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為了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的,課程教學中,要聯系每個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上發現和解決小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工作。本文從心理課程的參與興趣、課程評價、學生個體性等方面,研究了具體的課程實施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 ?小學生; ?成長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090-02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培育小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教育的根本大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品質得到鍛造,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品質,還可以引導他們朝著更為積極樂觀的人生之路邁進。
當前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中,課時不是很多,在內容安排上也較簡單,容易理解,很多教師都沒有充分地挖掘課程資源,只是做了表面化的處理。這樣的教學,事實上不能展現教育的全局性,也不能實現人人向暖的教學目標。
一、趣味引入課程,引發學生參與課程
趣味性是課程教學中必須具備的,尤其是針對小學生教育,不能脫離他們的興趣愛好。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教師也要積極地挖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小處入手,實施各個教學步驟。只有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新時代,我們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而在這樣競爭激烈的時代更需要每個人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此基礎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必須要有學生的參與,必須要使學生在課堂中用心去感受,用行動去證明。
例如,在《我的情緒我做主》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學生喜愛的漫畫入手,“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欣賞一組漫畫,看看大家喜不喜歡畫中的主人公。”學生滿懷期待。“大家看,這組漫畫中的小女孩因為早飯不合自己的口味,于是就跟自己的媽媽吵了起來,她還真是個隨性的人呢!你們看,她大哭的表情多么的夸張。”學生看著漫畫笑了起來,說:“老師,她真不懂事。”“是啊,我們不要像她一樣,但是如果我們真的生氣了,我們有自己的小情緒了,怎么樣去表達出來呢?”學生開始討論了起來,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緒,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講述的重點,這樣的引入,學生參與感很強。
因為作業就跳樓,因為不給買好衣服就服毒,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故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而保證其課程有效性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參與進來。教師要抓住課程與學生心理之間的共同之處,以此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和參與熱情。
二、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有效教學活動
課堂,是學生自己的課堂,而怎樣才能凸顯出他們的主人公地位呢?這就需要教師巧妙地運用一些教學活動,來使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得到凸顯、交流和碰撞,進而獲得更健康積極的認知。
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更加契合小學生的心理實際,在生活常態中讓學生去感受世間的真善美,感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不妥之處。在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不能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代替學生的,要從學生的思想中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例如,在《失敗了,我不怕》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同身受,失敗每個人都有過,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小小的自尊心有時會受到傷害,失敗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個少年稚嫩的心。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中容易出現的有關失敗的問題,借此讓學生去討論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都遇到過哪些失敗的事情呢?在失敗以后你是選擇逃避還是選擇改變一種方式重新來過呢?”學生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老師,我考試考不好的話我就很有挫敗感,我都不愿意去學習了。”“老師,我不會做操,不管怎么教我都不會,我感覺自己太失敗了。”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擺脫困難:“有的時候,失敗不可怕,它恰好可以告訴我們努力的方向。”學生在自己的討論中得到了更深刻的啟發。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需要學生集體參與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從實際的討論問題中得到最真實的教學經驗。
三、關注學生個體,踐行整體教育理念
教育要關注全體,每個學生個體都應該得到尊重。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學活動也要關注全體學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和生活中與大多數同學存在差異性的學生,更應該得到教師的關注,這些同學的心理往往會有一些問題,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并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也許就會阻止一個悲劇的發生。
關注不僅是在課堂中,上課之前或者之后,心理教師要與班主任積極溝通,了解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尤其是那些有著特殊經歷的學生,教師要在課堂上給予更多的關注。課堂中教師要采取鼓勵和啟發式的教學,用學生的智慧和教師的授課藝術讓課堂呈現出別樣的精彩。
例如,在《真心原諒他人》一課的教學中,心理教師就關注了一名很特別的學生,因為在課下時間,班主任曾經說他的家庭很復雜,不愛與人交流,如果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就會觸發他內心的底線,他的精神會爆發到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于是在課堂中,心理教師單獨讓他談了如果與他人發生矛盾怎么處理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有些偏激:“我覺得他打我,那我一定要打回去,要不我就吃虧了。”“同學們,你們覺的他說的對不對呢?”學生說:“這也太暴力了吧,我覺得不對。我們應該寬容對待他人,如果有人犯了錯誤,我們也不一定要用武力解決啊!”在學生的親切交談中,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懂得了真心原諒他人是一種博大的品質。
在當前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多數教師都沒有能夠在課下主動與其他教師研究學生的生活經歷,他們對于心理學科的重視程度還不是很深。在這方面,心理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了解了學生的生活環境,才能從課堂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的心理變得更加健康。
四、合理評價學生,實施形成評價策略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心理教師尤其要關注評價的方式和評價的形式,學生的好壞不是可以一錘定音的,它是在一種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被逐步定義的。合理性的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保護,還能使他們建立起對生活的自信。
作為教師,應該看到學生的點滴進步,應該看到每個學生在精神層面以及生活態度方面的進步,用學生的智慧去開啟人生的新旅途。評價的形式很多,教師應該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評價方式,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件高度個性化的活動,不能以同一個標準去看待所有的學生。
例如,在《專注的力量》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做一個小實驗,看誰能夠將一串非常小的珠子串聯起來。很多學生在操作時失去了耐心,他們有的觀察別人,有的討論起珠子的種類和色彩,專注力不是很強。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理解專注力:“大家看,在你們不認真的時候,有很多同學已經完成了漂亮的作品呢!”學生將羨慕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完成實驗的同學身上。“其實,你們自己做得也很好啊,就是沒有堅持下去,現在,我再給你們一些時間,相信你們能夠做得更好,不僅是串珠子,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專注,就會獲得成功。動起來吧,孩子們!”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下開始繼續串珠子工作。
在當前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采取多種評價策略,主要采取激勵性的評價,師生共同的評價和學生的形成性評價等形式,并在這些評價內容中找尋能夠激勵學生奮進的力量。
總之,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構建一個更為開放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用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和探究欲望,把握好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以知識和情感武裝學生的頭腦,讓他們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質,成長為一名知禮儀明是非的優秀少年。
參考文獻:
[1]王沈,付莉.談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11).
[2]陳婷.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19,(33).
[3]楊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8,(4).
[4]方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研究[J].江西教育,2016,(21).
[5]盧友燕,彭志芳. 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15).
[6]王立剛.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小學時代(教師),2010,(9).
[7]李玉樂.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