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超
摘要:教育是一種文化,文化的傳承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復興,關系到中國文化的蓬勃發展。因此,信息技術教育也應是一種文化活動,在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傳統文化;傳承策略
一、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21世紀是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素養被認為當下人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課程的核心目標。這門課程的特點重在對學生進行初步的信息意識、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能的培養。
在網絡信息快速傳播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現在的青少年不了解中國傳統節日,但是卻熱衷于過一些西方節日;在電影市場上,觀看歷史題材影片的觀眾寥寥無幾,而一些商業影片上座率極高;……生活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環境中會讓我們把祖先留下的東西逐漸忘卻,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將在下一代的腦海中流失。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更有責任讓學生不要忘記傳統文化,要繼承和發揚華夏文明,讓文化源遠流長。
信息技術課堂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和信息技能的主戰場,身為信息技術教師要將傳統文化引入信息技術課堂中,使兩者相互融合滲透,用傳統文化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二、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
1.基礎訓練,欣賞唐詩宋詞
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雖然接受過信息技術教育,但也只是起步階段,因此對鍵盤的熟悉、指法的練習也是很重要的。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指法,列舉一些經典的唐詩宋詞,讓學生練習打字。雖然只是一兩首詩句,但是這些也都是中華文明的精華篇章。學生在練習打字時理解、賞析這些精彩詩句,教師介紹詩詞創作背景和詩詞意境,學生順勢學習了傳統文化。
2.挖掘教材,介紹傳統節日
信息技術教材中列舉的實例往往具有局限性,課堂導入時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講授的素材大部分來源于生活,每逢快到傳統節日時,教師會在課前導入階段介紹即將要過的傳統節日的歷史由來,讓學生了解我們為什么要過這個節,以及節日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例如,在端午節,南方地區要劃龍舟,這個習俗就可以與Flash動畫中的動作補間動畫聯系起來。課前,教師讓學生觀看人們劃龍舟競賽的視頻,讓學生觀察龍舟是沿直線運動的,通過動作補間動畫表現出來,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所學內容,又了解了傳統節日的由來,教學效果極大提高。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代傳承下來的,具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
例如,在教學“網絡搜索引擎”這部分內容時,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知道有哪些傳統節日。這時教師讓學生選取一兩個感興趣的節日作為研究對象,讓學生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這些節日的由來,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相關素材,要求要有這些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相關詩詞等,保存到自己所建的文件夾中。搜集資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了解資料,并為自己所用,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識相互交流、相互補充,最終達到大家都了解的程度。
3.專題教學,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中國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規矩和禮儀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素養,因此對這方面的教學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如,在教學“WPS演示文稿”時,教師以《弟子規》為主題來開展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尊師重教,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學生上網搜索相關專題內容,并下載、分類整理。本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制作WPS演示文稿來了解人們在家里、外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和文明禮儀,利用在網絡搜集到的文字、圖片、音樂等素材做成演示文稿,讓學生邊制作、邊欣賞,作品制作完成后,挑選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讓學生簡單介紹。學生介紹禮儀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其他學生參與互動交流,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4.電腦比賽,激勵文化傳承
遼寧省教育廳每年都會舉辦“中小學電腦制作大賽”,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創作,并把國畫應用其中。
例如,學生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為主題用Photoshop軟件制作電腦繪畫,用畫筆工具繪出國畫,讓學有余力、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在比賽中,獲獎能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達到學習傳統文化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操作中的目的。
三、結束語
中華傳統文化是經過多年洗禮,并且能夠保存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教師應該擔負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利用信息技術課堂傳承傳統文化,這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而且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若斌.論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征[J].東岳論叢,2008(2).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樂愛國.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程玉江.巧借信息技術課堂弘揚傳統民族文化[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