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納
摘要:幼兒園主題背景下“班班互換式”區域游戲是給幼兒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積極嘗試新型的區域活動方式,讓幼兒每周一次到其他班級的游戲區域中活動。本文主要從主題背景下運用豐富的環境促進幼兒互換興趣,主題背景下利用不同的形式開展班班互換活動,主題背景下利用教師的指導提升幼兒規則意識展開研究。
關鍵詞:主題背景;班班互換;區域游戲
正文
目前幼兒園課程普遍采用主題性的教學模式,注重集體式教學,而作為集體教學的補充和拓展,區域活動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走進現在的幼兒園,在高控下的區域活動中承載了過多的教育價值和內容,卻忽視了幼兒交往天性,這一現象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當前區域游戲的弊端主要有強調主題統一、忽視個體差異;強調材料更新、忽視資源共享;強調玩法梯度、忽視交往交流。
班班互換式區域突破了傳統幼兒園區域活動僅限本班空間,材料只屬一個班級幼兒的狀況,利用幼兒園特定的大型場地及班級與班級相臨的區域而創設,不僅空間上共同擁有,尤其突出的是創設了幼兒與更為廣泛的材料進行互動的機會。由此,我們提出了主題背景下“班班互換式”主題區域游戲,試圖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獲得生活經驗,建立良好常規,提高探究合作能力,從而實現快樂玩,有效學的效果。
一、主題背景下運用豐富的環境促進幼兒互換興趣。
二期課改的課程理念提倡“構建整合、開放為特點的課程內容”,延伸到在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中,我們也應該體現“整合、開放”的特點。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應該是處于主動地位的,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想要的活動場所、活動材料和活動對象,因此區域活動對于幼兒有著很大的幫助,它可以幫助幼兒認識社會,接觸社會。正是因為區域活動的這種自由活動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去選取適合自己,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進行開展。因此,在活動中,他們時常會偏離教師預設的活動方式,按照自己的想法與同伴進行活動。這個時候,在活動中就會存在許多預先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在里面,就會生成新的活動方式,從而產生新的活動主題,教學活動的延伸,還有的是通過幼兒的獨立創造,新建構的。這些區域的產生,與主題相輔相成,促進了主題活動的更好開展,幼兒也通過區域活動更好地認識了主題的內容。
二、主題背景下利用不同的形式開展班班互換活動。
(一)同一主題背景下班班互換的策略
在同一主題 “班班互換”的宗旨下,我們大班年齡組的每個班級設置了“班班互換區域”,區域依照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大班年齡的孩子可以隨時進入,同時也有專門開設了中班年齡孩子按不同時段與大班共同進入的時間。教師根據觀察及幼兒需要靈活調整、投放材料,區域不僅滿足了孩子活動的需要,而且也使大班與中班的幼兒擴大了交往的范圍,獲得了相互分享經驗的機會。所以,班班互換式區域突破了單一的空間的共享,進入到空間、時間、規劃與經驗的共同分享,這樣,區域就突破了原有區域細分的空間局限,不僅擴大了幼兒的活動范圍,豐富了他們的活動材料,而且,由于大家彼此要共同規劃區域,設計活動內容,收集并投放區域材料,就使得區域活動全面更新,使區域在整體上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二)不同主題背景下班班互換的策略
主題背景下區域環境的創設要體現情景性、開放性和互動性,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為了引領幼兒走進主題中,環境的創設往往緊隨主題的步伐,主題開展到哪個階段,環境就相應創設到哪里,環境一直處于動態的調整中。
(三)特色主題背景下班班互換的策略
特色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是指每個班級創設具有本班特色的區域風格與形式來吸引更多幼兒參與到區域游戲中來。區域活動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如何創造性地開展并變得更富“活力”呢?班班互換式區域游戲恰恰就能體現這一功效。由于孩子來自于不同的班級,而每個班級創設了自己班級的特色,每天進入區域的孩子也不同,所以每一次游戲都有孩子玩出不同的花樣,不同的內容,展現出許多創新的想法。孩子們的責任意識、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因此而得到提高,實現了我們教育目標上的雙贏。
區域游戲中,孩子們永遠是游戲的主人。因此在創設進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需求,也只有這樣,創設的區域才是孩子們喜歡的,也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我們園在創設區域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除了區域主題是以幼兒興趣為參考設立的之外,我們在整個創設過程中,都讓幼兒與老師共同創建,讓幼兒真正做區域的主人。在每個班級創設區域之前我們都要同幼兒進行談話,了解幼兒想玩什么,老師在此基礎上再協調確定好區域的主題。幼兒對這個區域感興趣,才會愿意玩,才會在玩中獲得更多。
“班班互換式”區域突破了傳統幼兒園單一的一個區域內,幾個幼兒小范圍共同分享經驗的局限,走向了更多幼兒間經驗的分享。不同班級、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激發,真正實現了經驗的共同分享。同時不同班級投放的材料不同,不僅減少了老師的工作量,減少了班與班之間投放材料的重復性,而且,由于相鄰班級要共同計劃區域活動,共同面對不同班級幼兒的發展特點,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考慮的情況更多,投放的材料面更廣、層次更多,適應性更強,真正實現了區域材料由過去單一、分隔到現在的豐富、共享。
每次的互換區域活動結束后,幼兒總是高高興興的回到自己的班級,向其他的幼兒述說今天他的區域活動經歷,因此,在每次的混班區域活動結束后,我們總是給予幼兒空間,請幼兒能上前來和其余的幼兒共同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的活動班級、玩什么了?怎么玩的等等,讓幼兒能夠了解其他班級區域活動的樂趣的同時還有機會能夠有自信的向其他幼兒述說自己的經歷,在下次的區域活動中能自主選擇再參與到聽到的感興趣的區域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1]王秀萍,論杜威的教育經驗觀,《學前課程研究》2007年第2期第43頁。
[2]朱家雄等,從知識的個體建構到知識的社會建構――論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知識建構,《幼兒教育》2002年第6期第7頁。
[3]張兆喜:《淺談如何指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5.
[4]張琴:《幼兒園區角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