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蕊
摘 要:在幼教改革的趨勢和多元文化背景下,課程與教師是幼兒園的兩個關鍵要素,課程與教師的質量代表著一所幼兒園的教育水平。區域活動已經成為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探索園本節日課程資源開發中,我園以主題研究為載體,以微課題研究為主線,通過橫向互助、縱向引領、多元互動等形式提升教師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能力。
關鍵詞:園本節日;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能力策略
學前教育作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奠基階段,作為建構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重點領域,成為我國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在幼教改革的趨勢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課程與教師是幼兒園的兩個關鍵要素,其質量代表著一所幼兒園的教育水平。
幼兒園教師專業技能主要包括專業情感、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知識涉及到幼兒心理、教學實施、師幼互動等內容,在教師和幼兒溝通或實施教學時,都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段特點。觀察幼兒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幼兒心理、幼兒教育等相關專業知識,只有觀察幼兒才能了解當下幼兒的身心特點,給予適宜的指導。為了有效促進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園積極探索園本節日課程資源開發中,提升教師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能力的策略。
一、園本節日
園本節日是在傳承、發展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的基礎上開發并形成符合幼兒認知特點,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同時也適合本園實際狀況的節日活動。我園結合本地、本園實際,挖掘園本節日教育資源,已經擁有了四季節日:“春?語”文化節、“夏?夢”藝術節、“秋?思”制作節、“冬?趣”運動節。
二、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劃分一些區域,如科學區、智力游戲區、建構區、角色區、美工區等,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動地進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動。區域活動是具有隱性學習性質的游戲活動,是能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發展的場所,能讓幼兒在玩耍中促進認知能力、創造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承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
三、教師的觀察與指導
觀察既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師把握幼兒已有經驗、了解幼兒發展狀況的基本途徑。一是聚集幼兒的發展水平。對于幼兒學習行為的分析,應先聚集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為集體活動的設計、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等提供依據。二是關注幼兒所用的策略。教師除了要關注幼兒靜態的操作結果外,更應關注幼兒動態的操作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仔細觀察幼兒在完成任務時所用的方法、策略,還應在活動結束時詢問、傾聽幼兒為何要用這些方法策略,這樣就能更好地為幼兒的行為提供更多的信息。解讀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與行為,教師僅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解讀是不夠的,還要對自己的行為作反思。三是師幼互動的時機是否最佳。幼兒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教師應對那些能力弱的幼兒多鼓勵,多關注,以此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與這類幼兒交往時,教師要把握時機,有效引導。四是材料的提供是否適宜幼兒發展。教師在區域中提供的活動材料是否適宜幼兒發展也是教師觀察后重點反思的內容。對同一材料的投放應有不同難度層次,讓幼兒在活動中有自由選擇權,以滿足不同發展的幼兒。
四、在園本節日課程資源開發中提升教師區域活動觀察與指導能力的策略
(一)確定主題課程,組建培訓團隊
在曲靖市教體局教師工作科、曲靖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的精心指導和園長的帶領下,我園結合教育教學重點難點確定主題,構建專題,組建了一支由省、市、本園骨干教師組成的研修團隊,做到職責明確,分工負責。
(二)以問題為導向,在實踐中研究
1. 從問題出發,自選微課題
教師根據主題課程和專題研究內容結合工作實踐中的問題,自主選擇微課題進行實踐研究,嚴格執行《曲靖市第三幼兒園小課題研究管理辦法》。
2. 以微課題研究為載體,進行專題研討
幼兒園邀請專家以園本節日課程開發中課程游戲化為載體,帶領教師挖掘園本節日教育中的教育資源,運用PCK知識實現園本節日課程開發中區域活動游戲化教師的觀察與指導,提升教師區域活動組織實施能力。在教師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秉承合作——交融——發展的理念,努力使園本培訓成為教師之間交流的平臺、鍛煉實踐的基地,通過年級教研、沙龍研討、雨課堂、小組交流、實踐研究等形式把專題研究與微課題相結合,從微研究的視角,物化出主題課程資源的相關成果。
(三)以研訓為載體,探索中交流
1. 理論借鑒充電學習
一是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員活動、道德大講堂活動、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聆聽專題講座、學習師德小故事等活動加強師德師風學習。
二是教師認真學習并深刻領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云南省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方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新《規程》精神,組織教師學習幼教專業理論、前沿理論,拓寬教師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三是通過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學習圍繞“園本節日課程資源開發中區域活動教師的觀察與指導”的相關內容,不斷積累相關理論知識。
四是幼兒園為教師新增有關區域活動內容和修身養性的書籍,組織開展“讀書活動”,讓教師成長于學習之中。
五是積極為教師創設外出培訓、學習機會,為教師成長需求提供機會,倡導教師自主學習,充分利用校園網站、微信平臺、微信群學習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2. 反思提煉創新理念
堅持寫活動反思,撰寫個別教育活動記錄、區域活動記錄、教育故事,捕捉教育契機,梳理教學經驗。在“實踐+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
3. 資源共享高效互動
(1)專業引領
為了幫助教師從自身實際出發,解決在區域活動中觀察與指導的實際問題,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面對面和專家交流等方式,在專家講座、互動研討中收獲廣博的教育理論知識、豐富的案例和妙趣橫生的講述,更讓我們讀懂了做人、做事的真諦:“勤奮工作、團結協作、修煉魅力”。
(2)橫向互助
各年級通過課例研討、雨課堂等形式探索不同年齡階段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與指導的策略,同時,在競賽活動、微課題分享等活動中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助推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多元互助
將園本培訓活動與省、市名園長、名師工作坊培訓活動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做好校際交流的同時,為進一步發揮省一級一等示范幼兒園的輻射作用,加強城鄉幼兒教育的交流,促進結對幫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通過示范課、專題講座、技能培訓、現場交流等形式幫助幫扶園細化管理,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提高教育質量。
幼兒園的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合作,在專題研究過程中,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家園研習式教研活動、家長園地、家長助教團、開學迎新活動、網絡平臺(微信平臺、微信群)等形式,幫助家長轉變觀念,豐富家長的育兒知識,充分發揮家長優勢資源,有效實現家園互動。
總之,以園本節日課程資源實踐為主線,以自主研修為基礎,通過專業引領,以微課題研究為切入口開展各項研討活動。通過主題課程探索、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師區域活動中觀察與指導能力的提升。在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中,促進了課程的推進,在課程的推進中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蔡萍,丁衛麗.幼兒園節日課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姚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園課程整合性研究過程概述[J].學前教育研究,2004(7-8).
[3]李生蘭.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32).
[4]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2013:113,133,173,175-176,233,270.
[5]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馮曉霞.幼兒園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許卓婭.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虞永平,張輝娟,錢雨,蔡紅梅.幼兒園課程評價[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9]黃人頌.幼兒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葉瀾,白益民.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2]董旭花,韓冰川,劉霞等.幼兒園自主游戲觀察與記錄——從游戲故事中發現兒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13]董旭花,閻莉,劉霞.幼兒園區域活動現場指導藝術——透視38個區域故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