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松云
摘? 要:本文筆者基于新課改理念倡導的生本思想,借助教材中的案例進行分析與實踐,試圖通過優化教學方式的形式幫助學生獲得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九年級案例;素養滲透
案例背景:
歷史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將教學過程當作動態發展的教與學之間交互影響的活動過程,在師生與生生互動中能夠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投入到歷史知識探究中,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初三下學期階段,《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教材第一單元第二節的內容,主要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及其利弊分析等多個層面進行知識闡述,上承“俄國十月革命”,下啟“華盛頓-凡爾賽體系”,通過對比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幫助學生為后續學習美國羅斯福新政奠定基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將歷史核心素養滲透給學生。
案例過程:
(一)開展問題互動,理清時空觀念
師:(多媒體呈現人物頭像)你們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他們在俄國歷史中參與了哪些事件及其產生的歷史影響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舊知或搜集資料回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得到開放和轉換,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做出反饋,但是教師通過問題提問,不僅解決“從哪里來”的問題,還留下了歷史將“到哪里去”的懸念,通過為學生提供交流、探索及發展的平臺,讓學生感受歷史發展的動態過程,從而培育其時空觀念。
(二)借助史料學習新經濟政策,發展唯物史觀
師:(出示此前預習導案并提出問題)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是什么?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時間及內容是什么?新經濟政策實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展示自主學習成果)
師:(呈現相關的案例,通過資料分析理解新經濟政策)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則資料,你能從中看出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嗎?
資料一: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到1922年經濟年度的糧食稅額為2.4億普特,這比原定的4.23億普特少了很多。他們看到,擴大耕種面積,多打糧食就能多得糧食,吃不了的糧食可以拿到集市去出售。——《世界現代史》
資料二:“有限度地允許農民出租土地和使用雇傭……使用雇傭勞動力的農戶占3.2%。”
——蘇俄1922年《土地勞動使用法》
教師根據資料引導學生:1.哪一新的措施使得農民希望“擴大耕種面積,多打糧食”?
2.農民對于“多打的糧食”有什么新的處理方法?
3.由于生產資料不足,農民可以有什么新的做法?(由學生對史料進行解讀回答問題)
師:“出租土地”和“使用雇傭勞動力”是否意味著蘇俄已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閱讀與分析,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對信息的獲取能力。問題的設置緊扣教材重點內容,同時又鞏固了教材基礎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史料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發現并掌握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特征及影響,從而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素養。
(三)合作探究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彰顯主體地位
師:我們按照此前分好的小組,相互自主學習本課內容,說一說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及成就,可以從工業及農業等方面入手分析。
教師點撥:1.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是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2.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在工業上的成就是先后實現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在農業上的成就是實現農業集體化。3.蘇聯兩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的是重工業。
設計意圖:加深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認識與理解,尤其是具體的數字形象地展現了蘇聯取得的輝煌的成就。
師: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標志著蘇聯社會主義的建成,(多媒體呈現問題)接下來我們可以自主學習以下問題,小組內交流展示:1.蘇聯社會主義建成的基礎是什么?2.蘇聯社會主義建成的標志是什么?3.斯大林模式的特點是什么?(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提綱進行深入的分析學習,教師在學生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恰當給出一定合理的內容補充,以此加深學生對內容學習的理解與認識。)
師:通過學習,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在優勢弊端的分析中讓學生認識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既突破了難點,也提升了歷史思維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創設,不僅能幫助學生達成教學目標,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深入的探討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知識,實現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鞏固歷史知識
師:斯大林模式的實施對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有哪些?(生繼續深入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設問,既能聯系八年級所學新中國歷史知識,又能結合政治課知識;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能夠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案例反思:
新的教學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鼓勵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深入探究學習,促使全體學生獲得進步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滲透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掌握歷史基本方法技能,可以在教學課堂中采用不同教學方式的創新引導學生開拓思維視野,逐步實現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滲透,獲取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莊靜文.構建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J].中學課程資源,2017(02):28-29+41.
[2]謝向明.淺談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優化[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9(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