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代駕作為我國發展迅速的一個新興行業,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的立法對其進行規范。現雖以“運行支配 + 運行利益”的二元說作為判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一般標準,認為代駕人作為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的歸屬,應被認定為責任主體,對外承擔侵權責任。但實際上在司法實務中遇到糾紛時難以明確責任的承擔主體,對于賠償責任難以確定。因此,完善我國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責任不容忽視。
【關鍵詞】 機動車代駕 運行支配 運行利益 侵權主體 侵權責任
一、機動車代駕法律關系性質認定
代駕是指機動車所有人或使用人由于一些原因無法自行駕駛,而讓代駕人按照約定或指示將被代駕人和車輛送至目的地的行為。代駕人和被代駕人之間形成的法律關系中,代駕人是實際駕駛人,被代駕人一般是機動車所有人或使用人。按照被代駕人是否向代駕人支付報酬,分為有償代駕和無償代駕這兩大類。
(一) 機動車有償代駕法律關系的性質
1、有償代駕的分類
(1)代駕公司提供的代駕。即車主通過網上預約或電話等方式主動聯系代駕公司,委托代駕公司為其提供服務。這類代駕大多由代駕公司指派代駕司機,屬于職務行為,兩者之間為雇傭關系。所以,代駕人為被代駕人提供的服務是出于職務要求。
(2)酒店、飯店等服務場所提供的代駕。這些服務場所提供的代駕服務是指酒店在消費者酒后不能開車的情況下讓員工或專門的司機為消費者送至目的地的行為。該服務的費用實質上包括在原有消費之中,所以說這是一種有償代駕。
(3)個人提供的代駕。即在酒店、飯店等地的門口,主動招攬工作,以個人名義代為他人駕駛車輛而收取相應報酬的行為。但現在代駕軟件、代駕公司的大量出現,經營更趨于規范化,這種代駕方式基本已經退出市場。
2、有償代駕的法律關系性質分析
無論是專業的代駕公司提供的代駕服務,還是個體司機提供的代駕服務,關于代駕人( 在專業代駕公司的情形則為代駕公司) 與被代駕人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在學說上存在著雇傭合同說、承攬合同說、委托合同說三種觀點。也有學者認為,有償代駕合同雖與雇傭合同、承攬合同、委托合同之間存在特征上的交叉,但無法被其中任何一種有名合同完全涵蓋,因而是獨立的新型無名合同。由此可見,盡管有償代駕形態各異,但對其法律性質的爭議焦點卻是一致的。
本文認為,有償的代駕人與被代駕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性質為承攬合同關系。理由如下: 根據《合同法》第 251 條的規定, 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也就是說在承攬合同中,定作人需要的不是承攬人的單純勞務,而是其物化的勞務結果。此外,在承攬合同中的承攬人應以自己的風險獨立完成工作,定作人注重的是特定承攬人的工作條件和技能。在代駕人和被代駕人的代駕合同中,代駕司機獨立完成送被代駕人至目的地的行為,代駕司機獨立駕駛,自主選擇路線、控制車速,無需聽從被代駕人的指令。
綜上,本文認為代駕人和被代駕人之間是承攬合同關系。
(二)機動車無償代駕法律關系的性質
無償代駕多發生在親人、朋友或熟人之間的出于情誼、利益等關系代替被代駕人駕駛機動車但不從中牟利的行為。
1、情誼型無償代駕。即通過雙方合意,親人、朋友等熟人之間的無償代駕。此種代駕是基于日常生活中來往的情誼向被代駕人給予幫助,不要求回報,并不構成法律上的強制關系,不必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屬于“好意施惠”關系。基于 “好意施惠”的無償代駕并不具備合同的法律拘束性。綜上,本文認為在親人、朋友等熟人之間并不構成法律關系。
2、無因管理型無償代駕。即被代駕人因喪失意志而無法做出意思表示,代駕人出于為被代駕人的利益考慮而實施代駕行為,屬于無約定或法定的義務,而為他人利益管理他人事務,符合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但此種情形存在適法和不適法之分。適法的情形多是被代駕人酒醉不醒,失去意識,代駕人通過推定被代駕人的意愿進行代駕。雖然是擅自的,但可以視為和被代駕人之間達成了合意,屬于情誼行為。不適法的情形是指違背本人意愿,不是出于維護被代駕人的利益。綜上,本文認為基于無因管理的代駕人和被代駕之間不構成合同關系。
二、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侵權責任主體
我國法律對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判斷標準,一向奉行“運行支配 + 運行利益二元說”。這最早可追溯至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2001年發布的三條司法解釋與批復,均清晰地體現了認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應以機動車的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作為判斷標準的司法精神。鑒于以大量司法實踐為基礎構建判斷基準的類型化和具體化成為必然要求。《侵權責任法》第 49 條、第 52 條所規定,無論是租賃、借用等適法行為,還是盜竊、搶劫、搶奪等違法行為,所產生的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形,發生交通事故時,機動車使用人及推定作為機動車使用人的盜竊人、搶劫人、 搶奪人應當承擔相關責任。但代駕行業興起,有償代駕種類多樣,無償代駕也有情誼行為與無因管理的區分,法律關系復雜,并不能簡單認定代駕人作為機動車使用人即為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因此,采用“運行支配”+“運行利益”二元說對責任主體進行分析認定比較妥當。
1、有償代駕侵權責任主體認定
在有償代駕中,代駕人與被代駕人之間的關系應為承攬關系。代駕人( 承攬人) 對機動車具有使用權,可以按自己意愿駕駛機動車抵達目的地,具有運行支配地位,并在交付成果后獲得報酬,其實質上也享有了運行利益。被代駕人( 定作人) 指定目的地,在抵達之后獲得運行利益,但被代駕人客觀情形并不具有運行支配地位。所以,根據二元說,代駕人享有運行支配以及運行利益,應認定代駕人為責任主體。
2、無償代駕侵權責任主體認定
(1)情誼行為侵權責任主體認定。在情誼行為中,被代駕人做為受惠方,與承攬合同一致,享有運行利益而沒有實際上的運行支配地位。代駕人做為無償施惠方,并沒有受到實際的利益,而只獲得精神利益,但也屬于利益的一種。也因此,代駕人是擁有運行利益的,同時做為機動車使用者具有運行支配權,所以應認定為責任主體。
(2)無因管理侵權責任主體認定。無因管理型代駕有適法與不適法之分,在適法的無因管理型代駕中,推定雙方達成合意,屬于情誼行為,按上述應被認定為責任主體。而在不適法的情形中,代駕人違背了被代駕人的自身意愿,被代駕人并沒有運行利益。代駕人享有完全的運行利益,并具有事實上的運行支配地位,可以被認定為責任主體。
綜上,在代駕侵權情形中,盡管實際上存在不同性質的代駕法律關系,但代駕人均認定為責任主體承擔責任。
三、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承擔問題
根據“運行支配 + 運行利益”的機動車保有人標準分析,無論代駕的法律關系性質為何,代駕人都是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的歸屬者,作為機動車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應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 76 條的規定,對外承擔屬于“機動車一方”的侵權責任。但根據法律關系性質的不同,代駕人對外承擔侵權責任時適用法律依據的路徑存在細微差別。而且,當被代駕人有過錯時,還涉及其與代駕人之間的侵權責任分擔問題,對此有必要具體分析。
(一)承攬合同型代駕的侵權責任承擔
當代駕的法律關系屬于承攬合同時,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 10 條的規定處理。該條規定: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據此,當因代駕人的過失導致事故發生的情形下,無論是造成自己損害還是造成他人損害,應當由代駕人承擔侵權責任。
此外,被代駕人作為承攬合同的定作人,若存在定作、指示或者選任的過失,導致其在將機動車交于代駕人駕駛時,沒有盡到合理、謹慎的注意義務,則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其中,選任過失是指對代駕人駕駛資質和駕駛能力的疏于注意。
(二)情誼行為或適法的無因管理型代駕的侵權責任承擔
當代駕的法律關系屬于情誼行為或適法的無因管理時,屬于《侵權責任法》第 49 條的適用范疇。遵循實質等同性的解釋方法,即與借用、租賃在本質上相類似的法律關系。此外,對比侵權法第 52 條規定,其規定的是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與機動車使用人的分離不符合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意志的情況,第 49 條則規定的是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與機動車使用人的分離符合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意志的情況。據此,就代駕而言,對于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與機動車使用人的分離,在情誼行為的情形中,代駕人和被代駕人之間達成了合意;在適法的無因管理的情形,代駕人和被代駕人之間雖不存在合意,但符合被代駕人可得知或推知的意思。因此,都能夠被第 49 條中的“等情形”所涵蓋,屬于該條的適用范疇。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 49 條的規定,“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據此,被代駕人作為機動車的所有人,其過錯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 1 條的規定進行判斷,主要表現為對機動車安全、技術性能的疏于維護,對代駕人駕駛資質和駕駛能力的疏于注意等情形。其與代駕人之間的責任形態有如下幾種觀點: 第一,不真正連帶責任。具體來說,被代駕人作為機動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應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若其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應對受害人承擔過錯侵權的損害賠償責任。第二,補充責任。作為被代駕人的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過錯責任,作為代駕人的實際駕駛人承擔無過錯責任。當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錯時,應承擔與其過錯大小相應的賠償責任,而且是補充責任。本文認為,當作為被代駕人的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也有過錯應當承擔相應責任時,其與代駕人之間實際構成單向連帶責任。
(三)不適法的無因管理型代駕的侵權責任承擔
當代駕的法律關系屬于不適法的無因管理時,符合《道路交通事故司法解釋》第 2 條規定的情形。該條規定也屬于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與機動車使用人的分離不符合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意志的情況,但排除了《侵權責任法》第 52 條規定的盜搶、搶劫或者搶奪機動車的情形。根據該條規定,在私自駕駛他人機動車的情形下,從運行支配的角度來看,駕駛人實際上控制、支配機動車,所以開啟危險之源的主體為駕駛人;從運行利益的角度來看,駕駛人從機動車運行中獲利,因此由駕駛人承擔賠償責任。當作為被代駕人的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存在過錯時,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此時,被代駕人的過錯應理解為所有人或管理人存在保管或管理上的過失,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為宜。據此,當被代駕人具有重大過失,即欠缺日常生活中普通觀念下的必要注意,則應承擔賠償責任。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的規定,最終確定責任承擔的實體依據為《侵權責任法》第 49 條,仍屬于單向連帶責任,即由代駕人承擔賠償責任后,再向被代駕人追償與其過錯和原因力相應的責任份額,而不能反向操作。
四、完善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建議
(一)國家統一出臺行業準入相關政策法規
目前全國有幾十家代駕企業,也有自發性的民間代駕行業協會,但是隨著該行業的發展和業務量的激增,各代駕企業出現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收費不合理、代駕人認定不嚴格等一系列問題。可以成立全國性或者地區性的代駕協會,以政府為主導,將分散的公司、平臺和個人進行統一管理,對于市場準入、公平競爭進行嚴格管理,并且在代駕行業內部設置監督機構,做好代駕司機進入行業的資格審查,與公安機關進行聯網合作,對行業內人員流動進行及時追蹤。做好行業協會內的日常管理,定期對代駕司機進行培訓,對日常營業中產生的爭議進行及時解決和反饋。
(二)各地頒行地方性法規
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差距較大,社會現實也不盡相同。而地方性法規更具有解決當地實際問題的特點。應對代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統一規定,包括具體情形下的責任主體及其承擔,網絡運營平臺的責任及其對代駕司機的追償權以及發生交通事故后的賠償等諸多問題進行明確說明。本文認為,地方性法規可以把調整的著重點放在以下幾點: 一是規范代駕人和代駕企業的資質,設置代駕執職業資格證等類似規范性文件,做好代駕企業和代駕人備案工作。二是明確規定代駕企業業務范圍和業務規范,要求代駕企業收費合理、明碼標價、出具正規收據等。三是規定爭議解決機制,如出現侵權糾紛時先自行協商,協商不成申請調解,調節不成向法院提起訴訟等。
(三)推行代駕合同制
目前的現狀是,代駕通常不簽訂書面合同,多以口頭或網上app為主。由于代駕雙方權責不明,一旦發生代駕侵權事故糾紛,如若雙方協商不成發生爭執,便會使雙方陷入困境,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既不利于代駕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也不利于參與代駕的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所以本文建議有關部門可以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以及《合同法》相關規定, 明確代駕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分配,對價格報酬、交通事故處理、車輛損壞賠償、違約責任等一些列具體問題進行規定,使得代駕行業更加規范發展,本文建議相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可以參考出臺一份代駕合同樣本,以供代駕企業參考使用,也能更加快速的將代駕合同制推廣。
結 語
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賠償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復雜多樣,目前我國關于交通事故侵權賠償的法律還需進一部進行細化、解釋,在司法實踐中應將案件做類型化分析,通過合理的審判,更好地實現法律定紛止爭的功能和引導人們正確行為的價值。審理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賠償案件時,損害賠償責任歸責原則的適用,賠償責任主體的選擇,賠償范圍的確定問題尤為重要,它們也是正確處理案件、解決就糾紛的關鍵。本文綜合分析之后,以“運行支配 + 運行利益”二元論為主明確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主體認定,所以本文依據理論標準,進行類型化的分析,討論了各種特殊情況下的損害賠償責任主體認定問題。最后,完善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相關法律法規十分必要,同時推行代駕合同保障雙方利益。
【參考文獻】
[1] 楊立新.《侵權責任法論》第五版[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
[2]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 責任法解讀》[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4] 楊立新,王毅純. 機動車代駕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研究[J]. 法學 論壇,2015(04) .
[5] 安建須:《酒后機動車代駕致人損害的責任主體認定》[J].載《法律適用》2013(11)
[6] 張新寶、解娜娜: 《“機動車一方”: 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義務人解析》[J].載《法學家》2008(06)
[7] 孫玉榮.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特殊責任主體研究[J]. 法學雜志,2014(03) .
作者簡介:諶丹妮(1996—),女,漢族,湖南省懷化市,碩士,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