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金

【關鍵詞】長QT間期綜合征;發病機制;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2..02
長QT間期綜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又稱為復極延遲綜合征(dela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是一組有遺傳傾向,以心室復極延長(QT間期延長)為特征、易發生尖端扭轉性室速、室顫和心源性猝死的綜合征,可能伴有先天性耳聾。但近年來有了新的發現,認為此病有可能是一種慢性病毒感染或某種非感染性變性(主要為中毒),而不單單是遺傳性疾病。這種慢性病毒感染會由母親傳給子女或在同胞兄妹中傳播。
1 發病機制及原因
1991年首次報道了長QT間期綜合征與11號染色體存在遺傳連鎖,不久以后證實在染色體7、3、4也有連鎖關系。到目前為止共確定了10種基因型,充分肯定與完成遺傳性長QT間期綜合征的基因分子學的研究進展。
1.1 LQTS1型(LQT1)
編碼鉀通道(Iks)KCNQ基因突變,此基因為KCNQ,定位在染色體11p15.5,蛋白和亞單位為Kv7,1α,它的變異導致α亞單位異常,從而引起延遲整流鉀電流(Iks)減小,心臟復極減慢,QT間期延長。臨床見到比較多,約30%-35%。
1.2 LQTS2型(LQT2)
編碼鉀通道(Ikr)的KCNH2基因突變,定位在染色體7q35,蛋白及亞單位分別為Kv11,1α,它的變異導致快激活整流鉀電流(Ikr)減小,從而改變心肌的復極延遲,QT間期延長。Ikr為迅速激活的延遲整流鉀電流。臨床發生率約為25%~30%
1.3 LQTS3型(LQT3)
編碼鈉通道(INa)的基因SCN5A基因突變,定位在染色體3p21,蛋白和亞單位為Nav1,5α,它的變異導致心臟鈉通道異常,正常動作電位去極化時,鈉通道快速開放形成內向鈉電流,隨之鈉通道迅速失活。但SCN5A基因突變,鈉通道的結構隨之變異,不能夠快速關閉,從而出現緩慢的內向鈉離子電流,進而使得動作電位復極延長(QT間期延長),有時也可能觸發延遲去極化,從而發生尖端扭轉室速,室顫等心律失常。臨床發生率為5%-10%
1.4 LQTS4型(LQT4)
編碼鈉,鉀通道(Ina、k)和鈉鈣離子泵(Incx)的基因ANK2突變,定位在染色體4q25,蛋白及亞單位為Ankyrin-B。臨床發生較少,只有1%-2%。
1.5 LQTS5型(LQT5)
編碼鉀通道(Iks)的基因KCNE1突變,定位在21q22.1,蛋白及亞單位為minKβ,臨床發生只有1%。其他LQTS6,LQTS7,LQTS8,LQTS9,LQTS10臨床罕見。
2 臨床診斷
LOTS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病史,心電圖。隨著被確診的患者數量越來越多,極大的提高了對此病的理解和認識。診斷主要從以下幾點:(1)家族成員暈厥史,心源性猝死;(2)QT間期延長存在家族聚集性;(3)有暈厥和QT間期延長,在情感激動或運動應激時發作意識喪失事件;(4)心電圖QTc(Bazelt公式:QTc=QT/RR0.5)在確定LQTS上的評分,其中QTc≥480ms為3分,QTc460-470ms為2分,QTc450 ms(男性)為1分,T波點交替為1分,三個導聯T波切跡1分,相對與同年齡組心動過緩0.5分,臨床暈厥病史為1-2分,先天性耳聾為0.5分,家族成員確診LQTS1分,不能解釋的30歲以下直系家族成員心臟性猝死0.5分。因LQTS患者QTc可隨時變化,所以應該取得更多心電圖記錄。LQTS的分子診斷主要是分子遺傳學診斷,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查出致病基因,30%-50%未檢出致病基因。分子診斷的作用是找出無癥狀的基因攜帶者(特別是他們的QT間期正常時)。
長QT間期綜合癥的心電圖如下圖所示:
3 臨床治療
長QT間期綜合征(LQTS)對于無癥狀,無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家族史的患者一般不需治療。Yanowitzs等研究表明LQTS患者左交感神經功能反射性亢進,右交感神經功能減退,早期除了腎上腺素,神經刺激對心室復極的影響為其心律失常的生理基礎。
(1)β受體阻滯劑,能有效預防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事件。惡性心律失常發作時候應用鉀鎂離子可快速抑制尖端扭轉性室速。
(2)左胸-頸交感神經節切除術,在保證無其他并發癥的前提下,切除左側下半部分的呈星狀的神經節以及T1-T3神經節,用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3)歐洲心臟病協會推薦的LQT綜合征的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治療指南是給患者植入心律轉復除顫器。給患者植入心臟起搏器,對于口服β受體阻滯劑后,心動過緩誘發尖端扭轉室速或因心動過緩而不能耐受治療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作用。
(4)基因治療,藥物和手術治療已經取得較好療效,但隨著現代分子遺傳學發展,長QT間期綜合征在臨床上越來越得到重視,其發病機理隨著現代分子水平的研究的深入也越來越清晰化,使得對于此病,在分子和離子通道水平的診斷和治療在未來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李翠蘭,胡大一.長QT綜合征發病率及不同年齡段的致命性危險因素[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97-98.
[2] 郭繼鴻.獲得性長QT間期綜合征的防治建議解讀[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4):289-292.
[3] 唐 婧,周建中.長QT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4,(2):237-242.
[4] 周翠翠.QT間期延長的臨床研究進展[J].醫學述,2011,(15):2313-2315.
[5] 范新榮.遺傳性長QT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2,(5):6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