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華清 吳芳



摘要:福建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是“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福建經濟與其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需求。現通過分析“海絲”背景下福建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得知當前福建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主要面臨著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融合度較低、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弱以及高等教育急需專業建設投入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構建高校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高教均衡發展,強化產學研合作、加快高校成果轉化,推進閩臺高教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以此為福建全面推進福建自貿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建設,提供強有力智力支持與服務。
關鍵詞:高等教育;區域經濟;福建;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6-0106-04
隨著數字經濟和海洋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福建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需求,福建省明確提出了“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推進閩臺深度融合”等戰略部署。新形勢下福建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及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人力資本的不足。高等教育作為培養社會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以及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1]因此,福建省高等教育急需探索出與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協同的路徑,以期更好的服務福建“自貿區”與“海絲核心區”的建設發展。
一、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一)區域經濟規模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福建自貿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全面推進,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迅速。如表1所示,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逐年增長,由2013年的2.187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人均GDP由2013年的5.815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9.12萬元。福建省區域經濟規模的擴大得益于國家對海西經濟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建設實施的優惠政策,也得益于福建省對區域經濟布局的優化與完善。
(二)區域產業結構
隨著福建自貿試驗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推進,近年福建省產業結構優化明顯。如表2所示,2013年福建省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分別為8.6%、51.8%、39.6%,隨后服務業比重逐年上升;2015年服務業占比首次突破40%,為41.5%;2018年福建省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分別調整為6.7%、48.1%、45.2%。由此可見,福建省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第一產業所占份額逐年下降,充分表明近年來福建省產業結構在升級與優化中趨于合理。
(三)人力資源結構
如表3所示,2013年福建省三次產業的從業人員構成比例為24.1:39.1:36.8,隨后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占比首次突破40%,為40.6%;2018年福建省三次產業的從業人員構成比例調整為21.0:35.2:43.8。由此觀之,福建省三次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的變化趨勢與其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變化正相關,換句話說,福建省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導致其人力資源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二、福建省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一)高等教育規模
2018年福建省擁有普通高等學校89所,如表4所示,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為22.61萬人,2014-2016年招生數略有下降,2018年招生數則為23.86萬人。在校生數量上,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數為73.05萬人,2018年在校生數為77.24萬人,除2016、2017年在校生數量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一直呈增長趨勢。畢業生數量上,2013年福建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數為18.72萬人,2018年畢業生數為20.43萬人,除2018年略有下降,其他年份畢業生數一直呈增長趨勢。
(二)高教專業結構
從高等教育專業結構來看,近年來福建省高校學科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建立了學科門類齊全、覆蓋面廣的人才培養體系。2018年,福建省研究生在校生數量為5.31萬人,如表5所示,其中工學、管理學、理學、醫學、教育學在校生數分別為1.32萬人、1.03萬人、0.73萬人、0.62萬人、0.34萬人,在福建省研究生專業在校生規模上位居前五。從本科生來看,2018年福建省本科生在校生數量為77.24萬人,其中工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學、經濟學在校生數分別為17.35萬人、10.19萬人、4.57萬人、4.30萬人、4.10萬人,在福建省本科生專業在校生規模上位居前五。從專科生來看,2018年福建省本科生在校生數量為26.69萬人,其中財經商貿大類、電子信息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醫藥衛生大類、土建大類在校生人數分別為5.31萬人、3.55萬人、3.27萬人、3.24萬人、2.67萬人,在福建省專科生專業在校生規模上位居前五。
(三)高等教育水平
根據福建省教育廳的統計數據,2018年福建省擁有研究生培養機構15所、普通高等學校89所、成人高等學校3所;其中,如表6所示,福建省89所普通高等學校中本科院校37所(包括7所獨立學院)、專科院校52所。整體上而言,福建省高等院校的數量在全國不具有優勢,且高水平高質量的院校相對較少,不同本科院校之間教學硬件與軟件等相差懸殊。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里面,僅有廈門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廈門大學的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福州大學的化學(自定)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福建省“十三五”教育規劃也指出福建省高等教育創新能力、綜合競爭力還不強,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引領科技進步能力較弱。[2]
三、“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福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存在問題
(一)福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融合度較低
福建省部分高等院校在戰略定位上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造成專業建設方案、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脫節,即部分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區域經濟所需的專業人才不配備。同時,福建省部分高校與區域經濟主體合作程度偏低,合作深度與廣度不夠,區域經濟主體也不懂得利用高校特色優勢資源為經濟發展服務,也就是說區域產業不能夠依靠高校特色優勢專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與跨越式發展。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根據泉州市政府的規劃,未來泉州將重點發展“傳統、重化、高新”三大類型產業;泉州市現有的18所高校(6所本科、12所專科)都意識到泉州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對未來人才需求結構產生了影響,部分高校開始增設“智能制造”等新專業,但這些新增的專業基礎弱,人才培養滯后,服務泉州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且部分院校的科研成果重理論滯后于泉州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缺乏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
(二)福建省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布局不均衡
2018年福建省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其中有34所在省會福州市,占全省普通高校總數的38.2%;16所在廈門,18所在泉州,7所在漳州,廈漳泉地區合計41所,占全省普通高校總數的46.07%;三明、南平各有4所,莆田、龍巖、寧德各有2所。從高校地理位置分布來看,福建省高等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省會福州和廈漳泉地區,呈現出高教區域分布不均衡現象。當前,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沿海地區,快速發展的經濟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因此在高校質量與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福建省西部和北部區域受地方自然條件與經濟基礎的影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福建省經濟規模的擴大促進了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而經濟跨越式發展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又要求福建省高等教育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因此,當前福建省高等教育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不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三)福建高校科技成果短缺與過剩并存
衡量高校為社會經濟貢獻率之一的指標就是高校科技成果,[3]隨著建設“數字福建”戰略的提出,近年來福建省高校科技創新成果顯著。截止2018年年底,福建省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18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0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27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70家,其中大部分屬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以高等院校為依托的合作單位。2018年福建省參與研發人員243 391人,其中高等院校研發人員為35 239人;全年研發經費內部支出642.79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110.95億元。福建省高校注重產學研合作,將高校科研和區域產業聯系起來,建立了一批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如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龍巖學院專用機械裝備學院、武夷學院圣農食品學院、三明學院——中興通訊ICT學院等。與此同時,高校也有部分課題對區域市場需求考慮較少,產出成果大多停留在課題總結報告與論文發表層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造成高校科技成果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失調,產生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剩與短缺并存的情況。
(四)福建高等教育專業建設投入不足
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新工科專業。相對于傳統的高等工科人才,未來福建省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4]這就需要福建省高等教育在更高的層次上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給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福建省高校工科專業發展水平不高、規模較小、專業建設投入不足,難以滿足‘新福建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為了推進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及“海洋強省”的建設,對接區域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養一批智能制造、電子信息、集成電路、互聯網經濟、現代特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的人才,已成為建設“新福建”的必然選擇。而現有高校智能制造、互聯網經濟等人才培養體系中,這些類型的產業對應的大多是一些小口徑專業,專業規模小,專業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實踐教學不足、實習基地資金緊張等情況,不能充分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四、“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福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
(一)構建高校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機制
首先,福建省政府需站在全局層面,在制定短期和長期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福建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等方面的作用,將高等教育的發展積極納入區域戰略規劃中。根據區域經濟未來的發展目標,積極引導普通高等院校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主動對接福建省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機械裝備三大主導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和新醫藥、海洋高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紡織、冶金、建材等傳統特色產業的改造提升。其次,強化高等院校與區域經濟主體的溝通交流,搭建相應交流平臺或是網絡平臺。如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定期開展人才與技術交流活動,也可以建立相關網絡平臺,企業將其對人才、技術的需求反饋到網絡平臺,高校則將學校畢業生狀況和教師科研成果放到平臺上,不僅拓寬相互的溝通渠道,也便于信息的及時傳遞。最后,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深度融合涉及高校、企業等不同利益主體間交流與合作,需要構建完善的法律規范與科學的績效評價確保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關系的穩定與發展,[5]以便更好地適應“海絲”背景下新福建的建設需要。
(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高教均衡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要讓福建省高等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智力支持與服務,就必須對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布局進行優化與調整,以期滿足福建省全面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人才需求。首先,從福建省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出發,廈門對臺交流一直走在前列,推出了許多對臺“先行先試”政策,著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區,[6]因此廈門可以著重打造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先行區;泉州制造業體量大,民營經濟比較發達且擁有18所普通高等院校,因此泉州可以著重打造成產教融合發展區;作為省會城市的福州高教資源相對豐富,福州可以著重打造成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其次,高等院校要根據所在地區的實際社會需求,將學校的科研項目、創新創業與當地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構建能為所在地區培養專業化人才的機制,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從而尋求經費支持,擴大經費來源。由此通過上述方式,實現福建省高等教育資源布局的優化,推動高等教育更好地為“新福建”建設服務。
(三)強化產學研合作,加快高校成果轉化
福建省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要把“建設教育強省,為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供強大支撐”變成現實,科技創新至關重要。首先,高校科研項目、創新創業項目要符合區域特征。福建省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各自的師資、專業優勢,主動與當地政府、企業等單位對接,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著力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難題,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其次,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相應支持政策,推動地方企業與高校合作,高校借助其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優勢,主動為企業提高科研成果服務,不僅促進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也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最后,完善高校科技成果產權保護制度,改善其市場轉化風險大的問題。當前高校科技成果面臨著被模仿或產權糾紛風險,科研成果難以轉化,對科技成果進行確權,就能夠激發科研工作者的活力使科技創新優勢迅速轉化為地方效益和經濟優勢,推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四)推進閩臺高教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福建省十三五規劃提出“打造海洋強省”戰略,而臺灣地區擁有海洋科學研究人員近千人,有11所大專院校設有海洋科學相關科系;在海洋基礎研究與開發保護方面,臺灣地區努力推動海洋生物基礎及應用研究,積極參與世界海洋環流實驗計劃,加強海洋氣象研究及預報能力,同時加強海洋污染研究與防治工作。為此,建議加強閩臺兩地高校海洋科研教育資源的合作,努力實現海洋資源優勢互補,為兩地深層次的海洋項目開發奠定基礎。與此同時,臺灣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比較成熟,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四個層次;且臺灣地區的師資博士化和國際化程度較高,很多教師都具有海外留學背景,擁有企業或行業實踐經驗。因此,福建省部分高校可以引進臺灣地區先進的實踐課程體系,或是兩地高校可開展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共同制定相關人才培養方案,組建教學團隊,建設師資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此外,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出臺有吸引力的配套措施,支持福建高校引進臺灣優秀教師來閩全職任教,以此建立比較穩定的師資團隊。
參考文獻:
[1] 王 芳,劉偉宏.基于區域經濟視角的福建省高等教育發展研究[J].福建商學院學報,2017(1):65-71.
[2] 賀 芬,何碰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福建高等教育發展路徑[J].教育評論,2016(12):9-13.
[3] 楊娟娟.廣東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89-93.
[4] 做大做強新工科 全面振興福建本科教育|主題教育見成效④[EB/OL].http://www.sohu.com/a/337119811_
407265.
[5] 齊 欣.甘肅省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17(7):100-101.
[6] 廈門對臺先行先試,深化兩岸融合[EB/OL].https://new.qq.com/omn/20181116/20181116A0IOEW.html.
[責任編輯:紀姿含]
收稿日期: 2020-04-07
基金項目: 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項目(JAS170824);泉州市社科青年項目(2018E16)
作者簡介: 閆華清(1987- ),女,湖北枝江人,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服務貿易與海洋經濟;吳 芳(1987- ),女,福建連江人,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經管人才培養。