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欣穎
英語閱讀水平是衡量學習者英語水平的一個方面,因而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對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不容小覷。然而許多研究發現,不少英語專業學生閱讀量少,閱讀內容僅限于課本,課外閱讀比較匱乏。一些英語專業學生甚至存在閱讀焦慮情況。本文從教學者和學習者角度,分析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焦慮的成因,旨在為緩解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焦慮提供提供探索性建議。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對英語專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提出了具體的目標。最新版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提到,大二、大三年級學生應能讀懂難度相當于Sons and Lovers或The Great Gatsby的文學原著,并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要點,并能運用正確觀點評價思想內容。《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 針對當代英語專業本科生閱讀量極度匱乏的現狀, 呼吁增加閱讀量以提高專業學生閱讀水平, 并滿足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要。
在唐釗蘊等人對五所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7.9%的英語專業學生認為自身閱讀量一般且涉獵范圍小;在李小華的研究中發現,43.8%的人每周課外閱讀時長低于兩小時;在課外閱讀中,只有39.22%的人英文原版經典書籍;由此可以發現英語專業學生課外閱讀量少,在英語課外閱讀中投入時間少,沒有足夠的輸入量。英語專業學生同樣面臨著閱讀焦慮的問題。英語專業學生盡管學習英語的時間比較長,但由于畏難情緒、不了解西方文化等因素,害怕閱讀英文原著。
對現有研究觀察,可發現以下問題:(1)目前研究多以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 較少關注英語專業學生;(2)目前研究比較單一,多數研究僅注重于探究閱讀焦慮與閱讀成績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分析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焦慮的成因,旨在為緩解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焦慮提供提供探索性建議有重要意義。
2 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焦慮的成因
2.1客觀因素
2.1.1閱讀課課程內容陳舊,沒有激發閱讀興趣
傳統英語閱讀教材內容低質量、非經典、無出處。教材內容陳舊,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難以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不利于學生形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課文只是為習題服務,而大量閱讀習題才是重心。課堂上機械重復的“講解-訓練式”,難以培育高水平英語人才。
2.1.2課程設置不合理
專業課開課較晚、閱讀課課時數較少。低年級閱讀課以精讀和泛讀為主,側重語法詞匯等基礎知識,并未讓學生深入閱讀,內容體系性不強,低年級學生人文知識和素養較差。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閱讀課開設時間較晚,進入高年級閱讀課開始細分,如英美文學、英美詩歌等,類別廣泛但缺乏系統的體系。知識的零散化不利于本科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不利于培養具備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2.1.3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理解難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大,在課外閱讀中往往需要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作為支撐。在英語專業的課程安排中,有《英美國家概況》《歐洲文化入門》這兩門介紹西方文化的課。但由于課程內容多,班級容量大,老師在授課時需要趕授課進度,講得不深,沒有系統的給進行英美文化方面的介紹;學生可以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僅限于部分領域,課堂上也只是急于把老師說的重點摘抄到筆記本里,沒有真正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不深,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思想,英語閱讀焦慮值自然就高。
2.2主觀因素
2.2.1缺乏閱讀動機
大部分學生忙于應付課程作業、期中考、等級考試等, 學習負擔重。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較少,學生閱讀時間少。在缺乏有效的督促機制的情況下, 除了少數自律、優秀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閱讀的動機比較低,很少會花時間閱讀英文書刊, 輸入量比較少,視野也比較狹窄。
2.2.2難以找到匹配自己閱讀水平的讀物
閱讀材料中,如果生詞超過了5%造成理解障礙,就可能給學生帶來焦慮。學生在挑選課外讀物的過程中,往往不了解自己的閱讀水平,不清楚讀物的難度怎么樣,往往選擇的讀物與自身閱讀水平不匹配。選擇的讀物太簡單,學習的收獲不大;選擇的讀物太難,學生難以理解讀物的內容,往往會產生受挫感。畏難情緒更會引起惡性循環,學生更不愿意讀英語讀物。
2.2.3沒有樹立正確的閱讀習慣
許多學生由于在中小學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沒有做好閱讀計劃,堅持不下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遇到不懂的詞匯,馬上去查字典的不良習慣,大大地降低了閱讀的速度,影響了閱讀的連貫性,不利于把握文章內容。
3 緩解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焦慮的對策
3.1改進閱讀課課程設置
首先,課本內容需要注重人文性,與時俱進。正如Krashen的理論所指出的,外語教學“重點在于提供大量易于自然吸收的材料”(胡文仲2006:83)。這也是英語專業教育亟需做的事情———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具有經典性的閱讀內容,并基于這樣的閱讀開展教學。另外,增加英文閱讀課時量,提前專業性閱讀課的開設時間。比如:臺灣中正大學從大一開始開設專業性閱讀課《西洋文學概論》,從大一到大三課程設置不斷地深化,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人文知識體系。
3.2創新閱讀課教學模式
閱讀課要注重通識性和人文性。改進評價方式,考核形式更多樣化,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課程的考核模式與教學模式是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注重課堂的互動性,組織小組談論和師生問答;改變傳統填鴨式教育的教學模式,老師一個人講課,一群人在快速地記筆記。相反,學生需要在課后做大量的閱讀準備,提前預習,在課堂上積極地與老師及同伴互動,分享與討論觀點,在討論中學習。
3.3 推薦閱讀書目,激發學生閱讀熱情
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雙語人才,英語專業學生閱讀情況受到關注。目前出臺了《英語專業本科生閱讀參考書目》,外語學院可以將其作為參考依據,將英語閱讀納入的人才培養方案,對英語本科生閱讀提出高、更具體化的要求。此書目考慮到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知識板塊等,將書目分為三部分:進階書目定位為過渡性閱讀,旨在讓英語專業學生產生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必讀書目是英語專業本科最低閱讀要求;推薦閱讀是英語專業在達標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素質的拓展閱讀。通過閱讀符合自身閱讀水平的書目,學生更容易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激發閱讀熱情。
3.4學習閱讀策略,樹立正確閱讀習慣
學生應樹立正確閱讀習慣,改掉逐詞閱讀的不良閱讀習慣。采用科學閱讀方法,掃視閱讀、以詞組或意群為單位閱讀,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含義。在閱讀過程中,不能被生詞嚇倒,也不能以母語的習慣選擇閱讀內容。學生應提高自身自信心,克服畏難情緒,從而提高英語思維能力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4 結語
英語專業作為人文學科,應具備人文主義色彩,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文化視野、創造能力、思辨能力等。通過分析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焦慮的主客觀因素,對今后英語閱讀教學和英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探索性建議:比如改進閱讀課課程設置,創新閱讀課教學模式,重視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推薦閱讀書目,激發學生閱讀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閱讀習慣,培養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