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婧
摘? 要: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總是希望課堂是多彩的,是能夠吸引自己的注意的。但是,就目前語文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的教學容易走向千篇一律的結局,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加入信息技術這一元素,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動力。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課件、微課、思維導圖等來向學生展示語文知識,讓學生完成對場景、內容和結構的分析。本文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也是為了加快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盡快對學生放手。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能夠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更多的光亮和色彩,讓學生擁有更好的教學課堂,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設置幻燈片課件,讓學生在幻燈片課件中走入學習場景,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更快地理解課文;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設置微課,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讓學生知道怎樣處理課文,增強學生的記憶分析能力;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帶領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讓學生在填充思維導圖的時候,把握課文的結構,理清文章的走向。
一、幻燈片課件的使用——拉伸學生對場景的分析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吸引學生的目光。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幻燈片課件來拉伸學生對課文中所描述的場景的分析。在學習《坐井觀天》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故事發展的始末,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引申意義,使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故事,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對場景的把握能力,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設置了幻燈片課件,在幻燈片課件中插入了青蛙、小鳥的圖片,播放了《坐井觀天》的故事片,讓學生通過幻燈片課件來理解課文。學生觀看幻燈片課件后,熟悉了故事的內容,知道了課文通過描寫坐在井里的青蛙和小鳥的爭執來闡述要全面看問題的道理。接著,筆者讓學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會有怎樣的想法?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描述的場景進行想象,并將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學生在創作的過程,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發揮了自己的想象。這樣,筆者通過使用幻燈片課件,拉伸了學生對場景的分析。
二、微課的使用——拉伸學生對內容的分析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深刻,促進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微課來拉伸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了解一定的生活道理,豐富學生的課堂,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設置了時長3min的微課,在微課中對學生進行了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道理呢?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了閱讀,知道了課文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只關注葫蘆,忽視了生了蟲子的葉子,使得葉子慢慢變黃,葫蘆也沒有長成。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為故事分享了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系的這一道理,倡導人們重視過程,不要只看結果。這樣,筆者通過使用微課,拉伸了學生對內容的分析。
三、思維導圖的使用——拉伸學生對結構的分析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使用思維導圖來拉伸學生對結構的分析。在學習《寒號鳥》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寒號鳥的故事,能夠從寒號鳥的故事中學會生存的道理,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一起開展了思維導圖的設計,讓學生在設計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結構的梳理。學生先對課文進行了閱讀,知道了課文通過講述一只喜鵲和一只寒號鳥對做窩過冬的態度揭示了做人不能得過且過的道理。接著,學生重點分析了故事的結構,梳理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做窩過冬的態度、表現和結果,并將羅列在思維導圖上,通過對比突出了寒號鳥的懶惰,完成了對故事結構的梳理。這樣,筆者通過使用思維導圖,拉伸了學生對結構的分析。
總之,本文通過幻燈片課件的使用、微課的使用、思維導圖的使用,拉伸了學生對場景的分析,拉伸了學生對內容的分析,拉伸了學生對結構的分析。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影響,對語文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怎樣利用信息技術來理解語文知識,擴大了自己的學習范圍,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增強了學習的體驗感。學生在幻燈片課件中,更容易理解知識的內容,鋪設課文的畫面,發展自己的想象能力。學生在微課教學下,能夠對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深刻記憶,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找到學習的線索和途徑。學生在思維導圖中,能夠通過輻射的方式來梳理文章的結構,熟悉文章的創作特點,做到胸有成竹。語文教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也越來越熟悉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了解學生,掌握了語文教學的方法,實現了對學生的優化教育和現代化教育。
參考文獻:
[1]來晉芳.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66-167.
[2]林聯勝.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