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年

摘 要:基于任務驅動的合作學習并非簡單的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討論,而是基于科學合理的小組分配,并設置有探究性和討論價值的案例及問題作為任務驅動,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充分討論和展示交流,并積極反饋和總結,最后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完成任務,實現目標。
關鍵詞:任務驅動;小組合作;評價方式
基于任務驅動下的合作探究與評價最大的特色是基于生本理念,關注過程,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參與性。它采取整體性的評價,促進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學習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時,筆者整合了整個單元的內容,以任驅動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與評價。即以“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為核心驅動性問題,以“服務型政府”“責任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三個基本思路的設計活動并進行積極評價,以此探索思政課堂的實踐路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基于任務驅動的“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主題探究活動
基于對學生能力的評估和學生創造性發揮與培育的角度,在兼顧學科知識價值和學生發展意義的基礎上,筆者對“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主題活動的基本架構進行了設計,以分發任務卡的形式驅動學生自主探究課堂,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開放、探究式活動,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實現小課堂、大社會的效果。
(一)前置熱身任務:課前分享
課前設置5分鐘,輪流讓學生上臺分享生活感悟、時政學習、或參與志愿者活動心得等;或者安排學生根據各小組課前的準備,由小組長組織,各小組在組內互相分享,同時進行。學生通過分享會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增強表達,同時也為精彩、愉悅的一節課開個好頭。
活動內容: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體現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表現。
提示與建議:政府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交通管理、社會治安、輿論宣傳、提供政府服務等各方面的表現;
討論:根據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對本地政府行使職權、提供服務方面的表現,表達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建議;
設計意圖:了解政府的性質、職能、責任,感受政府的服務,理解和認同政府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公眾參與意識。
(二)課中任務驅動:小組合作探究、辯論、分享
學生把課前收集的本區所發現的、所感悟的感人事跡,以圖片、視頻或小故事的形式與同學們進行分享,課中有關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分享、交流,讓大家都能從中得到學習。
活動內容:精準發力為企業減負,體會政府的管理與服務
背景材料:2020年1月,在疫情突襲之下,諸多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延遲復工但繼續承擔房祖和支付工資帶來的經營成本較大的困境、營業收入減少和現金流短缺的困境、人力和成本漲壓力大的困境,以及合同違約風險等困境。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全國各省、直轄市陸續推出的系列針對中小企業減負措施,涉及金融支持、財稅支持、穩定崗位和科技創新等諸多方面,涵蓋減租、減稅、緩貨款貼息、繳社保、保障生產運營等具體措施。
探究任務卡:
1.收集資料,深入思考分析,感受政府為企業所提供的幫助。
2.走訪附近企業,深入了解當地政府幫助企業度過難關的各項政策措施。
3.政府為企業、為人民辦實事,對人民負責,你對政府的作為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4.除此以外,政府還在哪些民生方面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幫助和解決?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政府的性質、宗旨、工作原則,領略“服務型政府”。通過對政府職能、責任的知識的掌握,理性認識“責任型政府”,認識建設“法治型政府”的重要性及其對策,加深學生對政府工作的理解,提升國家認同感。
二、基于任務驅動的“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主題評價活動
在“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主題活動中,筆者改變以往讓學生做習題的純知性的評價方式,將學生內在感受與外在表現相結合,采用學生自評、小組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以更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見表1)
學生對某事作出評價往往是從一個總體的印象進行評價,可能導致對事情的評價不夠深入、不夠全面,觀點偏頗。通過細化評價原則與要求,分項目分內容對各項指標進行評價,綜合個人評價、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以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參與材料的收集與分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自我批評與改進,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才會讓評價活動更加真實有效。
三、基于任務驅動的小組合作探究與評價的實踐路徑
(一)過程上,以任務驅動設計教學活動
任務驅動應當是基于教材的內容的。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確定的驅動性問題應該要注意幾個關切點:一是展現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要實現“任務設計內容化”,就要吃透教材內容、挖掘教材觀點,二次利用教材知識,才能使設計的任務體現課程的具體內容,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二是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既能通過任務驅動,獲得感悟、思考、經驗,也能通過完成任務而落實知識,獲得素養;三是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通過創造實際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使活動有興趣、有辨析、有價值。四是任務要有意義,具有開放性,開放的課堂活動能放飛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二)方法上,堅持價值引領與自主發展的統一
辨析式的學習值得在課堂中嘗試,且最能凸顯價值引領的意義。任務活動的設計最好能做到劇情化,循序漸近,使學生越參與越過癮。在課堂上,利用范例讓學生分析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較鑒別中堅定認識,在探究活動中拓展升華。例如,上述講到“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內容時,要引導學生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可以用“辨析式”的方法,而不是通過“說教”的方式使學生“被認同”。引導辨析,可采取幾個步驟:第一步,引導學生從同學對“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不同認識中,發現自己的判斷與他人的區別;第二步,在交流中理解別人的觀點,陳述自己的理由;第三步,通過與他人觀點的比較,發現哪種觀點更具有合理性,哪些觀點可以求同存異,哪些觀點可以達成共識;第四步,結合辨析過程進行反思,校正自己行為選擇的偏差。通過開放的辨析式學習過程,理性面對不同的觀點,經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自行作出的判斷,堅持了價值引領與自主發展的統一。
(三)評價上,更加注重學生的行為表現
在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探究與評價是基于生本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一節課的精彩程度不是取決于老師,而是取決于學生,學生表現精彩則課堂精彩,學生表現糟糕則課堂糟糕。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體現的是“完整的生命個體”的整合思維。評價的本質不是甄別,而是發現學生的優點、亮點、可塑性。在“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主題活動中,筆者改變了原來用做題或測試來評價學生的能力水平,而是采用了“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多元性的評價方式,既注重了過程,也關注了結果,既重視態度,也重視行為。
基于任務驅動的小組合作探究與評價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單純追求成績的“應試教育”式的評價機制,實施多維度評價,尊重差異,開放包容,讓學生既能夠在任務驅動下體驗學科知識的內在魅力,也能在發展參與社會生活中激發興趣與熱情,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陳式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活動型教學”模式建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6).
[3]韓震.核心素養與活動型課程—從本輪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看德育課程的發展趨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