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林
摘 要:語文學科不僅承載著傳遞知識的責任,同時還起著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規范和培養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文中一些積極向上的思想可以對小學生的行為養成形成正面引導。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生命教育理念,也是語文教育滲透育人的體現。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幾點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生命教育;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以往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強調語文教學傾向于工具性,語文教學的重心放在生活技能方面,而對于培養健全人格、做有生命意義的個體只是口號上的響應。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語文教學關注點開始逐漸向生命質量和意義方面轉移,從語文知識的滲透到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通過語文知識的感化和正面引導,對小學生健全人格魅力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不得不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生命教育的開展不充分,認識不強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生命教育滲透的執行者,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關于生命教育的開展力度不夠徹底,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僅僅強調學生要珍惜生命。在語文教學中單純地以知識點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將生命教育理論拋之腦后,沒有將語文教學與生命教育相互融合起來。另外,在生命教育的滲透中,沒有真正以多樣化的方式展開,僅僅通過說理進行。同時,語文課中雖然涉及了生命教育,但是教學的主導仍然掌控在教師一側,導致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夠真正獲得生命教育的提升。
2.忽視學生的真實體驗,注重權威說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提到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用辯證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而在滲透生命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評價總是以“參考答案”為主,導致學生失去了對問題的本真思考。他們的心里會這樣想:自己說得再好,理解得再透徹,都抵不過教師講解的觀點。教師不能及時肯定學生的思考,當學生說出的答案和教師心里期望的答案有所區別時,不會留太多時間去思考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回答。久而久之,學生的腦海里會埋下陰影,不管自己的想法多么貼近教師的“正確答案”,都不會得到重視。部分教師只相信教材呈現的,對學生的思想缺乏滲透思考。
3.生命教育內容不明確,忽視生命教育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參與者。但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生命教育缺乏正確滲透的方式,脫離了學生的認知需求,單純依靠教師對生命教育的理解開展對學生的教育。學生的個體差異、生活閱歷都是不同的,然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過程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沒有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跟生命教育相結合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言行舉止、思想道德方面進行熏陶,激發學生的榜樣意識,從課本中的優秀人物身上學到一些做人的基本準則,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但是語文教師放大生命教育的意圖,沒有真正從學生身邊的點滴出發,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的實施建議
1.在言傳身教中提升生命教育理念
教師是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在開展生命教育中首先要具備深厚的生命素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所以在進行生命教育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生命教育素養的提升,感悟生命教育的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將課本內容和生命教育聯系起來,發揮好語文教師的引導作用。語文教師自身的教育魅力大于課堂教學中的反復強調,學生在教師的言傳引導下滲透對生命教育的體驗,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進而確定更為準確的奮斗目標。同時,在滲透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留心觀察每一個學生,掌握學生的行為特征,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生命教育。
2.在教學體驗中激發學生對生命教育的再認識
教與學貫穿小學語文教學的始末,是教師“教”與學生“學”有效碰撞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課本內容展現出來的人物優質品格進行深刻體驗。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師的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過程,學生能夠在知識學習中激發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生活領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簡單地將成績作為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標尺,要肯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生命體驗,將語文知識中關于生命教育的實例內化于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存在,所以語文教學要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因材施教,為每一個獨立個體創設適合他們發展的途徑,保證他們在教學體驗中能生發對生命的敬意。
3.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生命教育自主開花
自主學習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主體性表達提供條件,這也是新課程要求中“以人為本”的體現。在語文學習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這是彌補個體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要為學生潛能發展和個體的未來學習創設條件,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敢于表達、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在自主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表達被激發,思維被打開,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交流分享,有利于學生身體機能的發展,進而使生命教育落地生根。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