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黎黎
摘 要:“情境串”教學法有兩個基本理念:一是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二是為學生提供蘊含知識串的情境串。下面,筆者將從什么是“情境串”教學法、情境串理念下的概念教學基本流程兩方面出發,淺談運用“情境串教學法”構建概念教學模式。
關鍵詞:情境串;概念教學;基本流程
一、什么是“情境串”教學法?
1.產生背景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山東省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劉仍軒老師帶領他的團隊結合當地的青島教材,通過研究與實踐,建立并且完善了《“情境串”教學法》理論體系,并且發表在《小學數學教師》2017年第4期上。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親自為劉仍軒老師的專著作序,認為:劉老師團隊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是源自一線教師的真實需求,關注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了數學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其研究成果具有“以兒童發展為本,將數學思維外顯化,將數學概念結構化等特點。”
2.基本理念
“情境串”教學法有兩個基本理念:一是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二是為學生提供蘊含知識串的情境串。它倡導用兩條線貫穿整堂課,一條是情境線(即課堂教學的外在表現形式);一條是探索線(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概括起來,情境串教學法就是在蘊含“知識串”的“情境串”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問題串”,學生在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過程,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得到綜合能力的發展。
3.總的流程
“情景串”教學法的總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呈現信息。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創設一個與問題有關的、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引起提出、解決問題的動機。特別提出注意,這里設置的情境要貫穿課堂的始終。
(2)梳理信息、提出問題。也就是引導學生對情境中的信息進行梳理并提出數學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篩選數學信息的能力,提升思維的品質,促進數學思考目標的落實。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出問題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開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此環節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中交流解決問題的策略。
(4)引導構建、解決問題。教師的重要作用是在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走進學生,成為所有學生主要的資源來源,并在學生出現不同意見時作為引領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之上要進行大班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多種策略,老師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優化,將新知構建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5)回歸情境、拓展應用。至本環節,學生已經解決了由情境引出的主要問題,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運用剛剛學到的新知去解決情境中的其他問題了。這樣多個連續的情境就構成了情境串,其中蘊含的多個問題構成了問題串。
4.基本課型
在總的教學流程框架指導下,“情景串”教學法針對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三類課型進行了分類研究。對于新授課,又根據內容細分為10類:分別是概念教學、計算教學、規律性質、解決問題、測量教學、統計教學、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概率與統計、綜合與實踐。對于每一類教學內容,“情境串”教學法都提煉出了相應的基本教學流程。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概念教學基本流程。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情境串理念下的概念教學的流程。
1.概念教學的基本教學流程是:
有時根據需要,在第三環節之后還要適當外延,深化概念。
2.進行教學時,每個流程又該如何操作呢?要注意些什么呢?
①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首先,好的情境應當有利于將學生引向數學實質。判斷一個問題情境是否創設得好,關鍵是看問題是否指向于數學知識的實質,而不是看外在的情境是否精美、是否現代,是否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本與末不可倒置。
其次,好的問題情境應當是學生熟悉的,能理解的,問題情境的一個作用就是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使之能成為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腳手架。創設的情境,要能合理地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已有現實融合在一起。需要強調的是情境并不一定必須聯系現實生活,能與學生原有知識背景相聯系,同時又會產生新的認知沖突,哪怕是由數學到數學,抑或是從其他學科到數學,同樣是好情境。
②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當學生通過剛剛創設的情境產生探究欲望和具備了一定的思考基礎之后,要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符合年齡特點的探究活動,能讓學生從已有經驗和現有的知識基礎出發,通過猜想、驗證、操作等活動,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成功對接,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形成對概念的初步理解。
③借助素材,總結概念
概念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說教師給了學生這個概念,經歷學習活動之后,就能馬上建立起這個概念,作為具有豐富個性的能動主體,學生會對新概念產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構,這時的課堂上仿佛交織著很多不同的思維“線”,有的清晰,有的斷斷續續,有的只有一個開頭,有的則毫無邊際,這些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因此,在本環節進行大班匯報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生成資源,通過有效的追問放大生成點幫助學生進行辨析。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教學重點難點進行質疑、爭辯,發生思維碰撞,讓錯誤的認識得到糾正,正確的理解更深刻,實現由經歷到經驗、能力的轉化,共同揭示出概念,建構起科學、嚴謹的數學知識體系。
④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目的是運用這些概念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設計應用概念的問題時,還是要延用前面的主題情境,以形成情境串。練習的設計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從基本題(鞏固)入手,過渡到變式練(加深和靈活運用),提升到綜合題(對比溝通),延伸到發展題(啟智升華)。
需要指出的是,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這個結構不是機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時可進行必要的調整、增刪、穿插、滲合。
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貴在得法。教學的模式、方法、技能不是機械的,教條的,但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有著一定的規律可循的,有著一定的基本方法。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只有正確把握了“教學有法”,合理運用“教無定法”,就能使“教學得法”。
參考文獻:
[1]王文平.情境串教學法在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快樂閱讀旬刊,2012,000(008):P.7-7.
[2]劉仍軒.小學數學“情境串教學法”課題研究[J].學周刊,2014(29):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