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琴
摘 要: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的出發,結合思政實踐育人理念,探討思政實踐育人理念下將專業學習與應用實踐相結合,適應教學型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關鍵詞: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社會實踐
思政實踐育人模式通過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高校中日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校內外專業實習實訓進行深度融合,有效提高對學生思想政治和專業素質培養的有效性,是高校畢業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腳踏實地的事業目標,為社會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綜合素質人才。
一、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理念
實踐育人是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是將思政的理論教育同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使大學生思政教育具備更高的效驗性。
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比較傳統的思政理論教育模式更充分注意到了校園教育環境和社會教育環境結合的重要性,將校園思政教育環境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同社會思政教育環境對學生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幫助學生在社會工作生活中能自覺有效地應用轉化課堂思政理論教育的成果。
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結合了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的教育優勢,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能激發學生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更好地實現學生的思政培養目標。
二、社會實踐模式在思政教育實踐育人中的作用
社會實踐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學生從校園生活到社會環境,通過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了解社會,認識社會,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總結,提高他們認識事物思考事情的能力;通過走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深入企業參加勞動,培養他們忠于職守、吃苦耐勞的人格品質;通過項目團隊間的互相協作,樹立他們的集體意識,鍛煉他們組織交流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實踐培養了大學生獨立、自主、能動的認識能力和行為能力,將社會發展對個人的素質要求內化為自覺提升個人思想道德品質修養的內在發展需求,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發揮育人功效,多環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省屬普通本科院校一般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定位,把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育是人才培養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將實踐教學與思政實踐育人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與專業知識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落地實踐育人理念,更好地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一)社會實踐內容設計圍繞社會政治經濟熱點,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熱情
高校日常學生思政教育宣傳可以通過校內外媒體平臺引導和培養學生養成關心關注社會政治經濟熱點的學習習慣。學生設計社會實踐內容時,能自覺從國家大政方針的宏大主題著眼,立足地方當前及今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形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項目中既鍛煉提升了專業知識的應用的應用能力,又可以將高校的智力、專業技術和人才資源輻射到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創新創業等國家戰略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合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二)開展創業項目實訓實踐計劃,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報效祖國
將大學生創業項目實訓實踐計劃與思政教育實踐育人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基層建設,引導他們重視技術創新,用創新創業成果切實改變地區經濟發展面貌,把祖國的需要和個人發展事業在一起。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運作尋找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點,彰顯人才培養特色,提升畢業生政治素質、專業水平,和動手能力。
(三)弘揚青年志愿服務精神,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在校園教學中應把學生參加社會志愿服務納入到課外素質考核、綜合評分的管理中,提高社會志愿服務在學生課外活動中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切實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引導他們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到為社會為他人的志愿服務中去,把熱情轉化為立足崗位、勇于承擔、樂于奉獻的實際行動。
學生通過開展和參與敬老愛幼、科普宣傳、社區服務、扶貧助困、支教支醫等志愿服務活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把能力提升為素質。同時,在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項目的過程中,指導老師加強對學生的培訓和指導,促使學生實踐成果化,經典項目精品化,擴大思政實踐育人影響力。
(四)建立企業實訓基地,提升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感
積極拓展實踐基地,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需求,除專業技能鍛煉外,把不同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企業文化和相關法律法規納入思政實踐育人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職業觀、就業觀,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一個由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職業文化交流平臺。把思政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真正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四、形成思政實踐育人長效運行機制
(一)在思政實踐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性,把實踐育人的理念貫穿在整個學生思想教育過程中。學校要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和學生成長的自身規律特點,有效調動校內外資源,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實施的綜合培養,使學生最終成長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建設者。
(二)在思政實踐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全員育人的作用。高校育人工作不應該只是專業老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責任,全校的管理人員、教輔人員等都應該共同承擔起育人責任。學校作為一個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專門機構,學生接觸到的任何一名高校工作人員都要自覺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全員育人是思政實踐育人制度化和常態化中重要的工作原則。
(三)在思政實踐育人過程中充分強調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加強社會、學校、學生三方的有機結合和作用互動。學校進一步深化與企業、社區、社會團體組織等合作,建立專門的大學生實踐基地,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思政實踐育人在社會、學校、學生三方相互作用下,能激發教育者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實踐育人的創新性和普遍性,用實踐育人架起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經濟之間的橋梁。
(四)在思政實踐育人過程中充分擴展思政實踐育人的社會效應。每一期實地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指導老師和學生都要開展認真討論,總結經驗,撰寫實踐論文,促進實踐成果轉化。通過舉辦成果展、演講、座談等分享活動,加強思政實踐育人效果的宣傳,擴展思政實踐育人的社會效應。
圍繞高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通過思政實踐育人模式,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思政實踐育人模式以實施學生思政教育為核心,以多形式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建立長效機制為保障,引導大學生在崗位上,在群眾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陳彪,韋堯兵,周琦,等.加強實踐教學 注重綜合訓練培養工程能力強的高級專門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7(9):75-76.
[2] 費擁軍.高校實踐育人路徑的優化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4(9):40-42.
[3] 高文苗.高校實踐育人的若干問題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30(11):105-106.
[4] 李鵬飛.對深化高校實踐育人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10):169-170.
[5] 魯燁,吳鵬,管其雨.困境與突破:高校實踐育人路徑探析[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