接影響其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行為。Z老師回憶說:“工作前幾年,最大的弊端就是我的目中無全人,眼中沒有全部的學生。”在她看來,“那些落后的學生,雖然好動、調皮搗蛋,但他們思維很活躍,很靈活,反倒是那些學習成績好的,想象力很貧乏,只會去背一些字詞,才會讓他們的成績變得好,屬于死讀書的那一類”。當教師對學生心存偏見的時候,學生對教師就會產生隔閡,班級就會缺乏凝聚力,教師的權威也會下降,整個班級就很難管理得好。Z老師后來反思“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你,或者說不聽你的話,就是因為你心里沒有他”。此后,她開始對學生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分析Z老師的專業成長歷程,筆者發現教育信念、名師引領、關鍵事件、自我反思在新教師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1.新教師本人:在信念和反思中成長
第一,要有堅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基礎,決定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思考、決策與表現,教師在課堂上的所作所為,即使是一瞬間的反應,都體現出其對教學所持的理想和信念[4]。因此,新教師擁有什么樣的教育信念,決定了其會有什么樣的教育心態,選擇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做出什么樣的教育行為。Z老師正是在她強烈的“鄉土情懷”的激勵下,選擇到鄉村任教,即使遇到各種挫折也是初心不改,盡自己的努力為農村孩子成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第二,要有腳踏實地的個人努力。教師專業成長除了外界力量的推動,更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個人努力不僅表現在認真備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上,還體現在無怨無悔的辛勤付出上。不管是新教材還是舊教材,Z老師一直以來堅持腳踏實地地寫教案、備課、批改作業,并且勤練書法,提高教學技能。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教學效果明顯改善,Z老師教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現在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干。
第三,要有積極反思的行動自覺。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自己主動思考教學現象、教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5]。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反思,最好將這些反思形成文字,并且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這樣更有助于查漏補缺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2.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名師引領與人文關懷并重
新教師入職后遇到的困境不僅表現在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方面,而且表現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和情感方面。
第一,發揮名師的線下引領作用。Z老師的成長歷程很大程度上受到于永正等名師的影響。由于時空的限制,Z老師只能從他們的教學實錄、書籍等資料中汲取“教學養分”。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通過行政的力量,建立新教師與當地特級教師、教學名師面對面的線下學習交流平臺,那么名師的示范輻射作用將會得到充分的發揮[6],新教師在名師獨特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視野不斷開闊,逐漸建構自己的理念體系,獲得感將會得到切實增強。
第二,給新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組織新教師培訓時,應調整過度關注操作技能層面的做法,對新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班級管理能力以及情感需求方面也應給予重視。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名師經驗分享、專家座談活動等,幫助新教師進一步明晰自己的職業規劃,激發工作熱情,堅定理想信念,從情感需求方面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使每一位新教師都能滿懷激情、熱情、愛心和責任心投入工作中。
3.學校:為教師營造寬松和諧的成長環境
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是文化的產物,一所學校的校園環境和文化育人氛圍對新教師成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深刻持久的。
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學條件。通過實地觀察發現,Z老師所在學校雖地處鄉鎮,但校園環境整潔優美,各種體育設施齊全,圖書館雖然面積不大,藏書卻不少,不僅有小學生課外讀物,也有教師教學輔助書籍。多媒體教室實現了全覆蓋,教師辦公場所分高年級、低年級集中辦公,電腦等辦公設施配備齊全。良好的校園環境是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沃土,學校應改善教學基礎設施,盡可能地為教師學習、生活、成長創造條件。
第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寬松氛圍。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以及學校校園文化對新教師的成長至關重要。筆者建議學校通過建立“師徒結對”幫扶機制,在有經驗的老教師和新入職教師之間建立結對關系,充分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加強教研文化建設,打造教研學習共同體,幫助新教師盡快融入專業社群,激發新教師的工作動力,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2018-03-22)[2019-11-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183.
[4] 于立平.為教師自主成長奠基—青島市中小學教師科研工作站思考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15(10):33.
[5] 曹瑩.卓越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特征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7(26):11.
[6] 呂秀紅.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語文建設,2018(35):77.
本文系肇慶教育發展研究院2017年度教育研究課題重點項目“基于合作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以肇慶市高要區回龍鎮僑光小學為
例”(項目編號:ZQJYY2017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肇慶學院)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