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富滿 羅鳳麒
【摘 要】香港、澳門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港澳與內地特別是廣東聯系緊密。香港和澳門是自由港,長期以來是內地發展對外貿易的中轉站,但粵港澳邊境走私也非常嚴重。1947年,華南海關推行零星貿易辦法,嘗試對粵港澳邊境貿易進行規范化管理,但收益甚微;新中國成立之初,廣州市軍管會頒布肩挑貿易管理辦法,對輸往港澳邊緣區主要物資進行管理;到1950年,華南財委按照中央的統一規劃,制定小額貿易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加強對粵港澳邊緣區貿易的管理,有效打擊走私活動。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日漸式微。新中國成立前后小額貿易管理的沿革,體現了歷史發展的繼承與超越。
【關鍵詞】新中國;粵港澳;小額貿易;零星貿易;肩挑貿易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0)03-0062-10
香港、澳門是中國固有領土,粵港澳邊境不是國際意義上的邊境。廣東的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主要是指深圳(寶安)、珠海(中山)邊境地區民眾與香港、澳門居民進行小本生意的買賣往來,進出口商品多為農、牧、水產品和手工制品,煤油、火柴、布匹、糧、雜貨等生活用品。20世紀60年代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是廣東省委貫徹中央的政策,在總結歷史經驗、順應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探索創新的典型案例,也是改革開放初期落實黨的政策、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先聲。①所謂“總結歷史經驗”,主要是指此前發展小額貿易的探索。
一、新中國成立前粵港澳邊境零星貿易的大致狀況
20世紀60年代初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是歷史形成的,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港澳邊緣區小額貿易的恢復和發展,最早可追溯到民國時期粵港澳邊境零星貿易。
(一)粵港澳邊境零星貿易管理的一般規定
長期以來,粵港澳之間沒有嚴格的邊境管理制度,人員和貨物往來非常密切。例如,中山的邊境地區農民只需經拱北關關卡出入申報,就可出口農副產品到澳門,換回日常生活用品和小型生產工具。鄰近澳門的農民直接以農副產品供應澳門,換回日常生活用品和小型生產工具,拱北關規定只需經關卡出入申報,并無單獨的管理辦法。寶安邊境也是如此。
1946年2月拱北關復關后,因缺乏人手,查私工作毫無進展,只在關閘支關查獲邊民攜帶出口的小批量大米。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進出口貿易暫行辦法》第5條規定:“凡一切物品除附表(丙)所列者外,均得自由出口,但出口商應將指定銀行結匯購出口外匯證明書送呈海關驗迄,方準報關出口,其價值等于美金25元以內,且無商業行為者,不在此例。”1947年8月修正通過的《進出口貿易辦法》改為“出口商輸出貨品(包括出口及轉口)”,免予結匯金額為“價值低于美金25元或其他相等幣值”。①
這是對全國的普遍性規定。
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實施“進口貨物許可證”,作出“出口貨物憑結匯證明書驗放”的規定。之后,商人處境困難。華南各關對一些法令進行了改革,主要表現為實行照顧邊境居民的零星貿易辦法,即允許在一定條件下的零星貿易不被當作走私處理。
1947年6月11日,南京國民政府輸出入管理委員會第35次會議決議,粵海、九龍、拱北三關邊境毗連港澳,為便利邊區零星貿易起見,擬定零星貿易辦法。其要點為:1.邊境商民販運蔬菜及牲畜等項出境經港澳銷售,供給當地消費,不具遠洋貿易性質者,準予納稅旅行,免結出口外匯;2.此種商貨運抵港澳,即以售得價款購買零星物品,運回國內者,在相當數量范圍內準其納稅進口,免領輸入許可證。②
1947年11月,粵海關發布公告:“凡在邊境各地領有行李稅單進口之零星物品,概限在報明指運地點銷用,不能轉運他處,一經查獲,沒收充公”。③這是對零星貿易流弊的限制。
(二)粵港澳邊境零星貿易管理與實踐
1.九龍海關關于粵港邊境貿易管理辦法
1947年8月,《中英邊界農產品貿易辦法》規定,凡邊境商民將農副產品如生豬、蔬菜、鮮果等運港銷售無須向銀行辦理結匯,由海關各邊境支關給予出口證明(俗稱“通天證”),商民憑此證可購入同等價值的進口商品完稅放行,無須申領進口許可證。該辦法原為照顧邊境居民的特殊需要、解決邊境貿易的實際困難,然而執行后不久,部分商民為避免出口結匯的繁雜手續和領取進口許可證的困難,大肆擴大出口農副產品數額,遠赴各地采購以充當地產品出口,或出口后又偷運入境再次組織出口,以謀取更多出口證明,換取更多免領進口許可證的商品進口。在香港市場上,竟有人在黑市上買賣“出口證明”,其價格越炒越高。此外,還出現偽造證明,上蓋有偽造的海關關印與關員印章或簽名,證明上各欄均為空白,可隨意填寫。該辦法執行不到1個月,就出現如此嚴重弊端,九龍海關于9月20日修改上述辦法,將出口農副產品限為6種,即蔬菜、鮮果、生豬、禽類、鮮魚、蛋品,出口限額為每宗港幣500元,可出口上述產品的地區限于東江以南、惠陽以西的邊境附近地區,進口商品只準在出口商品產區銷售,不得外銷。該辦法獲得國民政府輸出入委員會的認可,執行后,對控制各種弊端有一定作用。但對零星商販而言,覺得不如以往歷史形成的習慣做法方便。于是不少商民利用邊境線較長、海關難以完全防堵的機會,偷運貨物出入,使原可通過正當渠道進出的邊境貿易改以走私方式進行,使更多邊民加入走私隊伍行列。鑒于存在上述弊端,九龍關最終不得不取消該辦法。同年10月,總稅務司電令,對邊境地區運港銷售的畜、果、菜按邊境貿易辦法的規定,免予結匯,查驗放行。④
同時,九龍海關實行牛只登記辦法,對邊民耕牛的出入境進行有效管控。按有關規定,禁止耕牛出口。1948年6月,九龍海關為便利中英邊界村民牽牛來往英界放牧耕作起見,特擬定牛只登記辦法,請寶安縣府轉飭各村鎮辦理:沿中英邊境自西南角(南頭)至馬士角各村鎮人民所有牛只,不論大小,均須于當年7月31日前向九龍關各支關申請登記。牛只每次過界入英境時,牛主須將登記證繳交當地支關存查,待將牛只牽回華界時再報請將原證領還。沒有登記證的,海關將予以扣留。①
2.拱北海關關于粵澳邊境零星貿易辦法
1947年7月,拱北關稅務司經呈總稅務司批準試行《邊緣區零星貿易辦法》,進口貨物以人頭計算,在規定限額內進口可免領許可證,出口可免辦外匯結算,從而出現了大批冒稱旅客實為替人攜帶貨物進出口的水客,從事走私活動。他們將應稅物品分散放置在船上或藏在人身上,品種繁多,但數量不大,陸路邊境以婦女兒童攜帶少量物品進出者為主。
1947年11月28日,拱北海關為嚴密管制貨物進出,對《邊緣區零星貿易辦法》進行修正并于12月1日起實行。要點如下:(1)出口。凡屬易腐物品,如菜蔬、鮮果、牲畜、家禽等及日用必需品等(現行禁止出口者除外),由邊民攜帶專供澳門當地消費者,每人所攜貨值不得超過美金25元(約合澳幣125元),準予出口免結外匯。(2)進口。凡屬真正旅客及邊民攜帶自用之零星進口物品,如豬糠、牛骨、魚、蝦糠、豬骨、牛皮碎、牛骨粉、舊報紙及零星雜貨等(禁止進口者除外),每人所攜貨值不超過港幣200元者,準于納稅進口,免領輸入許可證,憑進口行李稅單放行,并在行李稅單上加蓋“本單內物品概限在報明指運地點銷用,不準轉運他處,如有故違,一經查獲即予沒收充公”之戳記。(3) 運輸。上項出進口物品,如由船只隨身攜運,須由各船只將物主、姓名、物品、名稱件數、重量等詳載艙單內呈報,倘發覺船只有假借旅客及邊民名義將貨物化整為零瞞報情事,即將船貨一并扣留聽候核辦。②
(三)實施成效與特點
應該說,零星貿易的靈活措施,對于商人和地方經濟來說,都是利好政策,能夠取得比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與港澳并不接壤的新會縣,也要求比照推廣。
1949年5月,新會縣參議會向廣東省政府提出“改善江港江澳邊境免予結匯之零星進出口貿易辦法”的要求。在江門鎮商會第三次會議代表大會上,代表李仲衡等提出“請政府迅予改善《江港與江澳邊境零星進出口辦法》以利行旅而臻商業繁榮”案,擬出“港澳邊境零星貿易進出口辦法”改善要點,并呼吁各級民意機關代向政府請示設法改善。江門鎮商會“經提付議決,照案通過”,函請新會縣參議會查照,“俯予轉請改善,以期繁榮商業而昭平允”。新會縣參議會認為,“查該決議案所擬改善辦法尚屬切當”,由縣參議會議長黃槐庭、副議長趙鼎勛領銜,以議財字新會第320號文轉呈“察核懇予設法改善”。提案認為,政府頒布港澳邊境零星貿易進出口辦法,原為權宜處理港澳與內地特殊關系、便利旅客及邊民攜帶自用零星物品往來以補充進出口貿易結匯制度之欠缺而設。該辦法實施“頗多欠妥之處”,如規定“廣州與江門對港澳邊境待遇各殊似欠公允”,事實與理由是:1.穗港澳邊境免予結匯之零星進出口貿易,每人所攜貨值以港幣500元為限;而江澳免予結匯之邊境零星進出口貿易,出口只限美金25元、進口只限港幣200元。對穗、江兩地之待遇,懸殊甚遠。2.港穗邊境零星進出口貿易并無“不準轉運其他地區”之限制,而江澳邊境零星貿易則規定在稅單上加蓋“本單內物品概限在報明攜運地點銷用,不準轉運他處,如有故違,一經查獲,即予沒收充公”之戳記。此種措施殊欠公平,且攜帶物品既準予納稅進口,不應再加限制,免礙內地物資之流通。3.廣州對港澳均為邊境貿易,但江門只有對澳門為邊境貿易,對香港“迄未準引為邊境貿易”。“查江門與香港常川有輪船多艘,來往商業關系至為密切,惟江港與港穗商業之關系比較懸殊,今港穗準作邊境貿易而江港則竟例外”,江門為通商口岸之一,是五邑、南路、西江經濟樞紐,商業繁盛至屬重要。“今該辦法對于江門商業地位竟爾忽視,何厚此而薄彼!”為爭取江門商業繁榮,提案請求政府“迅將”現行港澳邊境零星貿易進出口辦法進行改善。其要點如下:1.將江港貿易進出口補列入“邊境貿易”范圍之內;2.將江澳“邊境零星貿易”每人攜帶貨值額,比照港穗間之限度,提高至港幣500元;3.港澳對江門邊境零星貿易,準予轉運別處。①
1949年6月,廣東省政府將新會縣參議會的提案(議財字第320代電)轉給財政部,“查照原該參議會代電改善辦法甲項第一、二、三各點核辦”;并回復新會縣參議會“關于原請改善江港江澳邊境免予結匯之零星進出口貿易辦法,經轉函財政部核辦”。②應該說,該提案獲批的可能性大,但國民黨政府此時已在風雨飄搖中,財政部是否來得及審批,不得而知。
但從粵港澳邊境地區群眾性走私活動盛行的情況看,邊境零星貿易辦法并沒有很好得到執行。拱北海關實施邊境零星貿易出進口辦法以來,發覺有商人利用此項辦法投機取巧,將貨物化整為零、故意瞞報的情況。海關當局因為執法力量不足,對于大規模的走私活動尚且無力開展緝私執法,對邊境居民的活動更是采取放任的態度。粵港澳邊境貿易仍然處于自發和無政府狀態,并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歷史欠賬”。
二、新中國成立后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的歷史演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長期處于民間自發性狀態,有組織、有管理、有計劃而又有規模的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
(一)港澳邊緣區小額肩挑貿易(1949—1950)
全國性的邊境小額貿易源于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的規定。但在粵港澳邊境,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就有肩挑貿易,此乃后來小額貿易的早期實踐,堪稱小額貿易的前身。
1.港澳邊緣區小額肩挑貿易及其管理
1949年12月9日,為便利港澳邊緣區居民以農村副產品及手工業產品出口換取日用品起見,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海關處頒布《港澳邊緣區小額肩挑貿易臨時辦法》。主要內容如下:(1)凡輸出總值在人民幣60萬元(注:舊幣)以下之指定農村副產品或輸入同值之指定日用必需品,可不經貿易機關許可及辦理結匯手續。(2)輸出指定農村副產品及手工業生產品暫以家禽、生果、鮮魚、鮮蔬菜、咸菜、竹、繩索、冥鏹、洋燭心為限。上項物品輸出,須向所經關所辦理出口手續。(3)輸入指定必需品暫以棉布(禁止進口都除外)、面粉、肥田料、咸魚、煤油為限。上項物品進口,須報關查驗,完稅放行。輸入指運地點后,不得轉運國內其他各地。③
1950年2月15日,經呈報中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華南分會(以下簡稱“華南財委”)同意,廣州軍管會海關處通令抄發《輸往港澳邊緣區主要物資管理暫行辦法》,隨后布告執行。該《暫行辦法》對桐油、茶油、菜油、錫、茶葉、棉布、棉紗、米、谷、藥材、活牲、家禽、蛋類、禽毛、竹木、柴炭、爆竹等17種物資,運往沿廣九鐵路石龍及石龍以南各站,以及新塘、東莞、太平、惠陽、淡水、澳頭、甲子、神泉、碣石、汕尾、市橋、陳村、勒流、潭州、萬頃沙、大黃圃、容奇、大良、小欖、石岐、三埠、新造、大岡、佛山、石灣、陽江等26個邊緣區及其他鄰近港澳地區銷售的,貨主須出具殷實鋪保,保證物資運抵目的地后,取得當地軍管會所發的內銷證件(尚未設軍管會的地方得由當地區級或區級以上政府發證),并在規定限期內呈繳原輸出地海關銷案。逾期不能繳驗內銷證件,原貨主或其鋪保人須向指定銀行補辦結售外匯手續,如發現有逃避結匯管制的則予處罰。對物資總值不超過人民幣250萬元(注:舊幣)的,可免辦上項手續。同年11月25日鑒于《輸往港澳邊緣區主要物資管理暫行辦法》施行以來收效甚微,經華南海關處呈請華南財委同意予以廢止。①
2.港澳邊緣區小額肩挑貿易特點與實踐
1949年9月22日,華東區財政部公布《華東區與未解放區間往來貨運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4條列舉了不準運出的15類主要貨品,如豬鬃、桐油、植物油及油籽餅、蛋品、羽毛、皮毛、棉花、糖、五倍子、苧麻、棉紗、布匹、棉織品、橡膠制品、五金器材;第7條規定,凡自未解放區運來之貨品,屬土產者則免稅,屬于洋貨者應照征進口稅;第8條規定,凡運往未解放區之貨品其征稅辦法應仍照向章辦理;第11條規定,凡陸路運往未解放區之物資,除接近未解放區居民攜帶自用少量日用必需品得由當地政府核準支出外,應一律禁止。②
對比粵港澳“肩挑貿易”與閩臺“往來貨運”,可以看出,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管理更為靈活,更具規范性,閩臺間不準輸出的物品限制,比粵港澳邊境更為廣泛,管理也更為嚴格。當然兩者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例如華東區“暫行辦法”第5條“凡商人欲將貨品運往未解放區,應覓其銀行或殷實鋪保向海關具結”,這種嚴格要求在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管理規定中雖不常見,但也曾有要求。總的說來,粵港澳小額貿易體現了更多的靈活性。這與當時臺灣海峽兩岸政治軍事對峙的緊張敵對關系是分不開的。另一方面,由于戰爭狀態的繼續,規范化的管理不一定能落到實處,實際上處于自發的無序狀態。
但相對于1950年后的小額貿易,肩挑貿易還存在種種不足。所謂“肩挑”,在運輸方式的限制,與民國時期類似,比后來的小額貿易規模小、限制多。從規范性看,后來的小額貿易經營者須領“對外小額貿易證”。從實施成效看,《港澳邊緣區小額肩挑貿易臨時辦法》對邊緣區的范圍和從事小額肩挑貿易的從業人員沒有明確規定,因而給不法商人鉆空取巧,以化整為零方式運輸貨物進出口,違反國家外匯管理和貿易統制政策。大體上說,港澳邊緣區小額肩挑貿易,在監督管理規范性和實施成效方面,介于閩臺“往來貨運”與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之間。
(二)粵港澳邊緣區小額貿易的規范(1950年以后)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頒布《關于邊緣區小額貿易管理八項原則的規定》,這是粵港澳邊緣區小額貿易管理規范的執行依據。其要點為:1.為便利國境邊緣區居民以農產品及副產品向境外交換日用品,得在一定限值內輸出或輸入,不經貿易機關許可及領證結匯手續;2.進出口限值應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以人民幣計算或折合規定,限于輸出指定之農產品或副產品,換入同值之指定日用必需品。3.輸出或輸入限額貨品,由各該地區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報由區貿易部批準,呈轉中央備案。4.凡在當地政府指導下,有計劃、有組織地以年度或季度需要向境外易換日用必需品者,其合于各該地區指定之貨品類內,得事先專案報請本部及中央海關總署核準,特許減免關稅及貨物稅輸出或輸入。5.由有關各大行政區劃定小額貿易范圍及內管路線。輸出入之貨品,僅能運達當地政府指定之地點,并在劃定地區范圍內自由流通,不得輸往國內其他任何地方。其他各地之土產不得通過各該區輸出,以符照顧特殊地區居民生活之本意,借杜投機行為。①
1950年10月5日,為便利華南邊緣區居民輸出農村副產品及手工業生產品,換回日用必需品進口起見,中南財委制定《華南邊緣區對外小額貿易管理暫行辦法》。其要點為:1.邊緣區系指接近港、澳、越(南)邊緣地區而言,詳細鄉村名稱由當地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呈請華南區對外貿易管理局核準后公布。2.凡經營對外小額貿易之港澳越邊緣區居民,須取得原籍區人民政府之證明文件到當地對外貿易管理機構登記并領取“對外小額貿易證”及“輸出入表”。3.當地貿易管理機構及區人民政府,按邊緣區各村之人口數量,及各村進行邊緣小額貿易之實際情況,酌量核發“對外小額貿易證”之數量。4.凡輸出總值在人民幣100萬元(注:舊幣)以下之指定貨品,得輸入同值之指定的日用必需品或將所得外幣繳交邊緣區當地銀行兌換人民幣。得不經當地對外貿易管理機構領取許可證及辦理結匯手續。5.輸出指定農村副產品及手工業生產品,暫以家禽、生果、新鮮水產、鮮蔬菜(子姜除外)、咸菜、竹(籬竹除外)、冥鏹、洋燭心為限,其他貨品不得依此辦法輸出。6.輸入指定農村日用必需品,暫以棉花、棉布(禁止進口者例外)、舊麻袋、肥田料、藤料、飼料、魚藤、石油、農民慣用中西成藥為限,其他貨品,不得照此辦法辦理進口。7.邊緣區居民將指定之貨品輸出時,須持“對外小額貿易證”及“輸出入表”到海關辦理出口手續。8.貨品輸出后,限15天內輸入指定貨品,輸入時必須報關查驗完稅,由海關在“輸出入表”上簽章,或將所得外幣交兌給銀行,由銀行在“輸出入表”簽章,否則作逃匯論處,并停止其繼續輸出入貿易。9.輸入貨品,只準運達指定邊緣區農民自用,不得轉運別處,違者得將貨品沒收充公。原《港澳邊緣區小額肩挑貿易臨時辦法》廢止。②
此后,中南財委修正公布《邊緣區居民日用必需品定量輸入辦法草案》11條,使得小額貿易管理進一步具備可操作性。該辦法主要適用于港澳邊境地區。1.立法目的:爭取群眾,打擊走私,照顧邊緣區居民目前實際需要。2.邊緣區鄉村范圍大致是港澳邊境50華里,由政府規定公布。3.邊緣居民每月免稅進口貨品及定量。火水(煤油):每家2市斤;肥料(包括肥田粉、臭咸魚、豆餅或蝦殼):每畝20市斤;火柴:每家10小盒;咸魚:每家2市斤;糖:每家半市斤;鹽:每人1市斤。4.為便利群眾、便利海關監管、便利政府管制起見,應以合作社方式集體購進。各社員所需數量,經民主評定、區鄉批準后,匯總由縣政府填發以合作社為單位的“總準購證”,分月向海關報驗進口。5.為避免冒報、冒領、轉售牟利及合作社不按照社章從中剝削起見,特規定:各縣實際輸入數,不得超過按戶口估計數;合作社除運費及日常開支外,不得超過5%的利潤;社員如有冒報、冒領及出售牟利者,停止其權利3個月到1年。6.定量輸入數字,由專署及縣政府掌握,報經華南財委批準后,由海關處發交各關遵照驗收。7.本辦法應由試點做起,以便推廣到整個邊緣區,以免流弊;凡經過民主評定得區鄉政府批準者,即得為社員享受定量之優待。8.社員應具備二寸免冠相片及憑購手冊(附格式),分期持向合作社領購。9.邊緣區居民向港澳購進自用物品須依本辦法辦理,不得另自個別或集體向港澳采購,違者以走私論處。10.本辦法實行期間,合作社應逐漸導向國內市場,以免長期依賴港澳。③
小額貿易準予從港澳邊境的輸出入物品種類,與1949年肩挑貿易種類差不多,包括家禽、水產品、蔬菜、咸菜、竹、蠟燭芯等農產品以及棉花、棉布、舊麻袋、肥田料、藤料、飼料、魚藤、煤油、慣用中西藥,但要求貨物輸出后15天內輸入指定貨品,否則作逃匯論處,并取消其繼續輸出入貿易的資格。1950年11月25日,鑒于《輸往港澳邊緣區主要物資管理暫行辦法》施行以來收效甚微,經華南海關處呈請華南財委同意予以廢止。同年12月4日,華南海關處通知拱北、九龍兩關,修正“邊緣區小額貿易辦法”實施地區、以50里為限(即在九龍及邊界地方沿粵港交界向內地推進50里,東迄南澳、西迄蛇口;兩端也以50里為半徑。在澳門方面,則以關閘為中心以50里為半徑劃一圓周),凡在此線以內地區居民均可按規定經營邊緣小額貿易。同日施行的《邊緣區居民日用必需品定量輸入辦法》,對邊緣居民每月進口不超過定量表范圍者予以免稅進口。火水(煤油):每家2市斤;田料(包括肥田粉、臭成魚、豆餅或蝦売):每畝20市斤;火柴:每家10小盒;成魚:每家2市斤;酒:每家半市斤;鹽:每人1市斤。同時為便利群眾、便利海關監管與政府管制,要求以合作社方式集體購進,分月向海關報驗進口,合作社除運貨日常開支外不得超過5%的獲利,如有冒報、冒領及出售牟利者,停止其權利三個月至一年。1951年2月5日,華南財委發布《關于華南邊緣區對外小額貿易管理暫行辦法之補充》,對輸出指定貨品增加臘味(臘腸臘肉)、幼木制品(算盤子、裝飾用之木條)、幼竹制品(竹鎮、傘柄、藤器制品)三類;進口貨物增加農具(鋤頭、型耙)一類。同年6月1日起,邊境小額貿易貨物視同其他進口貨物須向海關遞交貨物報單辦理驗放手續,直至1952年10月才予停止執行。①
(三)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小額貿易的變化與式微
粵港澳邊境小額貿易的制度,在20世紀50年代初基本定型。到50年代中后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從事小額貿易的私商不復存在,國營貿易公司壟斷對港澳貿易,小額貿易在實踐中有逐步收緊的趨勢,在具體做法也有所調整。
1.從香港報刊報道的觀察
所謂對港澳貿易,出口對象是香港和澳門,從港澳方面的反應更能準確地把握粵港澳小額貿易實施成效與制度沿革、變化。
1953年初,在港澳商人特別是澳商中,關于內地緊縮小額貿易的傳說不斷。當年1月即有輸出內運貨物銳減的報道。港報認為,“近來內地土產大量輸出,系中共當局增加套取外匯辦法,由澳門內運貨物卻反比前減縮。原因主要是穗共外管局不批外匯,也與內地商人購買力弱及蘇聯各國物資直接運華有關”。②3月的報道稱,“小額貿易證、通行證停后復發。中山鄉民之持有小額貿易證辦貨運澳銷售者,在以前一段時期中停止簽發,來澳貿易鄉民減少。最近,內地有關當局已恢復簽發,來澳貿易鄉民亦轉多”。③5月初,前山國營的“貿易局”,突然宣布取消貿易及小額貿易輸出證,并限令農民持有該項證件者。④
停止小額貿易,到1954年可以說是真正“狼來了”。先是中山縣。1954年2月,有關部門推行逐漸消滅私營商計劃,為減少發出中山澳門邊緣區鄉民之小額貿易證,要求申領該證的鄉民填報“家族實況、最近本人略歷,以憑批核”,“該等填表至為詳盡,如被認為無須靠領小額貿易證亦可僅足過活者,均停止發證。該等證件,約共發出300余份。領有者均起恐慌,約有100張被撤銷,欲靠中小買賣度活而不可得。又自中山牲口統購統銷后,行商商人收購站,均認為非法設立,加以處罰并予撤銷,屬統購統銷機構收購站,則紛紛設立”。⑤
到1955年,深圳對港小額貿易也在斷斷續續后最終停止。有報道稱:1954年春節期間,深圳邊防局借口“各商販行為不軌且將竹慕內一切秘書措施外泄”,撤銷“邊境小額貿易通行證”,各聯營組劃歸統購統銷站及供應合作社等部門,后因“共干乘機貪污舞弊,于9月初改訂貿易辦法,恢復小額貿易”。①但僅10余天后,又告撤銷。原因是深圳有關部門簽發“行商通行證”等,“須經數次覆查無訛,并由三家殷實商戶擔保,手續因屬難行且仍諸般挑剔,小額行商備受滋擾而卻步”。②顯然,經營小額貿易的商人也無意堅持了。
2.政策方面的調整變化
1954年下半年,廣東省和中山有關部門決定收縮粵澳邊境小額貿易范圍,只限于鄰近澳門的關閘、高沙、聯安、北嶺和灣仔等5個自然村的居民經營邊境小額貿易,其他地區出口的農副產品將由國營外貿公司統一收購出口。上述5個村中,關閘、高沙、聯安、北嶺輸出的都是蔬菜,一律交澳門南光貿易公司代售。只有灣仔輸出的是鮮花,代售不便,得以保留傳統的肩挑形式。每天由當地社隊組織花農將鮮花挑往澳門,在街上擺賣,或定期向訂購店鋪、住戶送貨上門。小額貿易政策的變化使邊境小額貿易額急劇下降,1953年邊民輸出農副產品為12862噸,價值269萬港元;而1959年輸出僅為1064噸,價值44.8萬港元。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