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瓊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度推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依托數學教學,綜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意識、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多方面能力同步發展。數學建模作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效滲透,并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綜合探究能力,推動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建模思想;應用
小學階段很多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較強的被動心理,還有很多學生對教師、家長等有很強的依賴性,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就難以實現突破性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并為學生創建恰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有效探究。數學建模作為指引學生學習創新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有重要價值。
一、數學建模的內涵與意義分析
數學建模就是以建立數學模型為核心的數學學習方法。數學建模思想目前應用普遍,教師都非常注重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因此從小學階段開始,教師就要逐漸向學生滲透建模意識,這樣才能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1.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讓學生遵循既定的思路來學習,而是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創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探究與學習的樂趣。建模意識的培養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自身學習的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構建模型,嘗試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數學建模意識的養成,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2.能夠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指引學生學習探究時,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具體的問題,這樣可以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將抽象的知識化解為具體的生活模型,使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降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探究的興趣。
3.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
小學階段,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考慮問題不夠全面,還有一些學生不能靈活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具體問題,只能從主觀層面進行一些臆斷和猜測,這些都不利于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將模型構建的過程交由學生自主完成,讓學生選擇相應的思路解答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能力,同時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加全面,預設與結果也能更加合理,使學生的思維縝密性顯著提升。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建模思想養成的策略
1.因勢利導,提升對學生自主建模的重視程度
小學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學習提升的關鍵時期,雖然學生在自我約束意識方面相對比較薄弱,但是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對外界也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學生這些優勢,因勢利導,發展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將課程學習與建模思想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強的參與性,讓學生的綜合能力穩步提升。以“角的度量”這部分知識學習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概念層面向學生具體展示,使學生能夠理解角的一些特征,而在角的測量過程中,教師則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通過微課向學生展示角度測量的方法及角的大小比較,接著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構建模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想一想生活中常見的角有哪些,它的度數應該如何度量,大小應該如何比較。讓學生聯系生活構筑數學模型,并進行個性化的展示與講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意識,并能積極運用數學方法來解答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自主發揮,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充分。
2.活學活用,鼓勵學生自主構建數學模型
數學是一門工具學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邏輯與思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偏廢一方,而是要將二者融合在一起,為學生學習、探究、創造有效奠基,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積極思考,靈活呈現。因此,在課程學習中,教師要貼近學生的學習特點,鼓勵學生自主建模,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積極運用,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開放性學習提供平臺,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積極發散,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構建多種數學模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活學活用。如在“乘法學習”這部分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8×4”講一個數學故事,分別舉例:每行種8棵月季,種了4行,一共種了多少棵月季?每個小組4人,有8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剩下的例子則需要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一想。這種發散思維型題目為學生靈活運用自主建模提供了良好契機。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建模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積極地想一想、看一看、用一用,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可以積極思考,嘗試多角度建模,充分享受快樂學習。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