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嵐嵐
【摘? 要】童謠,即適合兒童吟唱的歌謠。由于本身具有簡單、易懂、瑯瑯上口的特色,童謠已經被學前教育工作者普遍應用于學前教育教學過程中。在作者看來,身為幼兒教師,我們想要將童謠的作用在幼兒教學中挖掘出來,就必須在教學中借助童謠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借助童謠培養幼兒的聯想、想象能力以及借助童謠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關鍵詞】童謠;小班幼兒;教學;應用策略
將童謠應用于學前教育教學之中對幼兒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童謠展開的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還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習慣。在此,我便以自身教學經驗為例談談童謠在小班幼兒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還望能夠就此與諸位探討一二。
一、借助童謠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雖然小班幼兒的知識閱歷、經驗技能極為有限,但是,他們卻有著極強的模仿力。在這一時期,倘若教師能夠給予他們科學、合理的語言訓練指導,那么,他們勢必會在日后的語言能力發展、提升等方面如虎添翼。在此形勢下,童謠就成了鍛煉幼兒語言能力的最佳選擇之一。因此,在學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童謠簡短、簡潔、生動、流暢等特點引導幼兒開展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等。比如,“下雨了,嘩嘩嘩,打雷了,轟隆隆, 刮風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嘩啦啦; 汽車響,嘀嘀嘀;飛機飛,嗡嗡嗡; 寶寶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在這首學習自然界聲音的童謠中,我們不僅可以引導幼兒借助聽覺體驗、簡短的字詞描述將其所見所聞等內容形象、逼真地描繪出來,還可以讓幼兒在趣味化的聲音模擬過程中鍛煉其發音能力等,使他們能夠更加準確、清晰地描述出自身想法。再如,“我有一盒小蠟筆,五顏六色真美麗。用它畫太陽,太陽紅彤彤;用它畫小草,小草綠幽幽;用它畫自己,紅紅的臉兒花花的衣。”相較于前面的童謠而言,該童謠中的句子變長、句子成分變得稍顯復雜。如此一來,在循序漸進的童謠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使他們在由易到難的逐步訓練中能更加清晰、準確地表達其想法和思路等,還能有效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助力于高效率表達的實現。
二、借助童謠培養幼兒的聯想、想象能力
童謠對幼兒聯想力、想象力的培養與提升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身為幼兒教師,我們想要在童謠教學中挖掘出幼兒聯想、想象潛力,就必須將一些能夠激發幼兒聯想力、想象力的童謠引入教學過程中。
請看下面兩首童謠:
《柳娃娃》:柳娃娃,留長發,風阿姨為他把妝化,電視導演是青蛙,OK OK OK,呱呱呱,現場直播看河面,搖搖擺擺真瀟灑。
《獨眼龍》:小朋友,望天空。白天太陽照,夜晚月兒明,為什么不一起睜開呢,是不是天空是個獨眼龍。
這兩首童謠從孩子的視角、心理體驗等方面切入,將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物、自然現象借助擬人、比喻等方式非常生動、俏皮地呈現了出來。在學習這兩首童謠的時候,我們既可以利用他們已有生活經驗、現代信息技術等多種教學手段引導他們展開一系列精彩、有趣的猜想,也可以引導他們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將所思所想描述出來。在此基礎上,我們不僅能使他們對垂柳、晝夜轉換等產生一種更加直觀、形象的認知,還能使他們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積累等在腦海中構建出具有強烈個人屬性的藝術成品。
三、借助童謠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由于幼兒正處在身體、心理發育的最重要時期之一。倘若能夠在此時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話,他們勢必受益終身。那么,如何才能借助童謠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呢?在我看來,想要實現這一初衷,我們不妨根據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不良行為習慣等為他們推薦一系列適宜吟誦的童謠。比如,鑒于很多幼兒在文明用語、合理就餐等方面略有欠缺,我不僅將《文明用語歌》《進餐歌》等童謠教給幼兒,還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與其主題相關的諸多情境,使幼兒對童謠內容進行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在此類童謠的引導、啟迪下,我們不僅能夠使幼兒熟練掌握人際交往的一些禮貌用語,還讓他們懂得了“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此期間,為了使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童謠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讓幼兒以興趣小組的方式積極參與到童謠及其相關話題的探索之中。如此一來,教師既能夠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使幼兒在精彩、有趣的教學活動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四、結語
總而言之,童謠教學在學前教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奮戰在學前教育一線的教師,我們必須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其個性化特征的基礎上給予他們科學、合理的指導。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童謠教學中最大限度上挖掘其優勢,使他們更加快樂地學習,更加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鄭瓊.小班教學游戲化的實施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30).
[2]沈紅.關注幼兒生活挖掘教育資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小班教學實踐中的運用[J].科普童話,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