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摘 要:幼兒教育階段又稱為啟蒙階段,是孩子身心發展和今后學習生活的重要鋪墊,而創造力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幼兒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幼兒美術教學中,老師應當注重幼兒這一方面的培養,在教學中著重添加創造性元素,通過課堂引導有效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本文借由筆者教學實踐經驗淺談幼兒教育中的培養方法[1]。
關鍵詞:美術教育;幼兒教育;創造力培養
美術教育作為幼兒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促進幼兒全面成長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幼兒階段,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孩子生來所具有的巨大創造力潛能,再經過后天的精雕細琢,使得幼兒在成為高素質人才方面具有更大的可能。美術在引導孩子創造能力培養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踐中教師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開展教學活動,把握幼兒創造力的培養竅門。
一、遵循孩子的天性,激發繪畫興趣
首先教師應該明確,幼兒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養繪畫技法高超的專業人才,而是通過美術這一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基礎學習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著重點不應該是繪畫的技巧而應該遵從孩子認識世界的天性和情感選擇。例如在帶領孩子認識顏色的時候,很多老師會直接告訴孩子什么是紅黃藍綠,而在孩子的世界觀中,認識顏色是從認識物體本身開始的,要教會孩子認識色彩,不如先帶領孩子走進熟悉的世界中通過物體感知顏色,就好像黃色是香蕉的顏色而藍色是天空,通過具體的事物引入之后再帶領孩子發揮想象找出其他同色的物體,以此遵循孩子認識世界的天性再結合想象達到老師的教育目的。
而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教師在思想上應該去專業化,并盡可能地以欣賞、贊同的眼光去看待,就好像孩子畫了一個黑色的蘋果給老師,老師的態度不應該是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黑色的蘋果反而可以微笑地給孩子說:“真棒,畫了一個巧克力味兒的蘋果呢!”通過這種方式給予孩子鼓勵,是老師對孩子情感上的尊重,在另一方面也使孩子在創作中獲得了自信,也增進了孩子的創作熱情和繪畫興趣。而研究表明,經常獲得贊美的孩子,再創造能力方面也會比其他孩子突出許多,換言之自信和興趣促進了創造力的培養。
二、增加課外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藝術的創造來源于生活的經驗總結,很多老師在上幼兒美術課的時候總會陷入一個誤區:美術課就是帶著孩子們畫畫,而這顯然是不對的,幼兒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這也造成了孩子們在課堂上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所以教師在上課時不應該把課堂僅僅局限于教室,而應該帶領孩子走進現實生活中,走進自然,通過觀察和學習來培養孩子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從而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在教導孩子繪畫花朵時,不應該帶著孩子參照課本閉門造車,不妨組織一次秋游春游或者野外寫生,讓孩子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走進大自然,通過對于真實花朵的觀察來感受美麗、感受真實[2]。再由老師帶著孩子們分析花朵的結構、顏色和造型,結合孩子們的童心創造出更加符合孩子們心性的作品,以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們對于真摯美好事物的熱愛,有了生活素材的積累,也更便于孩子們創造力的發揮。
三、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增加師生情感
在幼兒階段由于孩子對于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強,在學校里老師是孩子們的家長也是孩子們的大朋友,而孩子對于一門課的喜愛程度往往也決定于對于科任老師的喜愛程度,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師生情感的培養。
“孩子用天真的眼睛透視世界,用快樂的心親吻世界”,孩子的課堂應該是充滿著快樂元素的,在美術課堂上老師要善于將枯燥知識傳授轉變為快樂的智能開發,對孩子采取自發性的、提示引導性的教學模式,讓孩子能夠在樂趣中自主地進行美術創造。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不規定顏色、材料,甚至造型上也不要硬性要求,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結合自己的興趣來創造作品,以這種不要求、隨意性的課堂模式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而在師生關系上,老師要注重師生情感的培育,首先在與孩子交流時,不要帶有“小孩子的看法不考慮、不重要”等消極看法,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以平等的位置去與孩子們成為朋友。一個優秀的老師,在繪畫課堂上是孩子們學習的領路人也更應該是孩子們童言的傾聽者和知心人[3]。
四、結束語
結合傳統的教育模式來看,當代幼兒美術教育需要把教育目的由向孩子們傳授粗淺的繪畫技巧轉向為對幼兒創造力、生活觀察力的培養,也只有帶領孩子們走進自然、貼近生活才能激發孩子的創造熱情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幼兒階段美育工作者和幼兒創造力培養的啟蒙老師,筆者認為只有富有創新意識和匠人精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扛下幼兒創造力培養的大旗。
參考文獻:
[1]金艷.芻議美術手工制作活動中幼兒創造力的有效培養[J].新課程研究,2019(14):97-98.
[2]王玉.美術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力的策略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57-58.
[3]劉娟.試論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J].成才之路,2018(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