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賢平
摘要:文章論述了如何在農村學校語文教學中突出誠信教育,通過課堂教學中的整體感知、研讀感悟、拓展延伸等環節有效滲透誠信教育,在課外利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以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農村學校;語文教學;誠信教育
一、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農村學生因為家庭教育滯后、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導致他們的行為習慣與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重智輕德、追求分數、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甚至欺騙撒謊,作弊抄襲,等等,這些行為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堅持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誠信主題教育,培養學生誠信品質,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是當務之急。
二、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誠信教育的有效策略
1.在整體感知中突出誠信教育
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階段,學生雖然對文本只有粗淺的認識,但是第一印象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尊嚴》這篇課文時,教師對學生說:看了課文的題目,你有哪些問題?學生依次舉手,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誰有尊嚴?他為什么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最后成為了一個什么樣的人?至此,教師要求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邊讀課文邊思考。然后就有學生說:哈默有尊嚴;當這群逃難的人都狼吞虎咽時,他強忍饑餓,給杰克遜大叔捶背,用勞動換來食物;他誠實守信,最后成為石油大王。
2.在研讀賞析中體會誠信教育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鄧稼先》這篇課文時,結合細節描寫,鄧稼先給朋友寫信,澄清了關于中國兩彈研究有外國人參與的謠言,引導學生體會人物誠實守信、真誠坦白的品質。
又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皇帝赤身裸體參加游行大典,被敢于說真話的小孩揭穿騙局。教師隨即提問:為什么小孩敢說真話?學生回答:因為他誠實守信,不會說謊話騙人。
再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這篇課文時,學生知道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說了就做,言行一致,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歸根結底,聞一多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前還在大聲疾呼,把生死置之度外。
3.在拓展延伸中滲透誠信教育
拓展延伸環節溝通文本與現實生活。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陳太丘與友期行》這篇課文時,學生知道“元方入門不顧并非無禮”,原因是“友人”不講誠信還罵人。教師告訴學生:課文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誠實守信的故事呢?學生回答說:說過“我不能失信”的宋慶齡,砍樹后勇于承認錯誤的華盛頓,殺了豬的曾子,在城門外立木取信的商鞅,一諾千金的季布,等等。
4.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誠信思想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滲透誠信教育。
例如,教師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在巴黎街頭,春天來了,百花盛開,小鳥歌唱,人們來來往往,熱鬧非凡。一個衣衫襤褸的盲人乞丐正在乞討,大半天過去了,什么也沒有得到。一位作家路過,動了惻隱之心,拿來一塊牌子,上面寫了幾個字,遞給乞丐。一會兒,許多人陸續丟錢、丟物給盲人,大家猜一猜為什么?學生苦思冥想,最后教師告訴學生,牌子上寫著:春天來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這句發自肺腑的話博得了許多人對他的同情。作文如做人,學生真實作文,才會養成誠信做人的習慣。又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寫作怎樣選材”時,教師告訴學生:取材要強調親身經歷,突出真實性,無中生有會讓寫作變成一種粗制濫造。選材真實、感情真摯的好文章才能滲透誠信。
5.以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為載體培養誠信精神
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誠信故事。筆者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的一些誠信故事、格言警句、俗語和成語等,編成《濱湖學校誠信教育讀本》,讓學生在閱讀分析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時,利用語文課剛開始的三分鐘自由演講時間,讓學生講一講讀本中的故事,教師及時給予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
另外,還可以結合語文單元主題或綜合性學習,舉辦“誠信主題演講”和“誠信做人辯論”等活動,使學生懂得:誠信做人要落到實處,伴隨人的一生,不能空喊幾句口號草草了事。
三、結束語
誠信教育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責任意識,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誠信主題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潘麗霞.淺談語文教學誠信教育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2(15).
[3]吳志強.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11).
[4]陸億芝.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誠信教育[J].課外語文,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