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周彥斌 張見昕


摘 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課程改革與開發一直是高職教學中永恒的話題。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是一門動手實踐能力非常強的課程。根據扎蘭屯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的實際情況,對人才培養方案分析,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從課程定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出發,采用工作工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進行課程開發,對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設計學習情境,反饋課程開發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計算機組裝與維修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B-0099-03
一、課程定位
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必修課之一。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了解電腦各部件的分類、性能、選購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硬件結構、相互聯系和作用,并能掌握計算機組裝與簡單的維修方法。
以扎蘭屯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對以行動能力為導向的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開發,把課程內容設計成三個學習情境,如表1所示。同時把學習情境1又設計為6個學習子情境,如表2所示。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按照拆卸與組裝標準流程,對各部件進行組裝與拆卸。
2.掌握各部件保養方法與注意事項。
3.根據實際需求制訂配置方案。
4.使用第三方軟件進行性能評價。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及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2.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分析整理相關任務內容能力,有概括總結能力。
(三)素質目標
1.培養學生求知欲、小組協作、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組員之間溝通交流,增強團隊歸屬感、責任感,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結合自身實際為團隊作貢獻。
3.培養學生對復雜問題情境分析能力、獨立計劃與決策能力、自主學習與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新知識和新工藝學習能力。
三、教學內容
(一)教學知識點
1.熟悉臺式機組成結構。
2.認識臺式機各部件接口特點。
3.按照標準流程進行組裝與拆卸。
4.在組裝和拆卸過程中零部件的規則擺放。
5.掌握拆卸和組裝過程中地的安全注意事項。
6.掌握不同臺式機線纜連接技巧。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臺式機組裝與維修拆卸流程。依據是掌握維修拆卸流程知識點,才能完成臺式機拆卸與組裝任務。
(三)教學難點
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實踐過程,總結臺式電腦組裝與維修工作流程。依據是通過本次課學習,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普遍工作流程,做到舉一反三。
四、教學方法
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力,提高課堂實效性,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靈活有效。做到“三有”課堂,即有效、有用、有趣。
根據姜大源教授《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理論》,結合計算機專業未來就業現實,“教、學、做”一體化、任務驅動,將知識放在一定工作情景中教學,取得較好效果。為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拆卸與組裝內容,完成本節課任務,從實際工作崗位出發,選擇適當的參照系,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枯燥的理論學習中體會到實際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本節課將知識放在工作情境中教學,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布置任務,展開問題討論,并進行多媒體教學視頻演示,鼓勵學生動手實際操作,通過合作學習、交流學習、自主探究等多種學習法,實現學生成果展示分享,提高學生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最后,教師歸納總結,使知識點系統化,最大程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五、學習方法
1.4~5人一個小組,采用討論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實踐操作法進行合作、探究,最先完成任務的個人或小組視情況隨堂展示。
2.指派完成效果好的學生對本小組或其他小組提供幫助。
3.教師巡視課堂,對學生進行指導,解決學生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糾正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六、教學過程
(一)課堂教學形式
實踐操作為主,理論講授為輔。
(二)教學主要過程步驟與教學措施
在臺式機拆卸與組裝教學中,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活動注重互動、交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
1.學習準備與任務目標。
準備階段完成后,明確目標是學習臺式機的拆卸與組裝,明確學習任務和預期要達到的學習目標。
2.資訊分析與策略選擇。
在教師引導下,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規劃。學生分析學習資源和工具,閱讀資料內容、操作手冊、教材等,小組決定將采取何種策略完成對臺式機的拆卸與組裝任務。
3.工作計劃與工作流程制訂。
通過觀看多媒體教學視頻,閱讀組裝與維修操作手冊,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拆卸與組裝步驟,同時,教師要強調注意事項,保證關鍵部件完成好。各小組要根據流程討論制訂項目實施計劃。指導各小組匯報工作計劃,在聽取匯報后做調整,對于有問題的工作計劃教師要給予提示。
4.工作過程實施與控制階段。
各小組形成工作計劃后,按計劃開展工作。在工作實施中會遇到很多技術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查閱教材和輔助資料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關鍵時刻提供線索,具體操作由學生摸索,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小組間相互指導和交流,共同進步。
教師觀察各小組工作進度并做好記錄,為匯報評估階段提供依據。同時,教師根據任務完成情況,控制進度,對共性問題給予提示和引導。
在學生實施工作計劃過程中,提醒學生根據計劃執行,需要調整的計劃項目要標明調整的理由。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階段性匯報成果,促進小組間學習進度和技術掌握情況的交流。
5.匯報展示階段。
各小組完成后,教師展示各小組工作成果,相互比較,互通有無。組織各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匯報,通過小組匯報完成普適化工作過程,使學生對工作過程有更加明確的認識。教師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拆卸完成后還需要組裝起來,要求能正常開機。
6.評估階段。
匯報中,教師對各小組學習活動,不做定性評價。匯報結束后,由各小組進行組內和小組間評價。對評價結果給予激勵,教師根據整個課程情況對各小組提出問題,最后教師總結學習結果并給出相應評價。
7.布置作業。
在課后業余時間,利用網絡資源等對臺式機保養的相關內容及方式方法,寫出小報告。
七、結束語
從扎蘭屯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出發,對《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進行改革,將課程內容設計成不同的學習情境,這種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過程,教師課前需準備適用于組裝維修實訓室的教學視頻錄像,準備適用于工作情況的實訓實操手冊、資料頁、任務單,準備互聯網系統的網址咨詢內容、教案、教材等,雖然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給學生的感覺卻是像在第一教學課堂,教師授課很少,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課程改革與課程開發本身就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化的工作,因此,推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要不斷地去更新和完善課程教學情境設計。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要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高宏欣,劉榮林,嚴濤.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設計與實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4).
[4]胡利軍,張小波.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