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日常教學的方向標。現階段,新課程改革趨勢明顯,各省市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力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內容,應從小學階段開始就著重培養,因此,小學教師應積極探討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方法,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生活;教學活動
一、板書與多媒體結合,提升數學理論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較差,生活閱歷少,導致在學習數學問題時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欠缺,特別是在理解一些數學理論時,往往無法理解字面意思,更不用說理解與理論相關的內涵了。小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好奇心較強,小學數學教師可充分利用教學多媒體,將數學理論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應結合黑板板書,切不可忽視板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下面舉例說明。
在學習“認識時間”時,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使時間“動起來”。由于二年級的學生年紀小,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關注度不高,很多學生的時間觀念比較缺失,對鐘表之類的計時工具缺乏有效觀察,導致在認識時間的運行規律時聯想性差,理論理解困難。此時小學數學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鐘表運行動畫,將小時、分鐘以及秒的運行動態展現在學生面前,調動小學生的右腦記憶區域,首先,對時間的運行形成動態印象,促使小學生體會并記憶時針、分針以及秒針的運行方向和運行速度。其次,小學數學教師應在黑板上畫出靜態的鐘表示意圖,進而講解小時、分和秒之間的關系。與傳統的教學過程相比,此教學過程增加了動態認知過程,而在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時,強化動態認知能力是必要的,也是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先決條件。通過搭建動態認知的數學課堂,可促使小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從靜態習慣轉變為動態邏輯,萌生辯證性思考意識,對小學生后續的學習生活影響較大。
二、聯系生活場景,將數學理論與實際生活結合
生活中的數學處處可見,但小學生很難發現蘊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理論以及數學現象,小學數學教師應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將數學理論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在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同時,可將生活邏輯與數學邏輯相結合,從而使生活邏輯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既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相互提升,下面舉例說明。
在學習“圖形的運動”相關內容時,小學生很難理解軸對稱或平移的定義,數學教師此時可將相關定義與實際生活相連接,努力發掘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輔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此時小學數學教師可選取“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來輔助學生理解“平移”的概念,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很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區分“平行”與“平移”,學生在這種理論層面的邏輯辨析能力較差,而受限于知識水平,小學生又無法自發地實踐“理論聯系生活實際”的思想行為,此時就需要小學教師主動對其進行引導。小學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為了提升“記憶回溯”效果,數學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想各類汽車的顏色、大小以及速度等,使學生頭腦中出現立體畫面。經過具體的例子能讓學生將數學概念與具體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開展教學活動,在“動手動腳”中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即為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教學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換句話說,行動能力會直接影響邏輯思維能力,而邏輯思維能力又會反作用于行動能力,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行動協調性,下面舉例說明。
在講解“可能性”內容時,由于此章節前后的內容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考查較為嚴格,很多小學生無法理解“可能”與“不可能”、“大概”與“差不多”等描述概率性詞匯的具體含義與區別,此時小學數學教師可制作或者購買相應的課堂教學工具,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例如,教師可制作“抽獎箱”,在箱中放置不同顏色的小球,小球的數量以及顏色分布可為黃色2個、紅色3個、綠色5個。之后要求學生從中拿出對應顏色的小球,依據不同的抽取結果,教師講解不同的數學概念。又或者教師可在杯子中放置一枚骰子,要求班級學生六人成組,每人代表一個數字,緊接著要求各位學生搖晃杯子,觀察骰子的點數是否與自己的數字相對應,進而強化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總的來講,這種可調動學生學習行為的方式,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作用較大,在參加數學活動時,學生的感官以及思維均被有效調動,在思考與辨析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方式方法較多,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研究成果提出了三方面的教學建議。希望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可依據本班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靈活變通,切實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章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0(29):89-90.
[2]陳文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9):292.
作者簡介:劉寶超(1991.6—)男,漢族,江蘇淮安人,中小學二級教師,就職于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