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芬霞
摘? 要:新時代,高校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有了新的要求,立德樹人需要貫穿教育教學始終。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該文從“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現實意義出發,分析當前“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現實困境并從實際出發,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教學新模式,將專業課程技能和思政育人科學結合,確保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 舞蹈課程? 實踐研究
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變革和經濟轉型,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對接受新生事物和前沿觀念有著天生的適應性,價值取向也趨于多樣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呈現出的許多新情況新特點,學前教育專業也不例外,這對培養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1? “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現實意義
2018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特別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教學和改革中,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全過程、實現全方位、構建新模式,是需要所有高校教師研究和實踐的。對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來說,在“思政課程”理念下對專業課舞蹈課程進行創新研究是有實際意義的。
“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變革、教育發展和個體進步需要“人”去適應,也就需要高職院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職業教育“育人”的最終目標。
“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是專業課程發展的需要。為適應社會變革、教育發展和個體進步,為適應新時代對課程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擔負起課程思政的重要任務是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舞蹈課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責任擔當。應著力解決好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教材的開發、“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學環節的設計引領、正確的職業觀人才觀的培育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
“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專業教師是核心課程的具體實施者,也是學生價值觀培育的方向引領者。教師必須把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核心理念,針對青年學生對接受新生事物和前沿觀念有著天生的適應性的特點,堅持面對問題,切實正面回答,加強正向引導。根據課程自身固有的特點,努力轉變教育教學的基本觀念,努力挖掘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最佳切入點和結合點,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高校不單單是學生掌握文化知識的最后階段,也是學生逐步形成獨立道德人格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倡導并引導學生在教育學習過程中自覺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夯實學生的思想道德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牢固樹立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人格健全、身體康健的新時代好青年。
2? “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現實困境
自“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提出以來,許多高職院校已大力推進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但在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從舞蹈課程建設的層面講,將“思政”元素融入藝術專業課程,一方面是缺乏舞蹈課程體系架構必要的理論研究支撐和課程實踐模板;另一方面缺乏課程建設的教學實施綱要、符合本校實際的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訓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設等。
從教師團隊的層面講,一方面是思想準備不足,觀念的轉變滯后;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專業技能的培訓、就業率的提升往往是關心關注的重點,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方面則關注不多,甚至是可有可無。另一方面是對藝術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夠;未能找到將“思政”元素融入舞蹈課程的高效的教學方法;缺乏對如何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內容以及有效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問題的深度思考。
從學生的層面講,一方面,學生剛剛告別了高中緊張的環境,脫離了父母嚴格的管理,在高校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容易放松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的要求。另一方面,學生們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理論性太強,對自己未來就業幫助不大,缺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內驅力。
3? “思政”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策略
3.1 立足舞蹈專業課程,挖掘“思政”元素
將“美”的學習、欣賞、領悟貫穿于舞蹈課堂始終。在舞蹈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從基礎動作的訓練到舞蹈作品的演繹都有一定的規范標準,不論是動作的演繹還是情感的表達都是以“美”來衡量的。例如,敦煌舞的手形豐富多彩,手臂柔曼多變,以獨特的“S形三道彎”造型美著稱,舞姿婀娜多姿,美輪美奐,被譽為“流動的雕塑”。新疆舞在表演時要求演員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舞姿開朗大方、輕快利落。女性婀娜的體態美和男子的矯健的力量美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些民族民間舞蹈的訓練過程中,都是以“美”的標準來訓練學生的形體氣質的。
通過課堂中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知識的講解滲透和舞蹈技能的實踐相結合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和鑒賞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藝術之美,從而提升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熱愛藝術、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且把這種對美的體驗傳播給身邊的人以及對其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3.2 立足區域歷史,“紅色舞蹈”走進課堂
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象征,是激發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和信念執著追求的力量之源,是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擁護的根本原因,是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動力和源泉。而“紅色舞蹈”的教學則是宣揚并傳承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舞蹈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紅色舞蹈作品的學習,一方面為了弘揚革命者的光榮事跡;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歷史、明確三觀、傳揚學習紅色精神。例如,舞蹈《紅西路軍》的學習排練中學生首先了解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服從安排、英勇西征、血浴祁連、毫不畏懼,在短衣少食、人生地不熟的艱難條件下,同馬家軍殊死搏斗,用鮮血和生命筑起的頂天立地的革命豐碑,為人民留下光輝的紅色印記。同樣舞蹈《映山紅》的學習排練中首先也是讓學生了解這個作品描述了蘇區人民對紅軍的熱愛和不舍,對英雄的崇敬和支持,表達了蘇區人民在紅軍領導下對打破舊格局建立新社會抱有的深深的期盼,因此學生在學習排練紅色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作品的背景、環境、人物等要素。在這個認知過程中也讓他們感受那些奮戰沙場不退縮、不屈不撓勇獻身戰士的革命精神,感受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3.3 “同課異構”,開展特色教研活動
舞蹈專業課教師還可以定期和美術老師、人文老師進行溝通協作,開展“同課異構”的教學合作活動。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發掘教學素材,例如,藏族民間舞蹈課的教學,舞蹈老師可以開發編創紅色歌曲《翻身農奴把歌唱》的舞蹈組合,其課程中同樣融入傳統文化知識對編創這個組合的影響和意義;而美術老師可以從藏族舞蹈的服飾文化等內容進行授課;人文課程的老師可以從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來進行授課。將對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繼承與思考融入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舞蹈課程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相互促進教學。帶動學生認識和感悟中國傳統舞蹈文化,激發學生對舞蹈藝術的興趣愛好,在打好舞蹈專業技能基礎的同時,自覺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3.4 開展多渠道教學實踐活動
(1)通過舞臺演出實踐促進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責任感。
一個舞蹈劇目從開始排練到上臺演出是需要反復訓練和精心打磨的,這個過程是非常辛苦又枯燥的。為能高質量地完成演出任務,在集體舞蹈排練過程中團隊成員不僅要進行刻苦的訓練還需要隊員之間相互溝通協作和換位思考,更需要隊員相互幫助、互相促進提高技能水平的良好品質。所以,集體舞蹈的排練過程,既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持之以恒和積極進取的優秀品質,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集體榮譽和個人負責的精神。
(2)通過社會實踐增強當代大學生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組織學生參加暑期文化惠民演出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豐富基層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繁榮農村的文化氣息,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實踐活動拉近了大學生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讓同學們體驗了一場自我提升和服務社會的成長旅程,幫助當代大學生深入廣大農村,了解社情民意,用自身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為當地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組織學生參加駐地部隊以及敬老院、福利院等慰問演出活動,還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做公益走進社會,達到培養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的目的。
4? 結語
結合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應不斷挖掘舞蹈教育教學中的思政因子,將專業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方面互相補充、潛移默化地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滲透,能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前提下,自覺承擔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成為有擔當、有責任的新時代好青年。
參考文獻
[1] 鄭銘.課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7):146-154.
[2] 康煜,楊樹林.將紅色資源融入藝術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音樂舞蹈史詩《井剛山》為例[J].藝術教育,2012(12):246-247.
[3] 許志林,林萬雷.體育舞蹈“課程思政”資源開發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9(9):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