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幸
摘 要:大多數班主任都是由學科任課教師兼任的。這些班主任在長期的學科教學活動中在性格、思維上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學科趨同現象,與之相對應的,就在班級管理的風格、策略上也會體現出特定學科的某些特征——數學教師的學科思維特征在班級管理上有一些“劣勢”,但也有優勢。數學教師兼任的班主任如何在高中班級管理中規避、改善劣勢,發揮優勢,用數學的思維管理好班級,是一個有實踐價值且“有趣”的課題。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數學思維
教師是人,而不是機器,因而在教育活動中必然會存在著主觀性——每名教師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維特征,這些特征也通常會體現在其教學活動當中,體現為獨特的教學特色。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一名教師長期任教一門學科,就會出現明顯的性格、思維的學科趨同——語文教師會變得更加有人文和思想性,看起來像個“儒雅的老學究”;體育教師會越來越陽光和堅毅,渾身上下散發出力與美的光輝;美術教師自帶時尚和浪漫色彩……我們知道,班主任大多不是專職,而是由科任教師兼任的,因而,在其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也就會呈現出某個特定學科的思維或“性格”特征。這使得學校呈現出多彩、多樣的班級管理風格,也會出現各異的管理效果,可謂是百花齊放。甚至,一個班級在班風上也會呈現出班主任的學科特征。
班主任管理的創新性、多樣性和獨特性,正是我們所希望的,是符合現代育人觀的。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所體現出的學科特征,并不一定都是“亮點”。有些學科特征可能并不適用于班級的管理,身為一名數學教師,對此有切身的感受:自己在班級管理過程當中,往往會體現為過于嚴謹、教條、簡單和程序化,這種管理情態對于小學的班級管理來說,可能還是可以的,有利于學生好習慣的初始養成。但對于有思想、有能力、有個性、有獨立需求的高中學生來說,就顯得不如語文教師那么有耐心、委婉且善于“交心”,這使學生的配合度低、抵觸情緒大,且班風過于“內向”。如果教師意識到這一點,就應在教學時采用數學思維和形態,而在班級管理中又采用文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那么自己又有“分裂”感,既不擅長也不“順手”,學生也會感覺到“虛假”,管理效果并不見得好。
那么,出身數學學科的班主任有沒有方法巧用自己的數學思維習慣和特長,規避或改良其管理上的“劣勢”,轉化為管理優勢和特色呢?下面談幾點經驗。
一、簡單直接但不粗暴
數學的解題講究的是邏輯清晰簡明,“因為……所以……”直奔答案,不像語文的寫作,講究個鋪墊和承啟轉合,數學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時候,也往往是這樣,很少會“繞著彎”委婉地和學生去交流,一是一、二是二,簡單干脆。這通常會讓自尊心、自立意識較強的高中學生感覺到粗暴、無禮,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就造成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比較遠,給班級管理造成了一些阻礙。
但其實,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這種簡單干脆的管理風格并不與他們的心理特征相矛盾,他們本身并不希望老師過多地講大道理。矛盾的是,班主任“干脆”得過于粗暴。學生錯了,就是直接去制止,并馬上給予嚴厲批評,對已經接近成年的高中學生來說,這顯然會嚴重傷害到其自尊。其實,從高中學生的心理上分析,他們對“獨立”“成人”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特別希望師長少干預他們的生活、學習,希望自己來安排和設計自己的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數學班主任所采用的簡單干脆的方法,是和他們的心理需求一致的。
那應該怎么做呢?就是放權給學生,讓他們自理。比如,有位學生罵了同學,我沒有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這些道理他其實都懂),也沒有橫眉瞪眼一頓猛批,而是問他,“你覺得這個事兒應該怎么處理呢?……我想你自己能處理好”。結果就是,他真的處理得很好,既向同學真誠道歉并取得了諒解,而且兩人還拉近了感情,關系比以前更好。如果當時我強制他去道歉,其實兩人之間的隔閡是很難消除的。
其他班務也是這樣,我經常將工作交給學生自己商量著去辦,只給任務和目標,而不進行細節安排,如此一來,其實是滿足了學生自立和展示自己能力的需求。這樣的班級管理看似簡單直接,很“數學”,但效果并不差。
二、嚴謹公正不松制度
文科比較強調主觀性,特別是在課程改革之后,文科考試的主觀題越來越多。一般來說,給學生試題打分,不像原來那么“較真”,只要學生能答出要點、觀點正確、表達清楚就可以。比如寫作,反而是鼓勵學生創新結構、修辭,展示個性。而數學不同,一步邏輯錯誤,一個計算失誤,就是不給分,沒有商量的余地,這種特性,也使數學教師養成了嚴謹、理性、講原則的思維習慣。比如,有些班主任處理班務比較“靈活”,學生出現了問題、犯了錯誤,只要看其態度好、認識“深刻”,往往就會進行“談”處理。有時候,就不按班規進行處罰。這樣的管理,使得學生心態比較好,跟班主任比較親近。但其實也有一些負作用,就是高中學生的自律性和換位思考能力沒有那么強,往往將班主任的柔性處理方式視為一種“妥協”,而不是尊重。還有,就是當再次遇到類似問題時,班主任處理的分寸就不太好把握——上次沒有處理,這次應不應該處理呢?如果處理了,那么,后面這位被處理的學生就會感覺到不公平、委曲。這是“文科班主任”管理班級的一個短板。
比如有位小組長,一次輪到他們組做衛生。結果他自己給忘了,丟下小組同學,自己先背上書包回家了。這位組長其實第二天一到校就跟小組同學道了歉,大家也沒太介意這件事。但我卻在班里當個事去說,“按照規定,這位同學要罰做一周的衛生。認錯態度好,積極取得同學諒解是特別值得肯定的,但班規就是班規……沒有問題吧?”這位組長很愉快地接受了懲罰,這種處理方式,保證了其他同學感到公平和制度的嚴謹性,就不會產生僥幸、放縱的心理,能夠有效避免類似問題的反復出現,這是“理科班主任”管理班級的一個優勢。
三、分類歸納建立模型
現代管理理念認為,班級管理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其個性化發展,班級應“百花齊放”——這個理念是沒有問題的。但有些班主任可能是過度解讀了所謂的“個性”,認為每一名學生都是完全獨特的、學生之間是個性遠大于共性的。因而,在管理中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每名學生采取專屬的管理策略。這種理念和方式無疑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是有益的。但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個班級通常有四五十名學生,一名班主任往往會在精力上“捉襟見肘”。一旦班級問題出現比較集中的時候,班主任就會陷入被動,其實,從數學的角度上看,學生之間確實存在個性差異,但其實共性是非常明顯的。班主任對班級進行管理,除了個別學生之外,大多是可以用建模思維對其進行歸納分類的。
而且,有些班主任在管理上對問題缺少正確分析,往往會將問題簡單地歸因于學生的態度、品質,所以就會采用批評教育的策略。而從經驗上看,高中生出現問題其實并不總是態度、思想問題,一般來說,可以將集體歸納為習慣問題、態度問題、方法問題、能力問題這四個模型。根據這四個模型,班主任再設計和采用對應的策略,即可解決精力不足和策略失當的問題。如,學生是習慣問題,那應采用養成教育、嘗試改變、建立習慣、順應習慣等策略;如果學生是方法問題,班主任則應指導其優化方法、拋棄方法、調整方法;如果是態度問題,則可采用批評、懲罰的策略;對于能力問題,則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或是承認差距、悅納理解……建模之后,班主任通常只需要針對這四個類別對學生進行管理即可,同樣是可以達到個性化管理的目標。
四、數形結合有效引導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健康心理的教育、引導,是高中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但通常來說,數學班主任在“講道理”方面要弱于語文、政治這些學科的教師,不是說數學教師不會講,而是其講道理、引情感的時候往往是習慣性地過于邏輯化、程序化,條理清晰、邏輯分明,像是在解題,道理能講通,但不能帶動學生的情感。而語文教師通常是旁征博引,“東一句、西一句”地聊,看似“婆婆媽媽”,但很能引情,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心,思想教育效果就比較好。那么,數學班主任有沒有揚長避短的方法呢?——有,可以用數形思維來構建思想教育的模式。
所謂的數形結合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將生活實際或幾何圖形抽象為數理、公式的思維路徑,高中學生雖然年齡上接近成年,其心智水平確實與成年人沒有太大區別了。但為什么仍然體現為“不成熟”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還沒有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缺少社會的磨礪、經驗,有些道理其實是明白的,但缺少直觀的感觸,認同度低。根據這個特點,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時候,可以采用少講道理、多擺事實的策略。
比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我們為什么要努力學習呢?”首先,學習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比如,向學生展示各種行業的勞動場景,讓學生自己去看。其次,學習可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比如,向學生陳列數據:一名建筑工人一天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是多少,一名科學家一天給社會帶來的財富(比如袁隆平)是多少。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數據來比照。最后,班主任一點,“職業沒有高低、人無貴賤,但知識可以提升成就自我的幾率、可以更高效地造福社會”,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形”自己提煉為觀念上的“數”,不用講太多,一樣可以生動、高質達到教育目標。
總的來說,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除了具有自身的性格特征外,往往也難以回避地會帶有學科特征,這些學科特征,有的是利于管理的,有的則不適用于管理。如果班主任套用他人的經驗,又往往會用得“不順手”,還不如立足自身的思維特征,揚長避短地來組織管理。比如,來自數學學科的班主任,通常(并不絕對)缺少“溫度”,管理的煽動性、鼓動性不強,但利用數學思維嚴謹且善于歸納、推理、提煉、簡化的特征,一樣可以把班級管理得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費紹輝.新形勢下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藝術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7(9):37.
[2]劉曉峰.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藝術漫談[J].新課程(下旬),2018(6):217.
[3]賈雪泓.數學思維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35):191-192.
[4]莫順巧.淺議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靈活運用數學思想[J].考試周刊,2018(34):8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