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



【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承數千年的經典文本,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教學價值。但在教學實踐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情況并不樂觀,教學投入大,收效甚微。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是語文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教學中,想要喚起學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探究欲望,可以說,良好的課堂情境能讓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以《湖心亭看雪》一課為例,立足學程,設置學習活動,優化教學方式。力求把構建語文高效課堂落到實處,努力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興趣,為初中語文教學服務。
【關鍵詞】湖心亭看雪;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語文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自主查閱古文字典和課文注釋,學生可以正確讀準:更(gēng)、定、挐(ráo)一小船、毳(cuì)衣爐火、霧凇(sōng)沆碭(hàng dàng)、余舟一芥(jiè)、強(qiǎng)飲等生字;
(2)通過熟讀課文以及參考課文注釋,學生能夠嘗試翻譯:余挐一小船(數詞“一”)、上下一白(副詞,全;白色)、客此 (動詞,客居)、鳥聲俱絕(動詞,消失)、強飲三大白(勉強;罰酒用的杯子)等重點字詞,并背誦全文;
(3)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可以知人論世,了解張岱人物簡介及生平以及小品文文學常識。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讀、范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可以整體感知課文,理解形象、生動、精美的小品文語言特點以及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體的寫作特點;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生能夠劃出課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賞析西湖雪后奇景,體會白描手法的妙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精讀、美讀,學生能夠感悟作者超凡脫俗、遺世獨立、不同流合污的閑情逸致,激發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更”“定”“挐”“毳”“沆碭”等詞音、詞意,熟練掌握“一”“客”“絕”“強”等重點文言字詞及課文的翻譯;
(2)學生能夠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3)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自讀、齊讀、泛讀等,讓學生讀出文中的情景、情境,以及作者的心情。
【教學方法】
(1)教法:情景問答法、朗讀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
(2)學法:自主學習法、質疑探究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多媒體演示法
同學們,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更是以其景致優美聞名于世,可見西湖美景之誘人,如果有機會游覽西湖,同學們會在什么季節去呢?杭州最美在西湖。許多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生花妙筆描繪了西湖春夏季節的美。(用多媒體播放幾張西湖的圖片,注意四季、一天不同時刻中西湖景色的對比)
楊萬里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是明艷妖嬈的西湖;
白居易說:“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是楊柳依依生機盎然的西湖。
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湖心亭看雪》。(黑板中央最上面處板書:湖心亭看雪,明代,張岱)
(2)作者及作品簡介
張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張岱為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是公認的散文大家,文筆清新,時雜詼諧,作品多寫山水景物、日常瑣事,有些作品表現了明亡后的懷舊感傷情緒。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三。文章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3)整體感知文本,掌握基本字詞——朗讀教學法
張岱生于明朝,明朝滅亡后,他滿懷沉痛,以遺民身份入山隱居不出,寫文著書,寄情山水。本文就寫于他隱居的時候。
老師:現在,老師先來泛讀一下本文,請大家注意標出生字詞的字音。(老師泛讀)然后,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兩遍,第一遍讀準字音,找準停頓,不認識的字詞可以看課下注釋;第二遍讀出感受,讀出味道。
①學生練讀。
“崇禎”、“是日更定”、“挐一小船”、“毳衣爐火”、“霧凇沆碭”、“強飲三大白”(學生讀課文,教師緩慢巡視學生)
②學生展示讀。
剛才大家讀得很認真!那誰來讀一下第一段呢?
(請舉手的學生讀第一段)
老師:你讀得很流暢,看來已經掌握了本段生字詞的字音。但如果你讀得再有些感情就更好了!
那誰來讀一下第二段呢?(請一位同學讀第二段)
老師:你讀得不喜!沒有讀出大喜的感覺——“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剛才同學們都讀得不錯,現在我們來齊讀全文:“崇禎五年十二月……”預備,起!(同學齊讀課文)
老師:下面大家自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弄懂文意。最好能把注釋記下來,遇到不明白的詞句,先畫下來,一會兒我們統一講解。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全班,了解進度。問學生:看到哪里了?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現在,前后4人組成一個小組,小組合作解決不懂的地方。(教師深入到2個小組中,問學生:是日、芥、兩三粒等字詞意)
還有弄不懂的地方么?
(環視全班,確定學生是否還有不懂的地方)
——自主學習法、分組討論法
老師:看來大家學得不錯!那現在請大家看多媒體上顯示的這些字詞,老師來考考大家。請大家解釋下面加重詞語的意思。
一詞多義:
①挐一小船? 上下一白
②是日更定?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
③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上下一白? 強飲三大白而別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循循善誘)
(4)資料助讀,深入講解——多媒體演示法
“白”的字體演變圖片
(甲骨文)? ? (金文)? ? ? (小篆)? ? ?(楷書)? ? (《說文》古文)
“白”原來是燭火的形狀,中心是燭芯或燈芯。最初的意思是“明亮”、“清楚”。后來常指白色。甲骨文字形,像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白”的字多與光亮、白色有關。如:“雄雞一聲天下白”(李賀《致酒行》,天亮的意思);白衣(古代未侍者穿的白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酒器“白”的圖片
圖1? ? ? ? ? ? ? 圖2? ? ? ? ? ? ? ? ? ?圖3
上面是一些古代酒器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到,《說文》中“白”的字形是,其形象看上去像酒杯(老師指著上圖1-3)。俯視杯口,形狀又酷似甲骨文中的“白”字(老師回放甲骨文中的“白”字圖片)。因此,本文中“強飲三大白而別”的“白”字,意為罰酒用的杯子。
(5)譯文糾錯,疏通文意
老師:解決了幾個重點字詞,老師相信大家應該可以翻譯整篇課文了。下面,請一位同學來翻譯一下文章。(請一位舉手的同學站起來翻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連下了幾天,湖中行人、飛鳥和各種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打更以后,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霧氣中的松樹白氣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人兩三粒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對坐,一個童子燒的酒滾沸,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說:‘(這樣的大雪天)哪里能想到在西湖中還能遇見你。(他們)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盡力地喝幾大杯后告辭。(我)問他們姓氏,(他們回答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呢!”
老師:這位同學翻譯完了,請坐。有沒有同學發現他剛才翻譯中有哪些地方不準確?(請一位舉手的同學站起來指出)剛才這位同學,第二段翻譯得很好,準確流暢。但是第一段中有兩個地方翻譯得不準確:“霧凇沆碭”應該翻譯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因為“霧凇”指冰花,而不是指松樹。另外一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應譯為:舟中米粒大小的兩三個人罷了。“粒”在這里是詞類活用,意為“像米粒一樣的”,形容人在湖中特別渺小。
(6)細品課文,賞景悟情
①賞景——情景問答法
老師:剛才我們已經對課文的基本內容有了整體的了解,但是對于本文的深層含義,我們還沒有深入了解。現在,請同學們閱讀文章第一段,并在腦中想象第一段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作者選擇這個時候賞雪,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呢?(老師提問學生,并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提示:畫面景色:天地蒼茫,萬籟俱寂,銀裝素裹……作者不同于常人,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文章中寫道:“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天云山水,渾然一體,大雪覆蓋了一切污濁,世界一片純凈,此時蒼茫天地與渺小事物形成對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長堤、湖心亭、舟中人、小舟”,并依次連線畫成一個“湖”型,在“長堤”下面寫上“一痕”,“湖心亭”下面寫上“一點”,“舟中人”下面寫上“兩三粒”,“小舟”下面寫上“一芥”。最后,“湖”中間用紅色粉筆寫上“大小對比”。)。
(教師提問:明明“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為什么作者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呢?同學們回答,老師補充:原來作者和舟中人只是同行,但不同心。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結合作者創作背景,得知作者憂國憂民,不同流合污,突出作者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高雅情趣,在孤芳自賞的同時感慨自己報國無門、人生渺茫。)
是啊!“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人置身蒼茫天地,何其渺小,何其孤獨!這段雪景蒼茫孤寂,運用白描手法,寥寥數語,把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呈現出來。在鮮明的對比中,渲染了一種“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緒。(板書:“景:蒼茫孤寂,白描”)
(老師補充:“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在寫作中它是一種描寫的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現在我們對白描有了初步的認知后,有哪位同學知道我們曾經學過的哪些文章里,運用到了白描的手法呢?——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過渡)回歸之前的賞景部分,這種淡雅的景致之所以惹人愛,那么賞景之人又有何特點呢?
②品人——質疑探究法
老師:跳讀課文,想想作者張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老師提問學生,并進行提示、指導)
豪爽:從“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而別”中“拉”和“強”可看出金陵人性格中有豪爽的一面,而作者確是個孤獨者。作者見誰都痛飲么?(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自主質疑探究,并自由發言,談自己看法。再由教師聯系此文背景資料,深入分析,與學生共同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志趣高潔、超凡脫俗、遺世獨立:這樣寒冷的夜晚(“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擁毳衣爐火”),常人會坐在家中,圍著火爐,說話聊天,樂呵呵的。可作者張岱卻夜訪西湖,看雪賞景,說明他是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人,獨來獨往,一身孤獨,是個孤獨的人。不同常人的行為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個“獨”字,體現了作者志趣高潔、超凡脫俗、遺世獨立的品格。(板書:“人:遺世獨立”)
癡:文章最后一句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作者“癡”在哪里?我們給“癡”組詞,一般怎么組?(老引導解讀:“癡”,癡:chī《說文》:“不慧也。從疒疑聲。”本義是傻,如白癡,老年癡呆癥。引申義有迷戀,專注等,如癡心,癡情,癡迷。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傻、愚笨;精神失常、瘋癲;極度迷戀某人或某種事物;極度迷戀某人或某種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試問,作者在“癡”什么?同學們回答,老師補充:在鐘敬文的《西湖的雪景》中寫道:“從來談論西湖之勝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兩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時翩然來臨。”而作者恰恰是不愛“綠楊陰里白沙堤”癡迷于西湖雪景。文中從三個方面寫出了“癡人”。(1)“癡行”:大雪獨行;(2)“癡景”:夜看,極寒時看;(3)“癡情”:知己之樂,醉情自然。)
(過渡)文中賞雪的還有金陵人,作者與他們素不相識,可為什么卻一見如故?因為他們志同道合,有相似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現在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張岱的資料。
③悟情
多媒體展示輔助閱讀資料:
張岱出生于侍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過著游山玩水的“風雅”生活。本文即是作者追憶早年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明朝的滅亡,張岱錦衣玉食的繁華安閑生活一去不復返,成了一場永遠的夢,所以他說:“想余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自序》)
老師:作者寫本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為什么在開頭卻要用崇禎的年號?其中有什么深意么?(先由學生思考,后教師明確)
(多媒體展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明亡后的張岱,深懷著對故國的思念,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只有置身于他精神寄托的西湖中,才能深深地吸一口自由的空氣。因此,作者的“癡”并非呆傻之意,而是醉心其中,如癡如醉。(板書:“情:故國之思”)
7.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寫作者湖心亭賞雪遇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一開始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其白描手法簡練樸素,文中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都有力地抒發了作者的故國之思。
現在,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一下文章,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全班朗讀課文一遍)
【布置作業】
現在來布置一下今天的作業:
(1)文章重點字詞及翻譯抄寫3遍;
(2)背誦全文。
請同學們認真完成,下節課老師會檢查。
同學們,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景:蒼茫孤寂? ?白描
人:遺世獨立
情:故國之思? ?對比
參考文獻
[1]王偉德.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效從何來——以教學《湖心亭看雪》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28.
[2]劉恩樵.怎么教同樣重要——以《湖心亭看雪》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4(14):25-27.
[3]付嬙.文言文教學中思維課堂推進的方法探尋——以《湖心亭看雪》為例[J].語文建設,2019(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