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萬芹
摘 要:統計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它也是生活優化選擇的重要依據所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情境中、真切的學習質疑活動中感知數據、感悟數據,并在數據采集、整理、分析與推理等系列活動中產生對數據的親切感,進而感悟到數據出現的隨機性,以及數據出現的必然性。
關鍵詞:數據分析;數學思考;質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076-02
培養學生數據分析意識是當下小學數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習、質疑等活動中領悟到不同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學生學會解讀數據,學習嘗試分析數據,并從中找尋到數據內在的規律,使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得以建立,數據分析意識獲得發展。
一、以教材為根,創設接地氣的情境
眾所周知,教材文本是教師施教之根本,也是學生學習之根本。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抓緊教材,吃透教學內容,切準知識與學生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等的聯系點,精準思考,精細謀劃。同時,也讓學生在對這些數據的處理中的分析意識得以強化,分析觀念獲得發展。
如在六年級《扇形統計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學生熟悉的素材去創設學習情境。教材例題1是以我國總面積為先導,要求學生觀察我國土地的主要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的占比情況。仔細審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儲備等要素,不難發現,學生對地形的了解是無法跟上教材的步伐的,所以教師就要善于改編教材的文本內容,依托其要義,合理地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讓他們在自己經驗的支持下,更快地進行思考與學習,進而助推學習向縱深邁進。
(一)改編教材內容
把中國地形分布情況,改編為六年級(1)班同學準備春游活動情景。“六年級(1)班的同學準備去春游了,生活委員為大家準備了好多水果。蘋果40個,桃子30個,橘子20個,香蕉60根,梨子50個。”
緊接著,教師用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思考。“看到這一組數據,從中你能感知到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問題誘發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能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學生會在思考分析后得出:水果的種類有5種,總數是200個。
(二)引導學習思考
學生會在不同思考的碰撞中,逐步感知到,針對這類數據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每一種水果占總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等。這樣的思考就使學生的學習越來越接近例題1的內容了,從而為研究學習扇形統計圖提供動力支持,也提供思維支撐。
以此同時,教師出示這次春游水果分布情況的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比較,把自己計算結果與課件上的統計圖中的百分數進行比較,直觀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二、以問題為引,促進學習思考深入
在數據分析觀念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謀劃教學問題情境、精心構思學習問題,并以此促進學生學習深思。如在“扇形統計圖”教學中,教師就得靈活地創設系列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在思考中把握扇形統計圖構成要素與組成原理,進而實現學習的有效突破,讓課堂變得更有靈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可以設計系列問題,引發學生較為理性的學習思考。“為什么蘋果的數量在這個統計圖中只畫出這么大?橘子對應的扇形大小是正確的嗎?你是怎么知道的”等。問題會誘使學生把目光再次聚焦到扇形統計圖上,促使學生深思五種水果的分布情況。
同時,也萌發出較多的疑問:“是啊!為什么梨子會畫這么多?為什么香蕉所占的扇形是最大的呢?”問題勢必會引發思考,也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投入。誠如古語所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會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這五種水果呈現規律的感悟之中,促使他們去思考每一種水果對應扇形大小的由來。
(二)引領問題解讀
當學生經過計算、測量等系列活動后,他們發現,蘋果是40個,是總數200個的20%,扇形統計圖是一個圓,代表著200個水果,蘋果占其中20%,那么就應該占圓周角的20%,所以它所對應的扇形圓心角是360度×20%=72度,這與測量的數據完全吻合,說明自己的分析、思考和計算等都是有道理的,也是正確的。
這樣的自主探究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各種數據,有利于學生對扇形統計圖構成的理解,進而使扇形統計圖的本質屬性在學習中逐漸凸顯出來,促進學生的理解不斷加深,扇形統計圖的知識建構也逐步形成。
案例教學告訴我們,教師要想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引領者,就應該學會以學生的視角去解讀教材文本內容,去設計教學情境與教學環節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據采取、整理、分析等系列活動之中,進而讓他們對數據分析的學習更加投入。在案例中,教者把中國地形分布情況,改編為學生熟悉春游、水果等,使得整個學習活動更接近學生的實際,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感受,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以引導為本,營造敢質疑的氛圍
課程改革一直倡導,教師應成為孩子們數學學習的引領者,從中能夠看出,教師在教學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種點撥、一種啟迪,而不是傳授或教導。如在《平均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經驗激活與學習引領等工作,旨在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更好地學習數學,更好地領悟平均數的基本要義,把握好平均數概念的本質。
教學伊始,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簡單的學習情境。“李師傅準備到甲乙兩個公司應聘參加工作。甲公司的宣傳是:本公司員工的月平均工資是8000元;乙公司的宣傳是:本公司大部分員工的工資是在8000左右。”面對這兩則招聘廣告,你能為李師傅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建議嗎?
面對這一學習情境,學生會暢所欲言,有的學生則認為:基本工資都是8000元,甲乙兩公司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隨便選擇一家都可以的。有的學生則提出自己的見解,甲公司的平均工資是8000元,這個就難以捉摸了,可能大家基本上都在8000元左右,也有可能是管理干部有的月工資20000元、18000元等,他們很高,但平均工資是8000元,說明很多員工工資是遠遠達不到8000元的。
教師可以呈現出甲乙兩個公司部分員工工資的明細表,讓學生觀察、分析數據,驗證先前學習的思考,從而使他們將數據分析與生活經驗融合起來,進而實現學習的有效突破。
甲公司的總經理月工資是36000元,一般員工的是4200元,保安人員工資是1800元,保潔人員工資是1000元等。乙公司的經理月工資是10000元,普通工人工資是8000元,其他人員工資是4000元等。
通過學習辨析討論,學生逐步感悟到“平均數”的意義,明白平均數不是絕對數,而是一個動態的變化后的數據,它來自于“移多補少”,把多的部分拿出來,補足少的那一部分,從而使整體達到一個平均水平。當學生經歷了如此的學習比較時,他們會對平均數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夠感受數據分析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進而增強學習統計的動力,增強數據分析的意識,從而使他們的數學分析觀念隨著學習思考的推進而不斷深入。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把統計思想有機融合在知識教學之中,并善于利用好生活化因素和質疑學習機制等,讓學生體會到統計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復雜的結合體,需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合理推敲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學習中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張仁進.經歷統計過程,發展數據分析觀念[J].小學數學教育,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