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否能有效地組織閱讀教學活動,不僅決定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基于此,本文將立足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實現有效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略有不足,如部分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難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如此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有效教學的實現。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存問題,下面,本人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實現閱讀有效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一、 讓教學觀念更有效:重視與學生的閱讀對話
教學觀念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指導,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教師深受知識型教育觀念的影響,將基礎知識作為教學重點,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對話,導致學生學習不盡如人意。要想實現語文閱讀有效教學,本人認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地與學生對話,在師生互動中,促進教學的發展。
(一)明確教師的引導作用,喚醒學生的閱讀動力
新課改的實施,強調學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且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學生的主體性應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得到如此體現:第一,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第二,教師起引導和組織作用,為學生搭建學習舞臺,幫助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地投身到語文閱讀和探索活動中,由淺入深地感知和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基于此,本人在組織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激發學生閱讀欲望入手實施有效教學。
以《威尼斯的小艇》為例,這篇文章以“我”的所見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著詳細介紹了小艇獨特的構造特點,然后講了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最后說了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以小艇為切入點,先給予學生自讀文本的機會,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從整體上建立對文本的認知。接著,我根據文本重點,向學生提出問題,如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威尼斯的小艇”,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小艇呢?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點呢?作者為什么要介紹威尼斯的小艇呢?小艇對于威尼斯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呢?在如此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可以產生深度閱讀的興趣,同時獲得閱讀方向,為深入研究文本,實現有效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閱讀潛能
小學生正處于認知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他們有很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立足于小學生的發展特點,為他們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使他們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積極地進行思考、探索,從而激活閱讀潛能,實現有效閱讀。為了保證學生在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始終保持主體地位,本人一般會鼓勵學生自主提問,使他們在問題的驅動下,深入文本。
以《軍神》為例,文章的題目往往是文本內容的高度概括。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立足文本題目的特點,鼓勵學生思考,通過這個題目想到了什么,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發散思維,提出了諸多的問題,如軍神是誰呢?為什么將他稱作軍神呢?軍神是指有軍人的精神嗎?受如此提問的啟發,在后續的閱讀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也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提出不同的問題,進而在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理解文本,實現有效教學,同時獲得思維能力和閱讀潛能的發展。
二、 讓學習變得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參與者,學生的學習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在有效教學的指導下,要想實現語文閱讀有效教學,教師需要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這兩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閱讀興趣,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
《義務教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閱讀目標中指出,在實施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滿足。當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們會自動地將閱讀的“負擔”轉換為閱讀“享受”,減輕閱讀負擔,提升閱讀效果。在長期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本人發現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可以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情境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面對如此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需要結合教學需要和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有效應用。
以《田忌賽馬》為例,在閱讀文本的時候,不少學生對孫臏提出的替換馬匹的出場順序,贏得比賽的過程不甚理解,在復雜的場景中,很容易失去閱讀興趣。立足學生形象思維發達的特點,我嘗試發給多媒體的作用,按照文本內容,為學生們播放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賽場景。在動態的演繹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在大腦中建立替換馬匹出場順序的場景,理解文本內容,還可以在堅強閱讀負擔的過程中,獲得閱讀樂趣,為今后自主閱讀,探究文本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形成對學生實現有效閱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當前小學生的閱讀現狀來看,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往往機械地瀏覽文本語言,很少思考、探索文本語言背后的深層內涵,造成無效閱讀。邊讀邊思是學生進行有效閱讀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載體。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讀思結合的閱讀習慣,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通常會會采取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式,引導學生勾畫文本語句,批注不理解的內容。
以《軍神》為例,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我首先從文本主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軍神”體現在哪些方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繼續探究文本。在對描寫劉伯承將軍的語句閱讀過程中,勾畫出相關的語句,如“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卻有些顫抖,他額上汗珠滾滾,護士幫他擦了一次又一次”“病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等。在勾畫的過程中,學生同時思考這些語句的作用,如利用沃克醫生的表現展現手術的艱難,從側面體現出劉伯承將軍頑強的意志力。如此邊讀邊思考,不僅可以使學生透過文字語言建立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還可以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有效閱讀。
(三)深入淺出概括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教師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知識講解完成意味著教學的結束,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歸納和總結,不利于學生發展閱讀能力。在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通過教師對文本的講解,可以建立對內容的感性認知。接下來,他們需要發揮自主性,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探索,促進閱讀能力的發展。為了做到這一點,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為學生安排概括、總結任務,如概括文章每一段的基本內容,概述文章大致內容等,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重新回到文本中,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探索文本的內容,建立對文本內容的整體理解,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 讓教學變得更有效:完善閱讀教學環節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施包括課堂導入,新知講解,課后復習這三個基本環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過于注重新知講解環節,忽視課堂導入和課后復習這兩個環節。如此不僅導致了課堂教學組織的缺陷,還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下面,本人將著重分析如何實施課堂導入和課堂總結活動。
一般情況下,本人在組織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會運用講故事法、創設情境法等,帶領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充分地做好課堂閱讀準備。比如,在組織《草船借箭》導入活動的時候,我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們播放了《三國演義》中的片段。生動的場景一經展現就抓住了大部分學生目光,不少學生在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的無理要求后,為諸葛亮抱不平。在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后,我順勢提出問題:面對周瑜故意提出的無理要求,諸葛亮是如何應對的呢?他的辦法成功了嗎?如此點燃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實現有效教學。
在組織了文本教學之后,本人常常會根據小學生愛玩、愛鬧的特點,結合文本內容,設計改編課本劇,扮演角色等任務,驅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踐行文本內容,在演繹不同角色的過程中,通過動作、語言等,建立對文本內容的進一步認知,提升閱讀質量,同時獲得閱讀樂趣。比如,在組織了《自相矛盾》這篇文章之后,我引導學生扮演賣家和客人角色,將脫離實際地夸大某種東西的長處,往往會鬧出自相矛盾的笑話這種寓意演繹出來,通過切身的體驗增強對文本的理解,提高閱讀質量。
總之,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在課程改革的指導下,樹立有效教學認知,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采取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使學生獲得愉快的閱讀體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從而通過學生的發展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壽彩.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低年級“有趣有效”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37.
[2]白錦紅.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關注”與“引導”[J].學周刊,2018(17):24-25.
[3]陳紅玉.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J].現代交際,2018(2):200+199.
[4]李小燕.試論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小學語文有效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3):139.
作者簡介:莊小紅,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州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