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與國際地位的提高,在世界格局呈現動蕩變化的當下,中國的崛起是世界有目共睹的。雖然“中國聲音”能夠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但是聽到不代表認可,這體現的不僅是國家實力的問題,中國還存在崛起的道義性困境。從美蘇崛起的道義性視角來看,美國所倡導的自由民主與蘇聯的“政治文化”主張,都為其成為世界大國實現了軟實力上的鋪墊。借鑒美蘇崛起的道義性因素,可以發現,中國當前還存在政策理念缺乏解釋不到位、過于強調物質與內修等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 道義 軟實力 傳統文化 大國崛起
冷戰結束后的國際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在這種趨勢下,世界秩序越來越偏重多邊機制,通過各國遵守的共同規則來維護。筆者認為當今世界的國際格局是處在一種一超多強向多極化格局演變的過渡過程,美國的獨霸地位在一段時期之內是別國所不能及的,只不過這種演變的速度與規模都是越來越快且明朗化。而在國際格局向著多極化的趨勢演進的過程中,任何國家尤其是歐美大國都不能忽視中國的崛起,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成為世界關注的重點。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所提出的不同政策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國不再固步自封,坐以待斃,而是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勢,不斷在國際社會提出中國理念,嘗試加強中國話語權的建構。
但即便我們試圖加強在國際社會傳播“中國聲音,”也仍有諸多困難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中國理念很難融入到國際社會之中,也很難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包含國際社會上意識形態的孤立,也有中國內部政治文化和歷史因素的作祟等。還有一個需要我們注意到的現狀就是,在經濟實力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的情況下,中國所期望的大國地位不應該只仰仗經濟發展的帶動,而應該是全方位的,那這其中就少不了文化方面,即國家軟實力的建構。只有從文化上獲得世界人民的認可所形成的大國才算是成功且有牢固基礎的大國。
一、美蘇崛起的道義性因素
二戰結束后,以美蘇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的冷戰一直持續到蘇聯的解體才告以劇終。這兩大巨頭擁有其余國家所望塵莫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美蘇崛起為超級大國其中也必不可少道義性因素的助力,而具體分析來看,兩國崛起的道義性因素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在的。
(一)美國
從美國的對外主張來看,最能體現道義性在美國崛起過程中的強大作用的就是威爾遜理想主義的提出,他主張在“公開外交,民族自決等原則下,建立一個較為普遍的國家間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威爾遜不斷告誡國人,美國保持孤立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美國肩負著上帝賦予的特殊使命和“道義責任”,美國就是利用它所特有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在全球進行干預,倡導美國式的民主。閻學通教授的道義現實主義就認為“國際政治層面的道義是指一國政策行為的正義性,”美國正是通過建構這種國際社會的“正義”(實際上只是徒有秩序不含公平)維持其霸主地位。美國自由理想主義的傳統由來已久,這是伴隨著清教徒的“山巔之城”和“上帝選民”的基督教思想搭載著“五月花號”橫跨大西洋根植于美洲大陸,與美國憲法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號召一同深深地刻在了美國人的骨子中,奠定了一整個社會的思想根基。從上述來看,可以總結出的結論就是“美國政治文化研究本身就是與國家軟實力的擴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二)蘇聯
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建設立會主義國家之后,列寧就提出了“政治文化”的主張,他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目標的建設是離不開人民的支持的,而通過國家內部政策來培養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與提升知識水平,再加強與國家間的感情紐帶是一條一舉兩得的途徑。列寧說“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這包括兩個意思:(1)無產階級如果不通過爭取民主的斗爭為社會主義革命做好準備,它就不能實現這個革命;(2)勝利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這種列寧倡導的新式民主所帶來的革命熱情不僅僅局限在蘇聯國內,而是演變成號召世界被壓迫人民拿起手中的武器來實現獨立的世界革命的主張。蘇聯崛起的道義性因素還有一點就是列寧對教育十分重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過程中,使蘇聯深刻的認識到了自身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存在的現實差距,列寧也同樣重視文化教育在彌補實力差距上重要性。發展教育的成果不僅體現在國內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認同上,在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表現出的凝聚力和不畏的民族精神也與重視教育建設離不開的。
二、中國崛起的道義性困境與啟示
在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中,他引導人們將關注重點放在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并認為“國家軟實力主要來自三種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軟實力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在中國被譽為精神支柱。但在奈看來,即便是擁有了這些資源也不能算是擁有了國際社會層面上國家的軟實力,因為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力量還要靠領導與戰略的面面俱到才能實現,這就是在道義上擺在中國崛起面前所面臨的現實性問題。
(一)政策主張的文化“固守”
回顧以往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對外政策主張,即新安全觀、和諧世界乃至到現如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中國聲音”都沒有很好的國際社會所聆聽,中國在世界文化話語權的建構依舊舉步維艱。本文談到的文化“固守”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始終堅守自己的傳統文化,筆者也贊同深耕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視角來提出“中國概念”。但在這里,就我們所面臨的認同難題來說,筆者認為中國的這些觀念主張有些過于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固守與提倡了,這里并不是要崇洋媚外,而是應該認清在當今國際社會確實以意識形態為理由的對抗是不明智的,但與西方價值觀和觀念上的差異又確實存在,因此以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為主,再結合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所提出的主張才是今后嘗試努力的方向,在這里,筆者認為閻學通教授的道義現實主義就是很好的嘗試。
道義現實主義是以荀子的“王道”思想為基礎,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霸權”、“強權”以及“王權”三類?!啊鯔鄧侵钢v道義和有戰略信譽的主導國”,它主要通過以身示范、獎勵和懲罰三個路徑來維護國際規范。這種倡導以政治導向為主的外交戰略的理論,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義利觀”解讀為“正義”和“信義”兩個內涵,“正義”就是要求中國繼續堅持當今對于弱小國家的幫助和扶持,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和利益;“信義”指的則是中國要提倡更多切實可行的方案與政策,通過加強與友邦的良好信任與合作來威懾對手,積極建立和維護國際戰略信譽。其次,在道義現實主義之中,閻學通教授還提到“國際社會根據霸權國與崛起國拓展利益的內容,判斷何者相對講道義。”因此中國就應該嘗試在新興領域,即擁有相同利益國家較少的領域當中拓展利益而非傳統領域當中,這些領域就包括網絡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等。
(二)過于強調物質而非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在經濟發展上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發展,經濟總量大幅提升并且綜合國力也顯著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一份關于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顯示:“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這里面當然還包括國家財政實力與外匯儲備增長等方面。這些的確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物質發展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但是想要成為崛起的大國,只有物質力量的崛起并不算是真正的崛起,也要在精神文化和軟實力層面有所建樹。造成中國過去強調物質因素發展的原因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首先,自1840年鴉片戰爭近代史開端以來,中國人民就一直生活在被奴役和掠奪的水深火熱之中,靠天吃飯的農業大國支撐不起龐大的人口數量。這種貧窮的遭遇使中國人長期以來一直將解決溫飽問題作為頭等重要的工作,所以才會有實現總體小康的奮斗目標,導致在加強經濟發展和注重物質力量建設的同時,忽視了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內不流行宗教觀念,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和實踐觀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和領導階層的思想中。這并沒有什么不對,只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念堅持物質決定意識,也提倡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堅持用唯物主義一元論觀點看問題而與唯心主義觀點劃清界限,就導致了社會中對精神文化層次的忽視?!傲袑帉ξ镔|做出了最本質的規定,指明了物質對于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于物質的依賴性、派生性。”國家軟實力建設也是實現大國目標的重要一環,因此中國在構建文化話語權的同時,也要注重在國內加強民眾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認同,奠定內部思想的堅實根基。
(三)過于強調內修
不同的政策主張和思想觀念都是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觀。馮友蘭教授在探討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時,他給出的答案并不認為這是出于地緣或是經濟條件等因素所造成的,而是“因為按照她的(中國)價值標準,她毫不需要?,F代歐洲正在力求,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但是,中國正力求認識在我們自己內部的東西,在心內尋求永久的和平”。這是一種屬于帶有中國自我風格的哲學觀念,即強調個人的內修,即內在的修行,注重通過學習讀書來擴展知識充實自己,完成心智上的提升。自古中國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說法,我們所熟知的曾國藩就有一套極其特殊的內修方法——靜坐養生并三省吾身等習慣,這種內修的方法也被對他頂禮膜拜的蔣介石一板一眼地模仿。過分強調內修就容易忽視實踐與外部世界的觀察,過分強調內修也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長期封閉,不被世人所認知也就使“中國聲音”不被接納。因此中國在打開國門搞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嘗試打開“心門”使世人能夠理解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理解的重點也就應該放在中國外交主張和戰略的性質、目的與宗旨等內容上,將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例如“天下大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也要向世人解釋清楚,使其認識到這“是一種能夠幫助許多民族和國家既能夠加快發展又可以保持自身獨立性的發展新方案”。
結 論
總之,中國作為新興的崛起國,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面臨著與大國利益的矛盾,國際社會接納等諸多問題。在這些問題當中,崛起所陷入的道義性困境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道義性困境主要就是集中在中國內部所存在的問題。從上述來看,我們已經提到了中國過于堅守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氛圍較為單一、中國哲學強調的內修以及教育體制和政治文化下的物質觀念等內容,也嘗試給出了一些改進建議。但是要想建構強大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國國際戰略,并且使其能被國際社會所接納和認可,仍有更加深刻和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
【參考文獻】
[1] 楊春龍. 美國自由主義傳統與威爾遜國際政治理想形成. 《歷史教學問題》[J],2005(6):42-48.
[2] 閻學通. 崛起的中國如何“得道多助”. 《北京日報》,2016年5月第017版.
[3] 蔣英州. 政治文化視角的國家軟實力研究. 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4] [美]約瑟夫·奈. 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第11頁.
[5] 閻學通. 道義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 《國際問題研究》,2014(5):103-128.
[6] 秦亞青.《關系與過程—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文化建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3頁.
作者簡介:張松(1995—),男,漢族,河北省承德市,學生,碩士研究生在讀,天津師范大學,亞太政治與中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