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齡
摘? 要: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學內涵時,文學鑒賞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文學鑒賞過程中,“知人論世”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夠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文學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以一個全方面的姿態來幫助讀者正確認識。
關鍵詞:文學鑒賞;知人論世;作用
“知人論世”這個理念是由孟子所提出,其本意是想要表達“尚友”,但是還是能夠在文學鑒賞上發揮作用。在“知人論世”的知人就是對文學作品的作者思想、生活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來思考作品,體會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但是,“知人論世”也有著一定的問題,比如說如果文學含義和人自身的品行不一致,那么就無法保證文學鑒賞質量。另外,還有一些人容易誤解作品自身所表達的含義,這些都會影響到文學鑒賞的質量。本文就對“知人論世”對文學鑒賞的作用進行分析,為文學鑒賞提供相應參考。
一、文學鑒賞中“知人論世”的作用
(一)有利于讓讀者認識作者
對于生活來說,相同遭遇的人對于生活的感慨各不相應,處理的方法也不相同。就以我國古代蘇軾和柳宗元來說,都有著遠大的志向,但是同樣在仕途上都遭受打擊。而這兩位詩人都利用山水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想要在自然環境中找到發泄口,慰藉自己的心靈[1]。縱觀蘇軾和柳宗元的山水詩詞,《赤壁賦》和《永州八記》來看,蘇軾更想表達的是豁達、樂觀的情感,而柳宗元想要表達的是孤單、失落的情感。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兩位作者的家庭、社會、遭遇都有所不同。
從家庭方面來看,柳宗元的家庭并不美滿,自己并沒有留下子嗣,而且配偶很早就去世,沒有家人的柳宗元顯得格外凄涼。而蘇軾就有所不同,與妻子始終在一起,并且即使在落魄時還有弟弟等家人的陪伴,及時在仕途上受到打擊,有著家人的幫助,蘇軾并沒有過于悲傷。而從社會上來看,柳宗元是因為改革而導致,并且沒有朋友愿意幫助柳宗元,而蘇軾在政治上遭遇不幸時,卻有著朋友的幫助,并且不管是誰都沒有因為政治上的打擊而不尊重蘇軾[2]。所以,蘇軾的處境就要比柳宗元好很多,在心靈上有安慰。從個人性格方面來看,柳宗元名利心較強,雖然了解佛學,但是卻不能夠因為佛學放棄名利,這樣也就導致無法真正解脫自己。蘇軾懂得儒道佛三家思想,經常將這三家思想融會貫通,以樂達的心態看待事情,對于政治的認識也比較看開。因此,我們通過了解作者的背景然后再去品味作者的作品,就能夠更好地了解作品的真實含義。
(二)有利于讀者把握作品傳達的內涵
文學作為一個時期的重要產物,能夠直接地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內涵。而通過對“知人論世”研究也能夠發現,“知人論世”對于人們有著一定的影響,讓人們在鑒賞古代詩歌時,能夠從作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更好地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從這一方面也就能夠看出,“知人論世”能夠有利于讀者更好地把握作品想要傳達的內容。而當人們想要掌握作品內涵時,就不能夠離開作者所在的那個時代,通過“知人論世”就能夠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作品想要表達的含義。例如,著名詩人李白之所以在自己的詩歌中有大量贊美祖國山河的內容,這是因為所在的唐朝極為興盛,唐朝的繁榮讓文人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3]。因此,李白的詩歌就表達自己自豪、自信的想法,追求自己想要的人格品質。李白生于盛世,所以并沒有經歷過過多的苦難,這樣也就無法寫出居思維安的想法。相比之下,杜甫就顯得苦難的多,杜甫在當時的那個時期經歷“安史之亂”,親眼見證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時刻,所以在作品中常常能夠看出當時百姓的悲慘生活,作品能夠更加顯現出濃重、悲涼的內涵,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真實反映出人們當時的狀況。而且在這其中杜甫也強烈的表達出自己擔憂的思想,對于當時的現狀表示可悲,是時代創造杜甫,而杜甫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這個時代。杜甫時期的親身經歷讓杜甫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卻不得志,只能夠將情感抒發在詩中。在唐朝這個歷史時期,不同的階段造成不同的人物,在繁盛時期出現詩仙李白,在凄慘階段出現詩圣杜甫,以作者時代為基礎進行考慮,就能夠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想要表達的含義。而且從這樣的情況也就能夠看出,不同時期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因此在詩中想要表達的含義也就各不相同。
(三)有助于還原真實的作者
對于這個世界來說,想要能夠真正了解作品,那么利用“知人論世”就可以獲得。例如,李清照的生活變化就直接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在早期李清照的作品能夠表達出自己生活的美滿、舒適,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在這個階段李清照并沒有經歷過過多悲慘事情。而在李清照的后半期,因為國家衰敗、流離失所,導致李清照的想法也有所改變,其作品中大多都是孤寂、清苦的內容,相比于之前有很大變化。通過周圍環境的變化,導致作品的內容也有所變化。“知人論世”的方法就能夠為讀者展示出作者不同的性格,讓作者的形象更加鮮活。因為人們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所以不同時期的境遇所能夠創造出來的作品也就有所不同,通過“知人論世”有利于幫助我們展示出真實的作者形象。
二、文學鑒賞中“知人論世”中的問題
(一)人品和文品不一致
在正常情況下,作者的人品就代表著作品的文學作品,但是也有不一樣的情況。例如,潘岳在《閑居賦》中想要表達的是自己隱歸山林,不問世間一切事物,但是其實了解潘岳的生活就能夠發現,潘岳在創造完這個作品后,并沒有隱居,而是積極的在官場上表現自己,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地位。也正是因為潘岳作品的問題,元好問就對潘岳提出疑問,其認為如果自己作品都沒有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那么很難能夠從作品中看出為人。在這過程中,如果讀者利用“知人論世”來對作品進行鑒賞,就很難看到真正的作品意義。所以,當人品和文品不一致時,“知人論世”就很難發揮作用。
(二)曲解作品本意
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不能夠過度深入研究作品含義,這樣可能就會曲解本意。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想要表達的是愛情理想,但是后續人們卻認為這是贊美一個人的品德。又比如溫庭筠的《菩薩蠻》中主要是想表達自己寂寞、空虛的意思,但是卻被曲解成認為這是愛國情懷,這是不符合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含義。溫庭筠本身只是一名文士,并沒有遠大抱負,怎么可能有著寫出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作品。所以,如果過度解讀作品內容,不僅無法真實的了解作品的含義,還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還有一些人在了解到“知人論世”存在的問題,便過渡向文本方面研究,這和我國的“知人論世”方法正好相反,將所有精力都用到對作品形式上的研究,也就存在著一些問題。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文學鑒賞中“知人論世”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這其中人們也不能夠過度的從“知人”方面研究,也不能過度的討論“論世”,只有全方面的了解作者本人,并且能夠從作者所處的時代來進行思考,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文學作品。而且對于“知人論世”來說,只是文學鑒賞中的基礎,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利用其它文學鑒賞方法,真正的獲取到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體驗到文學作品中的美。
參考文獻:
[1]王江紅.“知人論世”:中國網絡文學本土化研究的方法與路徑[J].理論月刊,2019(09):86-93.
[2]張丁予. “知人論世”法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9.
[3]李亞靜.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賞評方法——“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