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娣

【摘要】單元教學以單元整體為基礎、為基本,立足系統的、整體的課程理念與思維,制訂單元教學目標,整合單元教學內容,設計單元教學計劃,有序實施教學過程,運用多樣教學方法,開展多元教學評價。它打通了傳統“課”與“課”之間的聯系,突出體現了教學的系統性、整體性、連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
【關鍵詞】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一、問題的緣起
回顧以前的教學,很少進行單元整合,基本上都是進行單篇教學。單篇教學是著眼于局部的課,雖具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但只是單元教學設計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我國小學數學課程教材雖然是按照單元來編制的,但基本上是以單篇課文為教學單位的模式進行教學設計的。這種教學設計實際上以“文本”為重,按照單元教材的自然編排與次序,“孤立”地教學單元中的每一節課的內容,往往缺少系統思維與整體架構,很難真正基于學生實際學情,推進學科核心素養整體、有序發展,而更多地局限于單課教學的點狀發展層面,其重心、關注點與真正落腳點并不能很好地突出以“人”為本,而是以“文”為本,難以擺脫其局限性和狹隘性。基于單篇教學設計的目標,實施起來的時間有限、內容有限、活動空間有限,而難以讓學生有經歷體驗、探究、合作的過程,難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影響了課程教學實施的效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以《萬以內數的認識》單元整合教學為例進行了實踐研究。
二、內容上的整合
本單元教參上提供的知識體系及相應的課時安排為:共13個例題 12 課時(見下圖 )。
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十進位制和位值制是本部分知識的核心概念。本單元的教學需要引入大量的生活中的數,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征數,培養孩子的工具意識。同時,補充數位順序表,體會理解十進制和位值制的含義,進一步理解數的組成,水到渠成完成讀寫和比較大小的知識的學習。課時整合后,第一課時將教材的例1到例4整合在一起教學《千的認識》,第二課時將例5到例9整合在一起教學《萬的認識》,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節省了教學時間。 第一、二課時,雖然知識涉及例1到例9,但側重點仍為計數單位“千”“萬”的認識,后續還需要對“數的讀寫”“比較數的大小”“近似數”等知識進行鞏固提升。最后教學《整百、整千數加減法》和《用近似數解決問題》。
三、方法上的整合
萬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大數,而且這些大數相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抽象度極高。藍本教材中,幫助學生認數的直觀模型主要是小方塊、計數器和算盤三種。算盤的結構和計數規則與計數器雖然很相似,但唯一不同的一點(上檔一個珠子表示5),其實對學生直觀理解“滿十進一”的十進制計數法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干擾。所以,在實際的兩種模型中,從小方塊到計數器的過渡表面上看是從具體到抽象,但實際上由于單調,而缺乏豐富的直觀性,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在理解數的意義的,從具體的數量抽象到符號表示的邏輯結構過于簡單。
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建議采用“人民幣模型→小方塊→計數器→算盤”等直觀模型,引領學生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和組成,而這樣的邏輯結構,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感,歸納能力和符號意識。
四、單元教學實踐與思考
單元教學流程,需要從橫向、縱向兩個層面理解“單元”的教學結構。
1.縱向:“導入—展開—總結”三個階段順次開展
導入階段共1課時,將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這一課時,學生將就整體學習情境展開討論,發現并提出感興趣或者想要解決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梳理分類。結合“數的認識”的學科本質,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有問題分為“數的意義”“數的表示”“數和數的關系”“數的應用”四條主線,明確接下來的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
展開階段共9課時,將依據導入階段確定的任務與計劃,以“數的意義”“數的表示”“數和數的關系”“數的應用”四條主線為線索,開展具體的學習活動。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每一課時,教師除了完成計劃內的學習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總結與反思,關注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了新的問題,把新的問題補充到學習任務和計劃中,這樣隨著全部學習任務的結束,學生不但完成了對大數的認識,同時,還從“數的認識”的本質屬性、邏輯結構上建構了全面、完善的關于“萬級”數的知識體系,為后續進一步學習“億級”數的知識積累重要經驗。
總結階段共1課時,將在完成全部學習任務后,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總結和反思,既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內容的整理與復習,還要指導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橫向:“學生學習活動”“教師指導支援”“評價要點”三個方面體現“學、教、評一體化”
與以往“教、學、評一體化”不同的是,“單元”教學理念強調“學、教、評一體化”,三條主線同步進行,有機結合,重點突出。首先,單元教學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課改后,盡管人們越來越重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實際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還是更多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設計教學流程時,教學內容的組織、呈現的邏輯結構都是以教師的理解為主要依據。現在,我們要把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過程中自然發生的邏輯線索為主要線索開展學習活動,而教師只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指導和支援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既是目標,也是內容,更是方法。教師指導的策略、時機等都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活動而確定。
其次,單元教學計劃中針對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設計了評價目標,充分體現了過程性評價的作用,改變以往以終結性評價作為主要方式的單一評價,觀察法、訪談法、測驗法等評價方法的多樣性,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等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讓評價充分發揮作用,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五、單元教學特點
1.情境性:強調學習情境的現實意義
有意義的情境是指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生容易理解的,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的情境。
在導入階段,為學生設計了逛商場的大情境,通過觀察情境中的商品數量、價格等數學信息,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出問題。在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的基礎上,確定了單元學習目標(認識萬以內的大數),并制定學習計劃(數的意義、數的表示、數和數的關系、數的應用4條主線)。在展開階段的每一個學習活動,同樣需要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有數學價值的情境中開展體驗、探究、建構知識,發展學科素養。
2.主體性: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如,前所述,“單元”理念下的教學活動,完全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體,教師只是處于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指導和支援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要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已有經驗,還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切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對于萬以內的大數的認識,學生積累的經驗并不是十分豐富,但是從學生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問題的導向之下,更多的開展獨立的探究活動,總結經驗,發現規律。在用多種方法表示大數的時候,允許學生基于自己的認知和能力,選擇自己理解的方法來表示大數。
3.對話性:重視學習過程的多方對話
“單元”教學因為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與文本、自己、同伴、教師等一切學習資源開展的多方對話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學生每一個學習目標的達成、每一項知識的構建除了內在知識基礎和相關經驗的轉化外,更多要靠通過多方對話從外部渠道獲取。學生愿意主動開展多方對話,就是增加了獲得更多知識與經驗的可能性。在單元學習過程中,我們力爭為學生創造更多進行多方對話的機會,如,根據學習建議開展的獨立學習(與文本對話)、小組和全班范圍內的分享交流(與同伴和老師的對話)、自我反思學習過程(與自己的對話)等。
4.深度性:促進學習效果的深度延展
任何教學,雖然教師都會根據學生的學情、課程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學習資源,設計了一定的學習路徑,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預估,但是我們還是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但是在“單元”教學中,我們將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首先,在導入階段,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梳理出來的學習目標,很有可能是不完整的,在展開階段,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擅于指導學生加強總結和反思,將隨時發現的新問題補充到學習任務單中。其次,在學生展開的多方對話中,非常有可能會出現預設外的、學生關注到或者有興趣的課程內容,出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要有利于學生發展,并且與“單元”教學計劃不沖突的,可以進行適當地深入學習。最后,在整個“單元”最后的總結和反思過程中,學生可能又有新的發現和提問,這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制作自己的問題銀行,將問題梳理起來,根據需要可以進行靈活地調整,給學生繼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也可以留待日后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再去解決。實際上,這樣的學習已經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深度思考,進而觸發需要深度學習的愿望或者行動。
在新課程背景下,以整體性的視野來整合資源、教學設計,進行教學過程的實踐與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有利于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溝通,為基礎性、結構性的教學內容與生發性內容的聯結提供可能。與此同時,學生在參與整合教學時思考會趨于多元化,不會單一地去思考問題,可以提高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侯學萍,陳琳.小學數學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8(29).
[2]高子林.基于學力提升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8(26).
[3]朱禮娜.單元整體教學,撬動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支點[J].課程教育研究,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