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民族音樂是小學音樂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來實現民族音樂教學效果的優化。本文主要從六個方面對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民族音樂教學策略展開詳細的分析,以期為相關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民族音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8-0081-02
引 言
音樂教學對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民族音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傳承和發展十分重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民族音樂的教學。但是學生在音樂課堂的學習過程中,由于缺乏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常出現興趣缺失、互動不積極等現象,從而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理想。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有必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和民族音樂的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實施對民族音樂的教學。本文主要對此展開詳細的分析。
一、重視課程講解,深化學生理解
無論在哪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講解是否生動形象,都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程度及最終的教學效果[1]。因此教師有必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對教學內容展開進一步分析,并提升自身的綜合分析和組織能力,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概括和敘述,快速地將教學主題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清晰且富有邏輯,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只有注重對課程內容的講解,才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例如,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甜甜江南》的主要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這首歌曲的歌詞,以及白居易的詩歌《憶江南》,并讓學生學會使用明朗贊美的形式實現歌曲想象,通過對歌詞描述的景象加以想象,感受這首歌詞的情趣所在,最后,通過對《江南好》樂曲的欣賞,來感受江南的美好景色。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組織學生學唱《江南好》這首歌曲,簡單地對歌詞進行分析,那么學生的學習也僅僅停留在音樂演唱技巧層面,而沒有注重對歌詞表達出來的含義進行理解,更加無法從音樂旋律當中感受江南的美好景色和魅力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對課程的講解,尤其通過對歌詞《憶江南》的解讀,引導學生想象江南的風光,之后再融入《江南好》這首歌曲的旋律,讓學生在旋律中想象江南的風光。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富有層次性,也更加深刻??梢哉f,課程內容的講解對于課程內容的開展十分重要,其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音樂的深化理解,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求知欲
音樂作為對學生展開美育的教學課程之一,其課堂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多媒體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課程教學中,這為音樂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基礎[2]。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為他們提供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鍛煉,逐漸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民間音樂更加直觀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教學效果十分有益。
例如,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的《新疆之春》這首歌曲生動地描述了新疆春天美麗動人的情景,以及新疆特有的民俗風情。但是如果僅僅從歌曲來了解新疆,對于我省的小學生而言,必然會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原因在于我省與新疆的天氣、環境、風俗都有較大的區別,大部分學生對新疆沒有概念,更別談領悟到新疆春天的魅力了。那么在學習這首歌曲的過程中,學生就存在對歌曲理解上的難度。而如果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新疆特有的美麗春天的景色用視頻或者圖片的方式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而不是通過對新疆春天的想象,那么學生在對《新疆之春》這首歌曲的欣賞和學習過程中情感會更加真實,感受會更加強烈,從而達到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可以說,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十分強大,教師應該通過這一技術的有效應用,真正實現民間音樂教學效果的提升。同時這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十分有效,通過情境展示,學生學習起來將更加有熱情。
三、構建教學情境,突出重點知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活潑好動,為了使民族音樂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選擇一些富有童趣的民族音樂作為教學內容,并通過創設一種生活化和游戲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快速進入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找到學習民族音樂的方向和方法,同時通過對重難點知識內容的進一步突出,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此外,教師有必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更加投入,深化學生對美的認知。
例如,蘇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的《猜謎謠》是一首歌唱端午節的山東民歌。對于節日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好奇心較強,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一點,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教學中。首先,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我們先來猜幾個謎語好嗎?你能猜出它們是什么動物嗎?以上問題的提出,可以使學生回想起以往猜謎語的場景,從而對這一課時的學習變得更加有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我們在猜謎語的過程中,唱著《猜謎謠》這首歌曲,那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教師可以播放歌曲《猜謎謠》,引導學生欣賞,并回答從這首歌當中得出什么?進而組織學生學唱這首歌曲。最后,教師可以編排相關的動作,組織學生跟隨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加以表演。這種對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從而實現教學重點知識的講述,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組織音樂實踐,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音樂課堂的主要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而民族音樂教學,則是在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基礎之上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教師通過組織音樂實踐的方式,能夠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造音樂、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將音樂發展成學生的課余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對音樂實踐活動進行組織,并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及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
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以學生審美能力為基礎的,能夠促進學生音樂技能的發展。以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家在日喀則》的教學為例。該歌曲輕快活潑,十分適合學生合唱。這一課時的主要教學目的有三個方面:其一,通過對樂句連接的聯系,使學生感受音樂旋律的流動性和終止性;其二,引導學生準確地演唱這首歌曲;其三,讓學生帶有感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可以看出,熟練且富有感情地進行歌曲演唱是主要的教學目的,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合唱,或者舉辦歌曲演唱比賽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音樂實踐。當然,在開展音樂實踐之前,教師要先組織學生開展發聲練習,從而實現樂句的連接,包括對旋律斷句的認識、打好拍子、踩準節奏等,之后再組織學生以小組演唱的方式對這首歌曲進行演唱。在學生演唱完之后,教師則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演唱情況加以評價指導,以提高學生對該首歌曲的演唱技巧。在教師組織歌曲演唱比賽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關注自身的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表達。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
五、優化師生關系,指導音樂技巧
最后一個教學策略是教師應該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師生的和諧發展、教學效果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尊重學生,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此外,對學生的音樂技巧進行指導也十分重要,由于音樂知識技巧對于學生而言較為枯燥,教師就需要考慮學生的感受,積極與學生展開互動,使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音樂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可以采用音樂游戲、精講多練的方式,實現寓教于樂的效果。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采山謠》第三課時《溜溜山歌》的教學過程中,為了營造一種更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練習不同地區的民歌,在課堂上進行演唱,讓學生根據歌詞和曲調來分析教師所演唱的民歌屬于哪個地區,并分析其音樂特點。這種“我唱你猜”的游戲教學方式,不僅使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加實現了對學生之前所學的山歌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此外,在學生唱《溜溜山歌》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演唱方式、演唱情感的表達進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演唱技巧。在音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相關的音樂知識技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為此,教師要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尊重每位學生,使學生感到教師的友好,進而積極投入音樂課程的學習中。
結 語
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民族音樂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但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缺失,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對于這一情況,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教學措施和策略的應用,來實現民族音樂教學效果的提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審美水平、核心素養的目的。本文主要對此展開了分析,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參考文獻]
李桂梅.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區域音樂文化傳承的思考與探索[J].農家參謀,2019(01):3-4.
劉艷芳.認識價值,分析現狀,挑戰與應對——對當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反思[J].北方音樂,2016(12):54.
作者簡介:王新梅(1978.2—),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