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華
摘要:六百多年前的蘇州地區誕生了昆曲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昆曲藝術的發展,昆曲成為影響海內外的中華優秀文化。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昆曲藝術走進校園,能助力學生藝術的感受、體驗、評價,幫助學生提高藝術美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唱響;昆曲;提升;藝術素養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昆曲,簡稱“昆腔”,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江蘇省蘇州昆山市千燈鎮炎武小學與昆曲有“緣”。炎武小學昆曲文化進校園,唱響昆曲傳統之聲,提升學生藝術素養,演奏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新篇章。
一、探尋昆曲提升學生藝術素養之路
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審美修養和美學修養是他們一生發展的基礎,黨的十九大要求全國的中小學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炎武小學在做好文化課程實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學生藝術素養的培育之路,學校依據地域優勢,決定以昆曲進校園為突破口,開展學生藝術理論、藝術史知識的教育,因地制宜地幫助學生理解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發展的規律,開展學生藝術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理解力、創造力等活動。讓昆曲這一“活化石”能夠代代繼承、延續,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通過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彰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突出以美育人的特色,是新時代炎武小學立德樹人的一種責任與擔當。
二、把握昆曲課程立德樹人教育方向
學校從興“唱昆曲”到重“優育人”,指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炎武小學“昆曲文化課程”對昆曲的傳承作用,不僅能促進文化立校載體的建設,而且能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更成為提升辦學品質的抓手。
昆曲文化課程的引入,促進了學校物態文化建設。通過與共建學校——昆山市千燈中心小學校的相互交流,實施校園文化建設“1+1”,學習借鑒共建學校的成功經驗,建立了昆曲長廊、昆曲景點、炎武文化園等物態建設,建設物態性學習載體,呈現趣味化教學資源,形成充分展現課程特色、具有濃郁課程文化氛圍的教學環境。
昆曲文化課程的校園普及,為師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供了形象的版本,學校以昆曲課程“1+1”為原點,我校還和千燈中心校的其他課程進行了緊密的合作。從校園籃球到校園足球,從藝術課程到文化課程,兩校密切配合,使學校的發展、教師的成長、學生的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
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感受中提升藝術素質,提高審美情趣,在對昆曲文化內涵的理解中培養文化自覺,形成對昆曲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三、形成昆曲提升學生藝術素養路徑
炎武小學與昆曲的藝術之美、教育之美有“戲”。深受地域昆曲熏陶和浸染的炎武小學,積極探索將天然的地方資源轉化為現實存在的教育優勢,開始尋覓昆曲在校內傳承的方式與途徑,機遇隨著追求而降。經過多年醞釀,2013年2月,在鎮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昆山戲曲小梅花基地的支持下,學校成立了昆曲“戲曲班”,這個俗稱“小昆班”,鋪設了學校傳承昆曲之“藝”,進而成為課程之“體”,培育學生有責之“心”的藝術教育之軌,從而開始了由興趣小組建基、文化課程建樹、辦學品質建業的過程。
(一)傳承的智慧選擇,學校的金色名片
從建“小昆班”到設“昆曲課”。炎武小學對昆曲的傳承,一開始主要抓手是開設“小昆班”,集中一批對昆曲有特殊愛好和藝術感知的“小昆迷”,加以深度培養。學校聘請蘇州昆劇團和戲曲小梅花基地的專家擔任指導教師,在1~3年級挑選50名學生作為首批學員,安排每周五下午和周六一天作為學練的時間。
以文化浸潤教育學校,是學校辦學堅持的方向。用文化的方式提升辦學的品質,炎武小學嘗到了甜頭。學校近幾年來,先后獲得“全國未來科學家培養基地”“中國軟式棒壘球實驗學校”“江蘇省平安學校”“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蘇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昆山市首批特色法治學校”“昆山市教育綜合考評(進步獎)學校”等榮譽稱號。
“昆曲藝術”的習得與“教育昆曲”的推崇是不同的,后者更注重昆曲藝術傳承的普惠性,以及昆曲藝術蘊含的多種教育元素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影響。于是,在“小昆班”長足發展的同時,學校開發了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昆曲藝術教育效應最大化的“昆曲文化課程”。
(二)推崇昆曲課程,提升藝術素養
學校推崇昆曲的課程地位。首先,“昆曲文化課程”定位為文化類校本課程,突出全員性,編寫并應用相關校本教材,以兩周一節必修課的方式組織實施,面向每個學生,引導所有學生都能知昆曲、誦昆謠、唱昆歌,初步了解昆曲藝術的歷史與淵源,得知其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了解昆曲的行當、表演的特征、服飾藝術,感受昆曲音樂的情緒,并參與昆曲表演,進一步感受昆曲藝術的魅力。其次,“昆曲文化課程”定性為體驗性實踐課程,強調實踐性,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知行合一,欣賞與參與并行。堅持給學生創造條件,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片面的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接受、從單一的接受學習轉向接受學習和探索學習相結合、從單一的個體學習轉向個體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掌握初步的昆曲知識和能力、形成相應的態度與價值觀的同時,能夠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第三,“昆曲文化課程”定格習得性綜合課程,注重音樂、美術、舞蹈、文學等相關藝術門類的多元學習,體現綜合性,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學校依托昆山市品質課程建設,先后編制和開發了《炎語昆曲》《炎樂昆謠》《炎色昆韻》等校本課程綱要。
四、結語
提升學生藝術素養,要進一步強化以昆曲優質傳統文化的特點來優化學生藝術教育,以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教育質量為根本的生態設計。學校要通過文化設計、物態呈現,體現環境育人的風范,體現特色育人的風格,體現全面育人的風尚。積極倡導教師努力提高自身昆曲傳統文化素養和創新素養,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努力站在課程的高度去設計課堂教學,實現學生藝術修養的陶冶,堅定走符合時代需要的立德樹人之路。
參考文獻:
[1]陳均. 昆曲如何進校園[N].文藝報,2015.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