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應以農村土地流轉新政策實施為契機,全面激活農業經濟發展的活力,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基于此,簡要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以及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改革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關鍵詞 農村土地流轉;現狀;農業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1.1;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48
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事關農村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數據指標的基礎部分,也是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環節。受到傳統集體土地產權問題的影響,很多鄉村旅游投資項目無法開展,影響了農業經濟市場的有序發展,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應以農村土地流轉新政策實施為契機,全面激活農業經濟發展的活力,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到農業經濟發展之中,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基于此,簡要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以及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改革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1 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
1.1 呈分散性經營
目前,我國多數農村土地還呈現著分散經營的模式。由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導致農村閑置土地較多,但卻沒有形成大面積的規范化經營,只有個別的農民承包土地,農作物種植分散。農村剩余土地利用率還有待加強,土地資源沒有合理利用,嚴重影響著農村土地流轉的有序進行。
1.2 流轉方式傳統
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還是傳統的轉包,生產規模也小而分散,其原因主要有兩點。1)農民思想較為保守。農民普遍還沒有意識到農村土地流轉方式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只是認為把土地轉包給本村的人更為方便,能夠保護自己的經營權和收入的穩定性,對于外來的經營者不信任,擔心轉包費用得不到保障。2)農民排斥性較強。有一些民營企業想要通過農村土地流轉的方式來實現農產品的產銷一條龍,但是不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農民擔心民營企業將收購價格壓低,因此具有排斥心理,給農村土地流轉效率帶來了一定影響[1]。
1.3 大規模運行少
從我國農業經濟普查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民受到文化程度低、技術水平差等條件的制約,很多年齡較大的農民只能在家務農,對土地的需求仍然長期處于依賴狀態,沒有土地流轉的意愿。但是這部分農民對先進的農業技術還不了解,在農作物生產中無法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導致農作物產量得不到保障,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不利于農業規模化生產。
1.4 流轉意愿不強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近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利好政策,已經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逐步推廣到了農村,但有部分地區仍然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有些農民社會保障意識較為薄弱,甚至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以及商業保險,只能將土地作為自己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以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土地流轉意愿不強,給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影響。
2 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1 有利于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長期以來,農民依靠種植農作物滿足基本的溫飽問題,但受到土地質量、土地面積、種植技術、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地區的農作物產量始終處于較低水平,導致了這些將土地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群一直無法脫貧致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很多農民看到了商機,開始自發地組織村民將土地集中,統一種植某種農作物,并請來農業技術專家傳授先進的種植技術,通過科學技術對土壤酸堿度、肥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改良土壤,選用優良的種子資源,全力確保產量提升。農村土地流轉新政策的逐步實施將會帶動這些農村合作經營組織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不僅有效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率,而且顯著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2.2 有利于轉移剩余勞動力
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普及使得農作物的產量有了很大提升,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也使土地產出價值得到了增長。我國農業機械化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從播種機、插秧機到聯合收割機,這些常用的農業機械因技術操作簡便、機械故障率低已經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以前需要幾個人種植的土地,現在只有一個人操作農業機械就能完成,很多農村就產生了剩余勞動力,這部分農民開始進城務工,學習了很多新技術、新技能,在農閑之余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農村土地流轉使得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得以實現,剩余勞動力再就業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
2.3 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
過去農村土地流轉只局限于村民之間的土地經營轉包,有些村民自家土地與承包的土地距離較遠,在種子運輸、化肥施放時較為不便,無形之中增加了種植成本,降低了農民的農作物凈收入。農村土地流轉新政策的實施將土地面向市場,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有些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企業家將目光對準了這一市場,通過承包大面積土地,將各個村民之間的土地界限推平,統一規劃,很多廢棄的土地得到了再次利用,提升了農村土地利用率,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產出了更大的價值[3]。
3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3.1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
通過引導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農民的意愿,統一連片整理耕地,將土地折股量化、確權到戶,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也可以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還可鼓勵承包農戶開展聯戶經營,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
3.2 創新流轉方式
土地流轉應向發包方、村委會和鄉鎮人民政府書面備案,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土地流轉優先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出臺土地流轉扶持政策。探索多元化的入股載體,允許承包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企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轉讓、互換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解決承包地分散性問題。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轉讓、互換方式流轉的,應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進行,且需經發包方同意;采取轉讓、互換以外其他方式流轉的,無須經發包方同意;通過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經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的,可以依法流轉。
3.3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使每位農民得到更好的社會保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無后顧之憂,才能提高農民的土地流轉意愿,提高農村土地的流轉效率,可使一部分有能力外出創業的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條件。同時,對于進城農民在農村的承包土地、房屋、宅基地,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完善資產處置辦法,幫助其完成進城落戶的資產積累,解決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使其所經營的農用地能夠進入農用地流轉市場。
參考文獻:
[1] 陳強.新時代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以江蘇省泗洪縣為例[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1):146.
[2] 商偉堂.嘉祥縣土地流轉現狀及問題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0):23,64.
[3] 徐兆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流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11):113.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1
作者簡介:李兆勝(1964—),男,山東安丘人,本科,農業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管理。E-mail: 5220678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