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
摘 要:靈動課堂是高效課堂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對高效課堂的進一步升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圍繞“依托網絡,設計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立足網絡,開展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憑借網絡,實施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三個方面,詳細論述網絡時代建構高中化學靈動課堂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網絡時代;高中化學;靈動課堂;建構策略
何謂靈動課堂?靈動課堂是相對于死氣沉沉、枯燥乏味的課堂而言的。在靈動的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思路靈活,學生的思維靈敏,教師與學生不斷互動,學生與學生有效互動,課堂具有靈魂,生動活潑。
靈動課堂的建構,既離不開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又離不開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還離不開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有助于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引領學生不斷夯實教學重點;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有助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壁壘,引領學生全面突破教學難點;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撥正學生的思維方向,引領學生圓滿達成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論述網絡時代下建構高中化學靈動課堂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依托網絡,設計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
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是建構靈動課堂的前提與基礎。教師可以巧妙地依托互聯網,設計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互聯網的巧妙利用,不僅能夠使原本抽象的探究內容變得具象化,還能使原本枯燥的探究過程變得趣味化,也能使原本復雜的探究活動變得簡單化。
在高中化學靈動課堂建構過程中,教師能否依托網絡設計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找準探究活動與網絡資源、網絡技術的契合點。找準了契合點,網絡時代的探究活動自然也就會變得扎實且靈動。
比如說,在教學蘇教版高中化學“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結構”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為翔實、逼真、直觀地認識與了解原子的結構,筆者從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中搜集了一段展現“原子的三維立體結構”的視頻。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肉眼根本看不清“原子的三維立體結構”。聚焦于這段視頻,學生則可以用肉眼,近距離、多角度、全方位觀察原子的微觀結構。
實踐證明,在教師依托網絡設計的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探究的實效性。
二、立足網絡,開展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
在自主探究過程中,遇到思維壁壘在所難免。這個時候,對話交流就顯得極為必要。對話交流,能夠讓遭遇思維壁壘的學生幡然醒悟、豁然開朗,打破思維壁壘,走出思維困境,突破教學難點,提升學習效益。與此同時,對話交流也能夠使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基于此,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網絡開展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讓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助推學生學習效益的全面提升,助推靈動課堂的全面建構。
比如說,在教學蘇教版高中化學“乙烯”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直接打開百度搜索引擎,并輸入“乙烯”二字。之后,筆者打開了“秒懂百科”視頻。在學生看完“秒懂百科”中關于“乙烯”的視頻后,筆者與學生開展了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即讓學生說一說從“秒懂百科”中了解到了些什么。學生則根據“秒懂百科”視頻的內容,表述了自己對“乙烯”的初步認識。
顯而易見,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讓課堂變得生動且具有靈魂等。
三、憑借網絡,實施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
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是建構靈動課堂的有力推手。離開了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靈動課堂就好似無源之水。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能夠讓學生不斷地獲得學習自信,適時地調整學習方向,持續地獲得學習成就感。
在網絡時代,高中化學教師要想方設法憑借網絡,聚焦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實際表現,以圓滿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和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合情合景地對學生實施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
比如說,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班級優化大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實施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班級優化大師”的巧妙利用,能夠使教師的評價變得更加快捷有效,能夠讓學生更為清晰、直觀地從教師的評價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當然,為了更好地發揮“班級優化大師”的評價作用,教師還可以將評價結果適時分享到班級群中。
從形形色色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學習方向變得越來越明確,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越來越自信,學生的學習效益變得越來越顯著。
總而言之,在網絡時代,高中化學教師巧妙地利用網絡,既可以設計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又可以開展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還可以實施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立足扎實且靈動的探究活動,借助互動且靈動的對話交流,實施有效且靈動的教學評價,高中化學靈動課堂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建構起來。在靈動的高中化學課堂中,高中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也會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傳球.高中化學“靈動課堂”教學實踐探索[J].高考,2017(18).
[2]潘賢凱.讓課堂教學靈動起來: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產生與運用[J].中學理科園地,2013,9(4):12-13.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