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 黃華 林超群
摘要:新能源汽車作為綠色產業,國家財稅政策及政府補助項目繁多,然而,財稅政策的會計確認與計量問題,卻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大困境。2017 年,“政府補助”準則和“收入”準則的修訂發布,為規范“政府補助”的確認、計量指明了方向。本文對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進行了梳理,依據政府補助準則的修訂內容,結合最新的“雙積分”等非貨幣政策,對現有財稅政策所涵蓋的資產、負債的確認進行了剖析,提出了分類確認與計量等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會計確認;會計計量
面對全球性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問題,我國堅持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新能源汽車作為綠色產業,被納入2025 戰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提供研發資金和優惠貸款,在消費環節給予政府補貼,各類政府補助的項目繁雜,數額龐大,企業在進行相關會計處理時面臨諸多困境。
2017年5月財政部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與國際會計準則(“IAS20”)保持持續趨同,在原準則總額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凈額法。與此同時,2017年7月財政部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對收入的界定與確認進行了重新規范,這給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財稅會計處理問題帶來了持續且深遠的影響。
一、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現狀分析
新能源汽車的財稅配套政策日趨完善,主要涉及制造研發、個人消費和公共設施建設等環節,大致可分為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非貨幣政策三種類型:
(一)財政補貼
財政補貼作為重要的激勵機制,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階段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已施行的財稅政策中,絕大多數都屬于財政補貼政策。2010年開始,國家按照新能源乘用車續駛里程,設置了四檔購車補貼,各地區結合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配套補貼。
以四川省為例,按照汽車續駛的里程,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在2.5萬至5.5萬/輛之間,純電動客車、燃料電池乘用車的補貼為12萬至50萬/輛不等。2019年成都市財政局聯合五個部門共同制定了《成都市新能源汽車市級補貼實施細則》,對納入工信部目錄的新能源汽車,給予50%的市級配套補貼。
(二)稅收優惠
新能源汽車行業涉及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關稅和企業所得稅。其中,企業從中央財政獲取的補貼收入,不計入增值應稅收入,不繳納增值稅;對新能源汽車企業實行15%的優惠稅率,且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計列的折舊費用,允許在稅前扣除。
(三)非貨幣政策
近年來政府的補貼力度逐漸退坡,國家財政在過渡期后不再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非貨幣政策必將成為未來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趨勢。政府通過建設城市基礎配套設施對新能源汽車進行推廣,或施行新能源汽車不限購、免搖號、不限行、提供免費車牌,以及“讓新能源車進公交道”“部分停車免停車費”等多種配套優惠政策。
2019年1月“雙積分”政策正式上線,“雙積分”即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俗稱咖啡值(CAFC,Company Average Fuel Consumption),CAFC實際值與達標值之間的差額產生正、負CAFC積分;企業每生產一輛傳統燃油汽車將按照一定比例(2019年為10%,2020年為12%)產生新能源需求,即產生NEV負積分。如圖1所示:
企業產生多余的正積分,可以通過工信部建立的汽車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平臺進行統籌公示、轉讓和交易。產生的CAFC負積分可用CAFC正積分或者NEV正積分進行抵償,而NEV負積分只能用NEV正積分進行抵償,不足部分需通過轉讓交易等完成抵償歸零。若負積分在限定期限內無法進行抵償歸零的,國家將通過限產或罰款的形式對其進行處罰。
二、新能源汽車行業財稅政策會計處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內多數企業在會計實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政府補助的識別與分類確認上面,對非貨幣政策產生的會計事項不能準確辨認。
(一)政府補助與營業收入界定不清
“無償性”是政府補助的重要特點,政府的資本性投入與購買服務需要進行明確區分。實務中,大多數企業對政府給予的價格補貼沒有進行清楚的界定,而是直接作為政府補助計入了“營業外收入”,而未將政府作為第三方參與商品購買的部分確認為營業收入,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為利得而非正常經營性收入,站在評價企業經營業績的角度來看是有失偏頗的。
(二)政府補貼未進行分類確認
新能源汽車涉及的政府補貼種類繁多,補貼形式不斷變化且各不相同,多數企業沒有根據業務本身的經濟實質,未合理、有效地判斷計入損益的歸屬方式進,未按照與資產(收益)的原則對政府補助進行劃分,日常經營活動相關的收入沒有剔除在補貼以外,而是通過“遞延收益”科目直接轉入了“營業外收入”。
(三)“雙積分”政策的會計確認
2019年開始實施的“雙積分”政策,讓企業財務措手不及,與積分相關的資產、負債的確認成為會計處理中的新焦點。面對正積分的年度結轉、交易轉讓,以及正、負積分的抵償等會計問題,顯得無所適從,財務報告中與積分相關的會計信息披露更是空白。
(四)財政貼息的會計處理
實務界對于財政貼息的會計處理方式各持己見,財政貼息資金的一種是先撥付給貸款銀行,再由銀行向企業提供政策性優惠利率的貸款,另一種是直接把資金撥付給企業。實務中企業對于資金撥付形式未加以區分,也沒有采用實際利率法和直接沖銷法分別進行會計處理。
三、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的會計處理方法解析
(一)區分政府購買與政府補助
新能源汽車企業從國家取得的生產性、研發性補助,應當與政府作為第三方支付的購買對價進行合理地劃分。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交易具備商業實質,應將國家支付的購車補貼,連同消費者支付的對價一并記入“營業收入”,對于消費者支付的對價部分,還應正常計算繳納增值稅。
(二)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
按照修訂后的政府補助準則的規定,生產性、研發性補貼應當區分“與資產相關”和“與收益相關”兩種類型,分別按照總額法或者凈額法進行確認。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直接享受稅收減免的,如按照優惠稅率計繳等,應當直接以優惠后的金額進行會計確認,無需進行賬務沖減與調整。
綜上所述,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的會計處理應當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嚴格區別政府補助與正常營業收入,隨著國家財稅政策的不斷更新與調整,企業應對業務的性質進行有效的職業判斷,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
參考文獻:
[1]毛星童,姜風逸.財稅政策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影響研究[J].商業現代化,2018(3):125-127.
[2]馬云偉.新能源汽車補貼會計處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9(3):98-100.
[3]李紹萍,戴昕均,柳光明.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與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發展的關聯關系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11):1552-1557.
[4]閔劍,盧欣藝.基于DEA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績效評價實證分析——以湖北省為例[J].財會通訊,2017(24):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