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伴隨著以新課標為主的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理念逐漸取代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成為當下我國各學科學段教學的主流趨勢,這也使得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被視作是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舉措。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初中階段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都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意義重大。本文將就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初中生;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 前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思想價值觀以及道德品質修養的關鍵時期,所以加強初中生的核心素養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這就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本學科所具備的素質教育優勢,明確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養的具體內容,進而能夠自覺回歸教育本真,改進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前提,摒棄傳統僵化的課堂教學方法,創設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滲透在日常的課堂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核心素養的培養關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重要的一門素質教育學科,其學科素養主要有政治認同、公共參與、法治意識和科學精神這四個方面。其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課程標準,通過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法治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優秀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比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以及實踐創新”這六個方面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素養、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相似之處,也可以說這兩者的核心內容幾乎是一致的,所以這也意味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以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先天優勢。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進而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的素質教育教學。
三、 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
雖然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逐漸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這門課程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阻礙著其素質教學優勢的有效發揮。首先,從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可以發現,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缺乏良好的素質教育理念,因而總是過于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往往為了完成教學指標而開展機械化的課堂教學,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大多都是傳統低效的“填鴨式”教學。這也使得部分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學生也只能在教師單方面的講解下被動地接收知識,嚴重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造成大多數學生都無法很好地掌握和理解課程內容,只能在課下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所以,這樣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既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而且還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中雖然具有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是其中大多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并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但是,現階段大多數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都為了完成教學指標,而采取單方面講解式的教學模式,進而將本就理論知識較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育模式,不僅能夠不斷挖掘課程內容中的生活化元素,而且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內容,為學生選取具有素質教育價值的生活化素材,并將生活素材引用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創設生活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二)創新課堂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道德修養
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普遍存在著課堂教學形式固定僵化的教學弊端,這樣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效率大大降低,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有效提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當秉承著素質教育理念,進而能夠將核心素養教學滲透在日常的課堂實踐教學中,積極探索和創新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改善沉悶枯燥的課堂氛圍,還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例如,教師在執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時,就可以在正式授課之前,詢問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看法,學生會因為不同的兩個意見而分成兩個陣營,之后教師就可以將持有相反意見的學生分成兩個隊伍,并抽取若干名學生開展模擬的小型班級辯論會,促使學生能夠以“生命可以永恒以及生命不可以永恒”的這兩個論點展開辯論。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辯論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科學精神以及提升自身的文化基礎,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滲透法治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法治意識已經成為我國每一位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因此,法治意識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加強對于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進而能夠積極尋求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從而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學生選取具有教育意義的法律典型案例,并就案例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例如,教師在執教八年級上冊《預防犯罪》一課時,就可以為學生引入“大學生掏鳥窩獲刑”的這一法律案例,讓學生明白我國已經具備完善的法律體系,這幾名大學生因為獲取并出售了國家保護動物的這一行為是違法的,進而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懂得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四)開展小組合作教學,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程強調,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而且這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所以如果教師總是一味地采取單方面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僅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方法,將學生科學合理地分成若干個小組,并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學精神、文化基礎、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與此同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注重把握好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最佳時機,切不可為了追求素質教育而盲目地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從而確保小組合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進而鍛煉學生的科學精神。
五、 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修養
要想實現核心素養教學的最終目的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而且由于初中生大多數都處于青春期階段,因而無論是從心智思維還是自我修養方面都處于發展階段,而這個時期就特別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與指導。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本身的教育理念與專業修養,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日常的實踐教學中,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此外,教師還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提升自身的專業修養,積極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而將其及時滲透在日常的實踐教學中。
六、 總結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既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理應貫徹落實核心素養教學要求,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完善與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素質教育優勢。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作為開展課堂實踐教學的重要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清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教學價值,進而能夠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法治觀念,并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前提,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創新課堂教學活動,滲透法治案例教學以及開展小組合作教學的舉措,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強化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瑋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一期座談會資料匯編.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32-340.
[2]陳錢.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76-78.
[3]彭艷.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三).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258-259.
作者簡介:鐘娜,廣東省汕頭市,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南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