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柳

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微課程,著重分析了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的有效路徑,從三方面進行探討,包括前期設計階段、與核心素養融合方式以及創建微課程平臺,全面借助微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微課程
小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借助微課程進行語文教學,將分散的知識點合理串聯,突出學習的重點部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控能力。同時,能將原本枯燥的語文課堂變得更為新穎、活躍。
一、微課程
(一)基本概念
微課程具有極強的互動性能,且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參與感,使用也較為便捷,其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具體內容是針對某重難點進行講解。另外,微課教學方式具備較高的靈活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微課視頻,并能應用于各類的教學場景之中。例如,教師在日常教學時,便可選用微課講解的形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二)實際特點
通常情況下,微課的時長會在五到十分鐘,學生在借助移動設備進行學習時,不會占用過多的內存,并且還能自由分配學習時間,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體作用。微課涵蓋各學科的教學要點,學生可將其下載,或在線觀看,若未能理解,可重復觀看,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路徑
(一)前期設計階段
若想將微課程較好地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強化微課程本身的質量,以此為基礎做進一步的開發應用,提升教學整體的邏輯程度。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中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在講解該篇文章時,教師本身應掌握課程內容中的重點,圍繞“楊梅”為中心,描寫故鄉楊梅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形狀、顏色以及味道,突出楊梅果的可愛。作者按照楊梅的生長過程,從主題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順序進行敘述,語言精練、間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樸實的寫作風格,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文,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在微課中教師可插入當地獨有景觀的圖片,并由師生共同對文章進行探討。
在進行微課程內容設計時,應注重師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所講內容,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系列型的微課程,將各部分的內容聯系起來,形成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另外,對于系列微課程的主題,教師應合理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觀看興趣,提高微課程整體的質量。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便可設置主題微課程,分成三個微課進行細致的講解,首先是寫作背景、作者以及主人公的簡介,其次是對該篇文章中生字詞的分析,最后是針對整個文章進行探討。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便可將一系列的微課進行串聯講解,提高學生的邏輯性。
(二)微課與核心素養的融合
1.自主意識。
小學階段是養成各項習慣的關鍵時期,而語文是學習的基礎,因此,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礎內容,還應提高其學習能力,為其后續的學習生活提供基礎保障。以往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更為注重學生對字詞的掌握、課文詩詞的背誦,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微課程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更為注重自身的不足,促使其自行實行進一步的思索。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生便可了解課程的重點內容,為其打開正確的學習入口,有助于自主學習意識的發展,進一步形成自主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第八單元的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故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口語交際部分的教學活動,而事實上,該部分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對此,教師可將微課程的內容設置成講述某一歷史人物故事,并在結尾處提出“還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一起來講講他們的故事吧。”,以提問、邀請的方式引出后續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2.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涉及的內容較多且分散,整體而言缺少既定的邏輯規律,造成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會將每部分中的重點知識講解給學生,未將其串聯起來,使學生以死記硬背的形式進行語文學習,大幅度增加了語文學習的枯燥程度。對此,教師可將數學中常用的思維導圖加入日常教學中,原本分散的語文知識點以更為集中、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其形成清晰的條理,創建完整的知識框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中《將相和》一文,教師在利用微課程講解時,可插入思維導圖,以“將相和”為起點,“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以及“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層層遞進,在分支上標出在每個故事中,兩位主人公的心理特點,讓學生感受到藺相如的大局觀念,以及廉頗思想上的轉變,以此來體會故事中所宣揚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3.讀寫能力。
讀寫能力是教師需要著重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小學階段跨度時間較長,因此,教師在借助微課進行語文教學時,應根據學生所處的年級以及實際的語文基礎選擇合適的微課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地運用符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從整體上強化其讀寫水平。在朗讀教學時,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進行默讀,以提高教學的進程,而該種方式難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在讀過后不清楚實際課文中描寫的內容,不僅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還未實現應有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強調其中的重點部分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配以合適的微課程,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甚至到達感同身受的效果。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中《好的故事》一文,該文屬于散文詩,選自《魯迅全集》,全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作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好的故事”的生活愿望,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歌贊,以及對理想事物的熱烈憧憬。在進行朗讀時,教師可借助微課程向學生講解創作背景以及時代背景,并插入創作時代的部分影像資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同時,在此基礎上逐漸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創建微課程應用平臺
在信息化時代下,出現了網課教學,并逐漸衍生出微課程,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打破了客觀條件的制約。而現階段,專門用于微課程教學的軟件程序極少,大多數的微課都是由現有的網絡交流平臺進行傳播。但該類平臺中不僅包含各個學科的微課程,還涵蓋不同學習階段,據此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難以實現快速找出所需學習的內容。因此,為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培養其核心素養,教師應創建專項的小學語文微課程使用平臺。
例如,可以借助現有的社交軟件,微信、微博等,并以公眾號的形式定期發布語文微課程,有效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滿足其實際的語文學習需要。另外,有條件的學校可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符合本校學生的語文學習軟件,后臺管理人員需根據本校所用教材定期發布微課視頻,而學生將自己的基本信息錄入便可使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要將此作為參考制作教學視頻,或直接下載使用。通過創建微課程應用平臺,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豐富課余生活,還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從整體上保證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優化教師的教學模式,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學形勢下,教師應充分地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借助微課程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的信息化發展。微課程能夠有效利用學生碎片化的時間,提高其學習效率,培養其在語文課程方面的興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