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教學目標、課題內容、教學反思三方面分析了校本課程微課案例“傳統中國畫的自然美”,旨在啟發教育工作者在傳統中國畫欣賞教學中,尊重傳統文化的思想力量,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一思想的重要現實價值,并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強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和認知,通過美術教育,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走進課程、走進學生內心,在寓美于教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變無形為有形。
關鍵詞:天人合一;傳統文化;中國畫;美育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8-0087-02
引 言
“傳統中國畫的自然美”一課是筆者應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為全市小學生準備的一節微課,不分年級,面向全體小學生。根據這一要求,筆者思考了如何選擇教學內容才能讓通過網絡課堂學習的小學生感興趣、能理解、有收獲、會操作。筆者之前曾為自己所在的學校準備了三節校本課程“傳統中國畫名作欣賞”,介紹了傳統中國畫名作一百余幅,分低、中、高三課,每節課欣賞37幅畫。這一校本課程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很多家長反映,通過學習這一校本課程,不僅孩子有所收獲,對自己也大有裨益。筆者通過對精選的幾十幅歷代名畫作品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傳統中國畫的自然之美。通過欣賞,學生理解了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認識到傳統中國畫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激發了自身對傳統中國畫的喜愛,從而樹立了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1]。同時,這一校本課程拓展性地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到大自然中尋找與名畫相似的景色,并鼓勵學生動手繪畫,體會畫家對自然美的選擇和表現方法的匠心獨運,進而理解藝術要師法自然的道理。
一、教學目標
(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中國畫,使學生形成文化自信心;傳承民族文化元素,使學生形成民族認同感;傳遞文化育人的整體性,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內涵。
(2)充分發揮書畫藝術對提升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傳統文化的浸潤,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從而發掘并培養學生的書畫特長。
(3)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課題內容
(1)通過“一幅畫、一個主題、一位畫家、一種技法、一個理念”的“五個一”理性思考分析,對優秀傳統中國畫的文獻進行收集與整理,選擇適合用書畫形式表現的思想、內容,引導小學生圍繞主題,從現實角度觀察、寫生,然后完成自己的作品。
(2)選擇適合小學美術教育的文化元素,結合小學低、中、高三個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科學開發,規范實施美術課程教育。
(3)為低、中、高三個不同學段的學生制訂分層的嘗試練習與評價方案,低年級重點在于內容的選擇,中年級重點在于構圖方法的掌握,高年級重點在于筆法、墨法運用技能的學習。
知識點:本講座從欣賞傳統中國畫入手,通過分析、講解精選的幾十幅歷代名畫作品,讓小學生認識傳統中國畫的自然之美。
適用對象分析:本微課適合小學生欣賞,不分年級,以學生現有的美術教材為基礎,對美術欣賞進行拓展,通過介紹中國畫的自然美,激發學生對傳統中國畫的喜愛。
學習內容分析:這些名畫都是從自然中選取景色進行描繪和藝術加工而形成的,其內容有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等。通過欣賞,學生能夠理解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認識到傳統中國畫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中華傳統人文思想。
教學目標分析:激發學生對傳統中國畫的喜愛,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拓展性地引導學生到大自然感受名畫中的景色,并親自動手嘗試模仿繪畫,體會畫家對自然美的選擇和表現方法。
教學設計:本課以教師講解為主,以課件稿為輔。課件稿展示每一幅中國畫名作時,都為圖文并茂的形式,從“畫家介紹”“作品介紹”“我理解”“我嘗試”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欣賞其中的自然美。
學習要求: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欣賞傳統中國畫的自然美有哪些方面,畫家是如何將自然界中的花鳥、動物、山水進行藝術加工的。低年級學生需要多關注傳統中國畫的內容選擇,中年級學生應多感受傳統中國畫的畫面構圖形式,高年級學生應多欣賞傳統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技法。各年級段學生應在認知基礎上進行欣賞學習。
配套練習及答案:對本節課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完成“我嘗試”環節中的練習,在練習中教師不設置標準答案。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去網上搜索傳統中國畫作品進行自主欣賞,以加深學生對傳統中國畫的了解,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
下面筆者以欣賞的第一幅畫《桃實圖》為例展開分析。
畫家介紹:吳昌碩(1844—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以篆刻書法入畫而出名。他常以梅、蘭、竹、菊、牡丹、荷花、水仙為題材,偶爾也作人物畫。
作品介紹:《桃實圖》是吳昌碩72歲時所作,畫中桃干凌空而來,從右上角向左垂下一枝,構圖生動,在右下角印章,發揮平衡畫面的作用。枝上的桃子已經成熟,讓人感覺香氣撲鼻。畫面濃墨造型,淡墨渲染,加上書法用筆,反映了吳昌碩寫意花卉的神韻風采[2]。
我理解:畫面構圖上部密,下部疏,兩者形成對比,疏密有致,前后交錯,表現出立體美感。葉之偃仰向背,桃之掩映單復,枝干之穿插伸展,都表現得生動多姿,桃樹下半部分的生動表現,給人立于一棵果實累累的巨大桃樹之下的感覺。畫家用行書落款,并附詩一首:“灼灼桃之華,禎顏如中酒,一開三千年,結實大于斗。”增加了意蘊上的詩情畫意,做到了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將桃樹的自然美升華到藝術美的境界。
我嘗試:桃是長壽的象征,爺爺奶奶生日我也畫只大壽桃送給他們,他們一定很開心。
一名學生的奶奶是一線醫務人員。該生的奶奶快要過生日了,他決定畫一幅畫送給奶奶。筆者詢問他奶奶的屬相是什么,他說奶奶屬兔,于是筆者建議該生畫一幅小兔子向老兔子獻壽桃的圖。該生非常有想象力地畫了出來。筆者通過微信截圖的方式對他的作品進行了指導,點贊他對奶奶的生日祝福,同時對他畫中的壽桃進行了積極評價。該生說自己受到了筆者在班群里發的“傳統名畫欣賞”內容的啟發,這說明筆者的遠程網絡教育起到了效果。最后筆者給該生的作品提出幾點關于構圖、造型方面的建議,他非常開心地接受了。修改完后,他將畫作送給了奶奶。
三、教學反思
美術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風貌,成為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傳統文化能夠提升美術教育主體的人文素養,將其融入美術教育,體現了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
(1)學畫家,熱愛自然美的態度。學習態度決定學習效果,當欣賞傳統中國畫名作時,我們首先要學習古代畫家們對自然的敬畏態度和認真、細致的觀察方法。
(2)學作品,表現自然美的方法。吳昌碩在畫《桃實圖》時,通過描繪一棵大桃樹的局部,將桃子放在畫面中間的形式,著重表現桃子的大而紅和沉甸甸的特點,這樣的中心構圖方式是小學生容易學習和掌握的構圖方式之一。
(3)學創造,追求自然美的精神。近千年前的大畫家李公麟(1049—1106年)是創造的佼佼者,他在詩文書畫方面成就很高,在深厚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長期對人物和馬進行現場寫生。他把人和馬的特點畫得惟妙惟肖,特別在刻畫人物的個性特征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畫的馬具有靈氣、很逼真,畫作用筆簡捷、栩栩如生。其代表作《五馬圖》就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每匹馬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后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題字,寫出了馬的年齡、進貢時間、馬名等。畫家在白描的基礎上微施淡墨渲染,輔以線描的表現力,使藝術效果更為完善,體現了簡約、儒雅的自然審美觀。這幅畫的構圖非常巧,馬與人的大小、橫豎、黑白對比強烈,富有藝術美感,為運用白描手法畫人、畫馬提供了非常好的典范,將中國畫的白描藝術推向頂峰。因此,教師為小學生分析傳統中國畫中的經典作品,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藝術創造力,使他們在自然和生活中發現藝術之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美術教育活動的魅力,能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提高審美修養[3]。
結 語
綜上所述,優秀的傳統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對學生了解傳統中國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階段素質教育的深入貫徹,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以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拓展傳統中國畫欣賞內容,能夠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從小樹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參考文獻]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甘霖,劉榮凱.美學原理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朱黎兵.傳統文化下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教學[J].才智,2019(1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2020年度立項課題“傳統文化視野下的小學主題式美術校本課程的研究”(課題立項編號:L/2020/287)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屹(1968.2—),男,江蘇南京人,南京市將軍山小學副校長,江蘇省美術特級教師,南京市美術學科帶頭人,教育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師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