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課堂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需要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氛圍進行有效營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改進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流程,促進學生有效參與其中。文章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系統闡述讓興趣推動小學語文課程發展的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激發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0-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56
孔子曾經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一個人對學習感興趣,他的學習積極性才會更高,才會更有主動性。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需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其中關鍵的著眼點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下面就如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中來談一談我的一些嘗試。
一、興趣激發之心理引導
(一)課前預習,巧設懸念
在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中,最吸引觀眾、讀者的就是其中的懸念,它能夠激發觀眾或者讀者的內心渴求,從而激發其尋求答案的欲望。教學中也需要懸念,這樣才能夠使小學生的求知欲被大大激發出來,提高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教師的教學設計中來。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新課的初期準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在好奇心的引導下有針對性地開展預習工作,這樣預習的效果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課上爭論,啟發思維
要想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就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鼓勵學生之間展開爭論和交流,促使其思維產生碰撞,這對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并且參與課堂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不能搞知識上的“滿堂灌”,而要促使學生在主動思維的基礎上消化和吸收知識。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內容生動化,給學生創造思考、討論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無形中就會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其視野,再聯系教材,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無疑會更加深刻。
(三)課后總結,鞏固成果
教育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學習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優點是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強;而不足是小學生的專注度不夠,主動總結的意識不強。對此,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課后及時帶領學生一起總結,讓學生感受到一節課的收獲,提升其成就感,使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如此,學習新內容的難度也會相應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相應提高了。
二、興趣挖掘之情境創設
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特別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活動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明確教師的角色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一般是以教師為主,教師講得多、做得多,學生更多是在被動地聽,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往往容易使學生感覺厭倦,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對于教師角色有明確的定位,即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也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核心職責就是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也就是我們所強調的學情出發來開展教學活動。這對于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更新觀念,強化學習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
(二)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新課改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居于核心地位,教師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從目前來看,一些語文教師的思想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關注點往往還是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對于中等生關注不夠,對學困生耐心不足,這不符合當前面向全體學生的育人理念和要求。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信賴和支持,就一定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特別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也要有一定的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鼓勵和激勵的作用。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關愛,學習興趣也會提升,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
(三)以學生為中心,營造氛圍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營造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究。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這需要語文課堂更加開放,需要打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多說、多做、多探究,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敢于質疑,這樣學生的思維才可能更加活躍,上課的積極性也才會有顯著的提高。
(四)運用多維教學,加強視聽效果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電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畫的獨特效果,鮮明的表現力和直觀的形象性,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參與進來。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普遍地進入了課堂,特別是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融合多種途徑給學生呈現所學知識,非常適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能力。所以,現在的一線小學教師,要摒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積極研究和嘗試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刺激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這樣才會降低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枯燥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提高學習效率。
三、興趣引導之主動參與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動手而不是一味地去聽,在嘗試中他們才能夠感受,從而有收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學活動本身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的過程,互動是必須的、必要的。對于教師來說,需要給學生講必要的知識,需要在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上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而對于學生來說,在聽課、思考的同時也需要去嘗試,這樣才能夠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學生在感受到自己收獲的同時,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得到提高。
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看,他們本身也是好動不好靜的,喜歡動手嘗試是這一學段學生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對于教師來說,這就可以成為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著手點,也可以成為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點。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習內容的特點來靈活地設計教學形式,把學生學習的內容用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王冕學畫》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大膽地進行創新,讓一位學生閱讀課文,讓另一位繪畫功底較好的學生嘗試畫荷花。在這種直觀而且具有新意的教學形式下,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關注度會有很大的提升,課堂教學氛圍會更加濃厚,也會間接地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從而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既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教師需要擺正心態,因為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具有局限性,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給學生創造自由表達自己想法和認識的機會,如此學生才能逐漸成長和進步。在語文教學中,要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來開展教學活動,可以進行一些開放性的能力展示活動,例如為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開展“一事一議”活動,讓學生寫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圍題材不限,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展示。當然,如果學生的積極性高,也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本劇”大賽,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把教材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這種全新的嘗試一定會使學生感覺既新奇又有意思,學生往往會樂在其中。參與了這樣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會對語文課產生不一樣的認識,會更加喜歡語文課,學習語文的興趣自然而然會提升,教學效率也自然會提高。
四、興趣培養之鼓勵和肯定
很多時候,教師在教學中都秉承著“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對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訓得多,批評得也多,導致學生的膽子越來越小,害怕出現錯誤,久而久之,會疏遠教師。實際上,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希望被別人認可。作為教師來說,要結合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來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善于發現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閃光點,并進行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多包容,耐心引導,因為經歷對學生來說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首先要正確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優點,找出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其次要熱愛學生,從心底關心學生的成長。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美的眼睛,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用激勵性的評價代替批評。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再努力一點,一定會做得更好。”“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學生,你很有潛力!”努力做到發現他們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再次是尊重學生,對于學生的疑問不要急于給予否定,更不要表現出不屑,而要明白他們為什么這么問,并通過這些疑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對于學生問出的一些具有創造性的問題,教師應該著重講解,并激勵他們:“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提問很不一般!”這樣的鼓勵性評價,不但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而且強化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以后更有勇氣發問,讓整個課堂活起來。
總之,在語文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的重要手段。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更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淑麗.探究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
[2]馬子蓮,孫翔遠.談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J].教育革新,2011(3).
[3]王學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2).
[4]吳亞莉.淺談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0(14).
作者簡介:郭莉娟(1970.4— ),女,漢族,甘肅通渭人,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