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玲
摘 要: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教師要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平板電腦互動式課堂教學應用系統探索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使語文學科凸顯教學的魅力。同時對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語文教學;愉悅氛圍;整合教學資源
學生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在接受教育的每個環節,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互聯網帶來的改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實現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形成了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新樣態,教師能快捷地進行分層教學,關注學生個體的學習效果。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愉悅氛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為課堂提供文本、圖像、影視等視頻、音頻信息,為學生學習語文營造了視聽的學習氛圍。
例如,講授《索溪峪的野》一文,體會山野、水野、游人野時,教師可以借助不同的現代化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描寫“山野”部分,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或成語,用抽象的文字描繪不同于別處的山,打破了以往的常規教學策略——詞語講授法或提問法,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播放音、視頻的教學策略進行輔助學習。播放“十里畫廊”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里的山,眼見為實,并用課本上的四字詞語來形容。詞語意思不講自明,不僅使學生印象深刻,還能激發其創造想象能力,同時使其積累豐富的語言。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圍中。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學生健康個性、提高審美能力等的艱巨任務。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幫助落實教學目標,輔助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古詩文教學整合
在古詩文教學中,采用現代化多媒體信息技術,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如在講解文言文《守株待兔》時,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的場景,體會兔子慌慌張張地跑,又跑得比較快,以至于不小心撞在了樹樁上,學生很容易理解寓言的意思:做事不能有僥幸心理,不能有不勞而獲的思想,否則最終將一無所獲。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時,引導學生在觀看、體驗、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語言理解能力。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整合
學生識字能力主要體現在能否熟練運用漢語拼音準確讀出字音;能否運用字的各種結構規律記憶字形等。尤其是在低年級,識字量很大,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容易出現記憶混淆、同音字辨析不準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追根溯源的方法,講授漢字的起源以及演化過程,從形、義、聲三個維度進行識字教學。
(三)現代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整合。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這一媒介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例如,在講授《燕子專列》一課時,在感悟政府行為了不起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呼吁”一詞,讓學生模擬當時情景做一回播音員或電視新聞的主播,動員全民行動起來救燕子。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體驗到政府對燕子遇險時的高度重視就變得真實起來。有了這個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呼吁”這個詞語在語境中迎刃而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使語文閱讀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現代化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完美整合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學生,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融合中,悄然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
現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新工具能夠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減少差異化。在繪本閱讀中,我主要利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的功能。傳統課堂上的紙質閱讀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學生遇到生詞時只能靠教師的課堂講解或課下自己查閱。而利用平板進行閱讀,不但實現了無紙化教學,同時又能享受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平板豐富的圖片、視頻或音頻,使閱讀變得不再枯燥。信息技術環境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有機整合,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重大變革。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讓課堂更加充滿生機,讓每個學生收獲著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馬淑賢.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藝術魅力[J].中外教育綜合(上旬),2013(12).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