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忠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數學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然而受傳統教學理念及應試教育的影響,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一直過于枯燥和單調,導致學生始終無法提起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容易出現分心、溜號等現象,很多數學教師過于注重對基礎概念的講解,卻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導致學生對邏輯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最終導致學習效率始終無法提升。高效課堂的構建便是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為課堂注入了全新的血液,高效課堂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還課堂于學生,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及探究空間,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模式,最終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本文就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希望為小學數學教育事業貢獻自身的力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1 強化課前準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師充足的課前規劃及教學方案設計,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傳授知識的范圍及深度,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循序漸進的深入和探討,以保證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都能有清晰的認知。很多教師即便對教學大綱有明確的認識,可一但進入教學實際便容易忽略知識的難易度,因此,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最大程度的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能夠建立學習信心,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特點,規劃好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2 搭建合適支架,強化知識基礎
學生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同化新知識,建構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不為學生提供內化和建構機會的教學方法是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知識點的難度,適當采用支架式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學生通過教師搭建的支架,再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就很容易接受和內化新的知識,構建和發展已有的認知結構。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內化的知識將更加牢固。
3 創新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難點
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關鍵。傳統的數學教學在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方面缺少手段,既浪費時間,又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展示事先制作的課件,把抽象、復雜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知識,即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使學生對學習內容一目了然,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課件:把圓柱的表面積分為兩個部分,即兩個面積相同的底(兩個面積相等的圓)和一個曲面(側面)。把這個曲面動態展開,實際上是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底面圓的周長(C),寬就是圓柱的高(h)。因此,圓柱的表面積等于兩個圓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多媒體的展示把枯燥的文字敘述變成了動畫演示,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克服了畏難情緒,提升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 加強小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
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各項技能以及基礎的思考能力,學生學會團隊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在解決所有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個人的能力,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學生只有擁有這樣的素質,才能夠為將來的事業以及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在團隊合作學習之前,要讓每一個學生擁有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潛力,每一個學生有了自己成熟的思考方法之后,再進行同學團隊之間溝通與討論。團隊合作學習和傳統的獨立完成教學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又著緊密聯系的,教師在團隊合作學習的探究和實驗中一定要具備科學的精神,不能走極端的路線,將傳統的教學方法批判的毫無價值。但是有一點要認識到,沒有原則的或者太多次的團隊合作與學習,也是會影響到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發展,對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也是有害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團隊合作出現在求知的殿堂,老師才可能夠讓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思維放開,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泄出來。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效課堂對于學生的學習及今后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要通過高效課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數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創建多元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去設計教學內容,改變學生對數學知識枯燥、抽象的刻板印象,使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實現從認識數學、了解數學、掌握數學到應用數學的轉變,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汪偉霞.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07):232.
[2] 劉靜.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華少年,2017.
[3] 章宏艷.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的誤區及對策[J].科教文匯(下半月),2016(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